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主体间性大学生交往生态优化研究

2019-09-02卢双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自媒体

卢双

[摘要]自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方式变更、动态信息源的形成等变化,促使主体间性内涵深化,进而影响大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文章通过研究自媒体时代下,交往主客体的立体交互式作用,从科层、熟人和陌生人三个场域关系分析问题,提出“以人为本”强化主体对话“自我教育”强化思想意识“与时俱进”强化信息时效这三个方面。为优化大学生的交往生态,构建理性交往体系,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做好“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自媒体;主体间性;交往生态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045-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2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自媒体时代,信息获取方式变更、动态信息源的形成等变化,促使主体间性内涵深化,进而影响大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交往主客体之间也发生着变化,为了进一步优化大学生的交往生态,构建理性交往体系,需要不断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做好“以人为本”的德育工作提供指导。

一、自媒体时代主体间性内涵深化

主体间性即inter-subjectivity。该概念始于国外,胡塞尔首次提出并使用,他将“主体间性”概况为在主体自我和经验意识中的本质结构中的自我与他人的联系。在继承了胡塞尔思想之上,海德格尔加深了对主体间性的论述。他认为,主体间性是指自身和他人在生存关系上的联系,同时也是双方共同存在对于相同客观事物的认同。哈贝马斯通过研究重建交互主体性。他认为主体间性是人与人之间在话语原则下的语言交往中形成的道德认同、道德同情,最终实现精神上的沟通。

主体间性本质上指主体间关系的规定,分为“主体一客体”或“主体一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间性是避免主体性带来的中心支配地位,实现交往主客体之间在合作过程中相互理解。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巨型集中动态信息源形成,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在自媒体时代,主体间性的概念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除了主客体间,各主体之间,媒体作为中介,纳入教育体系之中。进而,主客体关系转变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媒体三者立体式交互关系。其中,主体间性所期望达成的平等共处,对话交流的主客体关系会受到冲击,进而会变得无奈。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交往生态关系的剖析

互联网多元化、交互开放式的环境,持续动态地发展进而开拓创新。从论坛、博客的信息交流到微博、微信的实时更新,再到抖音、快手等媒体的动态具象推广,媒介形式的变化影响着信息的传播方式,缩短主体间信息传递时间,加快进而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尤其是新一代大学生的交往生态环境。

交往,是在现实环境下通过一定的物质或者精神手段在主体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表面的交互往来,到实质上双方意向达成或互相理解,交往都透露着实践过程中内在价值和外在形式的一致性。

在社会环境的交往视角下,自媒体环境显然已不是外在于人的外部实体,而是社会性的生态空间。该空间主要特征是具有多样性、互动关系的交往场域。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悄然发生变化,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模式发生变革、学生之间沟通交流频率和内容的转变等,都透露着信息冲击下大学生交往生态的变动,同时,呈现出多样化形态的网络社会交往空间。张瑜(2016)通过调查研究表明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变化,呈现出“三明治”型模式,由底层的信息技术网络,过渡到人际关系网络加入融合形成的社交网络,进而上升到信息流层。

自媒体环境的信息交流使得交往生态关系大体呈现出科层、熟人和陌生人这三种主要的交往场域内关系。在科层关系中,各主体之间由于角色的差异性,社会地位的不同等因素,使得互动关系建立于规章和程序的约束力之下。其中,典型代表是师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关系。熟人关系是指在网络交往场域内朋友、亲人等互相知晓的主体之间的互动,例如钉钉工作群,微信朋友圈等。陌生人关系则是主体之间不熟悉、交往关系不稳定的交往方式,微博互动、头条评论等都是典型空间。从以上三种场域关系下分别梳理大学生交往生态关系及其状态。

科层关系。在师生互动的主客体的模式下,老师对学生思想引导、知识传授及价值传递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各高校也意识到网络话语权问题,以学校为主导的官方微博、微信等其他网络平台开始了发声与推送。而老师们凭借制度下权利优势,在两者的交流互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换言之,在交往方式上,主体间性程度偏弱,老师为主导的主体性方式明显。

