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9-09-02杨忠伟

中外医疗 2019年16期
关键词:脊柱骨折

杨忠伟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手术治疗期间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应用效果。 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于2017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施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以及选择性椎管减压、后外侧椎骨融合术治疗,比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以及后凸角度数。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为(20.23±4.55)mm,后凸角度数为(17.98±2.28)°;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为(32.28±3.34)mm,后凸角度数为(5.32±2.92)°;相应数据进行组间比对,差异与统计学意义(t=13.999,22.409,P<0.05)。结论 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手术治疗期间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预后质量,临床应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胸腰椎;多阶段;脊柱骨折;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数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6(a)-0036-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edicle screw system during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multi-segment spinal fracture. Methods A total of 43 patients with thoracolumbar spine fractures from February 2017 to October 2018 were convenient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posterior open reduction, pedicle screw system fixation and selection, treatment of de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anal and posterolateral vertebral fusion. The height of the anterior border of the vertebral body and the number of kyphosi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as compar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height of the anterior border of the patient was (20.23±4.55) mm, and the number of kyphosis was (17.98±2.28)°. After treatment, the height of the anterior border of the patient was (32.28±3.34) mm, the number of kyphosis was (5.32±2.92)°. The corresponding data were compared between group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t=13.999, 22.409, P<0.05). Conclusion The pedicle screw system has a good application effect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multi-segment spinal fractures. It is beneficial to patients to obtain better prognosis quality, and should be promoted and used clinically.

[Key words] Thoracolumbar spine; Multi-stage; Spinal fracture; Pedicle screw rod system internal fixation; Vertebral body leading edge height; Kyphosis angle

胸腰椎多節段脊柱骨折作为特殊型脊柱骨折疾病之一,临床发生率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患者的发病因素为高能量外伤,导致出现多阶段病理性骨折,由于高秉政具有较复杂的诱发机制,而且会造成多个胸腰椎、其他部位出现累及性损伤,所有临床出现漏诊、误诊的概率较高,不利于患者临床治疗[1]。虽然现阶段该病症的治疗方案较多,但较受青睐的仍为外科手术,所以探索该病症临床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案对于患者预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该次方便选择该院于2017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施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以及选择性椎管减压、后外侧椎骨融合术治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就具体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经ASIA脊髓功能分级[2]介于A~E级之间;②患者了解并自愿参与该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②合并意识障碍的患者;③手术耐受性较差的患者等;该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后获准。43例患者中有28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区间为24~56岁,平均为(40.39±8.14)岁;发病原因:21例车祸伤,14例高处坠落伤,8例重物砸伤;22例合并盆骨、四肢骨折,6例合并腹腔内脏损伤,3例合并血气胸,5例合并颅脑损伤;参考唐三元脊柱多节段骨折分型,28例为ⅠA型,6例为ⅠB型,4例为ⅡA型,4例为ⅡB型,1例为ⅡC型;损伤平面介于L5~T5之间,累及胸椎阶段共计47个,腰椎阶段共计49个。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接受胸腹内脏损伤、颅脑损伤等合并症治疗,待患者病情平稳持续时间介于4~12 d期间,接受手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对患者施以后路切开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体临近骨折数≥3个的患者,取一对椎弓根螺钉于骨折情况较轻的脊柱上进行固定;骨折椎体间隔正常椎体数量≥3个的患者,遵照单个椎体骨折治疗方案进行处理;骨折椎体间隔正常椎体数量为2个的患者,施以胸椎整体固定治疗,若为腰椎骨折,则施以短节段固定处理;骨折椎体间隔正常椎体数量为1个的患者,施以整体固定处理。结合患者术前的MRI以及CT扫描所得脊髓受压、椎管内骨折块占位情况,对患者施以椎管减压治疗,并有效摘除骨折块,复位椎体。若患者减压范围相对较大,或是合并脱位、爆裂性骨折等情况,需要选择患者自体骨,对患者行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留置时间以患者实际情况为参考,最短为24 h,最长为48 h,术后患者需要卧位硬板床,持续时间介于8~12周[3]。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与后凸角度数,测量方式为X线复查。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角度数进行记录并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为(20.23±4.55)mm,后凸角度数为(17.98±2.28)°;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为(32.28±3.34)mm,后凸角度数为(5.32±2.92)°;相应数据进行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该次检查结果显示,治疗前,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为(20.23±4.55)mm,后凸角度数为(17.98±2.28)°;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为(32.28±3.34)mm,后凸角度数为(5.32±2.92)°;相应数据进行组间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99,20.409,P<0.05),就该次研究结果与张征乾[4]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在其研究中,患者治疗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为(32.51±3.89)mm,后凸角度数为(5.52±3.12)°,数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4, 0.307,P>0.05),可见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治疗中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应用效果较为可靠。相对比单发性脊柱骨折,多节段脊柱骨折具有脊髓损伤重、损伤暴力大的特点,且已合并骨折脱位、爆裂性骨折或是其他部位损伤。除此之外,多节段脊柱骨折还会伴有程度不一脊髓功能障碍、脊柱失稳的情况,患者必须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只有少数未合并神经损伤、脊柱稳定的单纯性压缩骨折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痊愈[5-6]。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复位骨折区域,并对椎体高度丢失进行纠正,进而帮助患者脊椎重获正常的生理曲度以及序列,而椎管减压的主要目的则是帮助患者脊柱恢复稳定,改善脊髓神经功能[7]。由于多节段脊柱骨折会导致多个椎体出现失稳的情况,因此在临床治疗期间,为了确保患者脊柱恢复良好的稳定性,需要对患者施以多节段固定治疗方案[8]。而治疗期间,患者脊柱骨折类型不同,固定方案也不同。在该次研究期间,ⅠA型骨折患者被施以长节段固定;ⅠB型骨折患者被施以长节段固定+一对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轻度骨折区域;ⅡA型骨折患者被施以长阶段固定+椎弓根螺钉固定中间正常椎体;ⅡB型骨折患者,若中间间隔的正常椎体数量≥3个,则遵照单个椎体骨折治疗方案进行处理;若间隔的正常椎体数量为2个,则接受胸椎整体固定治疗,并分开短节段固定患者腰椎,以确保患者脊柱具有一定的运动功能;ⅡC型骨折患者参考上述治疗方案进行固定处理。虽然在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治疗中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但临床操作期间,应需要对其加强关注,总体来说,手术注意要点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①由于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属于高能量损伤,而且患者普遍合并多种损伤情况,例如内脏损伤、颅脑损伤、其他部位骨折等,临床诊断有较高的概率出现漏诊、误诊的情况,所以针对可疑患者,需要对患者行脊柱全长X线片扫描,术前联合使用螺旋CT、三维重建、MRI技术进行检查,以确保对患者骨折类型、椎管内骨折占位、脊髓损伤情况进行有效判断;同时针对患者的合并症,即胸腹内脏损伤、颅脑损伤等进行对症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再施以手术治疗[9-11]。②手術治疗期间,需要以患者脊髓受压情况、椎管内骨折情况、骨折块翻转情况,对骨折块摘除方案、复位方案以及椎管减压方