熟人关系。校园生活的圈子大多以熟人关系交往为主,追溯到“人人网、“QQ校园”等网络平台交往的时代,大多数同学在信息网络的环境下得到进一步信息与情感的交流。而现今,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以熟人为交往主要关系,大学生中信息交流传递、社会关系巩固,形成融合互动的新型社交空间。主要表现为加速信息传播、凝聚团体组织、促进弹性关系等。在大学的日常生活中,信息咨询的往来较为快捷,对于信息的接收力较快,但是过滤信息和处理能力较差。在虛拟网络环境下的互动关系帮助现实中学生团体组织关系的交往,使其得到了有效的承载和强化。此外,因自媒体的特性而临时性构筑的社交关系,也帮助同学们活动更多的关系,突破更多约束,便捷社交行为,丰富社会关系。

陌生人关系。自媒体环境下的网络空间开放互动使得陌生人之间灵活互动,进而形成交往社群。例如,微博、论坛、贴吧等,在未实名制的平台,身份不明确,也使得行动主体之间互动交往关系存在临时性、变动大的情况。自媒体的交往空间提供给同学们讨论事实热点,关注重大新闻,表达个人观点的平台。大多数信息内容都具有个人色彩、彰显个人特色,但大多会有舆论导向的偏差差等问题。大学生在围绕生活中时事热点和关注重大新闻时,极具感情色彩,缺乏理性的判斷。而此时,因自媒体下虚拟网络互动而形成突破校园边界的交往生态空间,会使得学生进一步拓展空间,受到双向的不利影响。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交往生态存在的问题

自媒体时代促使着大学生独特的交往生态。而大学生群体存在对自我的身心无法完全自知,对事物无法自主把控,对外界信息无法充分过滤,从而造成交往中道德意识薄弱、矛盾关系的激化、舆论导向的带入等问题。为了更好梳理交往生态的内在逻辑,大学生交往生态问题主要通过分析以“科层“熟人”“陌生人”三条线路为发展关系,分析在这三种交往场域中,各自存在其较为突出的问题,剖析制约大学生的交往生态关键性因素。

(一)“科层-“乌托邦”式下的“人本教育”

“科层”关系的发展主要以师生关系为主。虽然随着近几年主体性以及人本思想不断强化,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开展,但是在“乌托邦”式的教育环境下,教师自身的素质、接触的外部环境以及师生之间的思想意识不一致,目标不统一,互不理解等问题的存在都加剧两者之间的矛盾相互激化。师生交往生态中主要的外部表现是老师以积极正向的能量引导,通过多方途径挖掘学生的深层次问题,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加强思想引导的载体,例如开展多样化、现代化的思想教育活动,但只能使得学生呈现出自我掩饰,忽视主流文化,逃避组织管理。在个体交流中凭自身本能及周边个性化信息导向,偏离正轨进而追逐新鲜獨特的事物。例如,在自媒体的平台,学生大多不关注校园等官方媒体的内容情况,却紧跟时代的新鲜潮流,例如网络语言的传播,失实娱乐信息的转发,激进思想的播散等,进一步使得教师缺乏话语权,缺失引导力。

(二)“熟人”-“快消”文化下的“塑料”情感

“熟人”关系的分析以朋友圈内好友为主。朋友圈的互动交流充斥着“快消文化”,在互动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自我意识缺乏,使得自己处于“随波逐流”的状态,不能准确的分清是非好恶。其次,双方的交流会在文化中发生冲击和碰撞,根据个人喜好进行自然选择,择同类者而从之,缺少多元化信息的包容力。同时,同学朋友间的关系,会“因时而动、因势而新”,在虚拟网络下线上交流会互动愈发频繁,但如果两者存在个体的差异,情感建立基础较为薄弱,在现实生活中会诱发较多的问题,浅层表现是缺乏实体的接触交流,只停留在虛拟环境下的文字交流。深层表现是自我禁锢,思想的偏激和自我相处。此外,熟人之间的交流,交流的层次不够,缺乏内容陈新,凭借个人喜好选择长期稳定主观同类型关系,缺少进一步线下实际接触环节使得对事物虚拟化、重想象轻实际。

(三)“陌生人”-“交互”实践中“个人主义”

“陌生人”关系的分析主要以虚拟环境下,大学生与其他外来人员之间的交往交流,依托于自媒体平台,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形成网络圈层,根据自身个体特征逐步找到具有归属感的小团体。在该表现下,小范围形成的团体会表现出对于信息个性化删选,被动式接受信息、缺乏自我抉择、存在对信息接收的临时性,表现对外界冲击信息的接收脆弱性。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加关注自我感受,进而强化了个人主义,同时,利益诱导、物欲横流的外界环境使得学生注重在交往中的利益回报,偏离正轨,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自媒体环境凭借其丰富的具象化、爆炸式信息,使得大学生短、频、快的方式浏览大量的信息,缺少对内涵丰富的正确思想的接收及消化。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无法清晰剥离良莠不齐的信息。网络中重视利益、渲染个人主义等不良观念,弱化大学内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得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偏离,弱化校园思想教育引导。

四、优化主体间性大学生交往生态的路径

自媒体环境下主要的交往生态问题的剖析,对于交往生态优化梳理出三条路径,主要是强化教育者“以人为本”的对话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导模式,深入提升德育“实效性”的工作模式。

高校教育者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需要清晰意识到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下的依赖性,转变教育方式,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育手法,增进与学生的对话,帮助学生过滤有害信息,加强信息解读,进而培养学生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教育者应进一步融合课堂思想教育,丰富生活思想引导,强化信息精准引领。

(一)“以人为本”强化主体对话

主体间性是各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目的是使得主体间相互“理解”,最终形成“共识”。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在主体之间,依据社会规范,依托符号或语言而产生。交往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通过“对话”进而相互“理解”并“一致”,因此,“理解”是交往行为的导向和目的。高校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对话是连接主体间相互理解达成一致的最佳桥梁。教育者需采取恰当的对话方式,推进主体间对话的平等性,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以及兴趣、习惯。其次,尊重并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大学环境应当是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孵化场,教师要尊重和鼓励,切不可抹杀初创时期较不成熟的思想,应当包容对待学生的思想及行为。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年龄阅历的局限,但是平等的对待,无论是对于选择的考虑还是对知识经验的掌握,切不可以自身经验强行约束。接纳学生的一切,才能实现良性的“对话”。

(二)“自我教育”强化思想意识

主体间达成相互理解的关系,且交往行为具有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可概括为交往理性。为了交往生态的优化,主体间需要相互依托和彼此信任。对大学生的要求,首先是需要保持清醒,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下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及明辨外来文化的优劣。当下大学生个人主义,以及激进情绪,盲目从众,缺乏信仰等问题,需要在现实世界的自我认同、自我接纳、自我教育。其次,明晰自我定位。在现实世界,大学生需要客观认识,调整自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接纳事实,对自己进行规划,设计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安排好自己的未来。自我教育是交往生态优化的有效路径。而在教育者角度,就应当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强化大学生自我认知,实现有效互动。

(三)“与时俱进”强化信息时效

自媒体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对于开展德育工作也需要强化时效性。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当下背景,以共产党的领导方针去开展教育工作,把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增强思想教育实效性,需要把握大学生整体水平,例如目前大学生主要表现为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理论知识掌握欠缺,理解能力相对薄弱,同时也更加偏好新鲜事物,容易传播有趣的娱乐资讯。首先,需要杜绝填鸭式教学,应当将少量的理论知识融入现实实践中,剖析学生的个性需求,结合时代背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作用。同时,包装教育内容。将理论的抽象、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时下热点,生动有趣的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利用自媒体时代的新媒介,传播新思想,结合大学生当下的思想实际,因势利诱,创新教育方式,提升学生兴趣点,将知识的理论和现实相融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优化大学生交往生态。

参考文献:

[1]张瑜.论自媒体空间交往生态的德育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16(9):67-71.

[2]龙献忠,陈方芳,龙芷蔚.生态化理念与高校德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7(1):66-72.

[3]周海燕,李娜娜.主体间性理论下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意识培养——构建高校新型的交往德育体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06-109.

[4]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14):14-18.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自媒体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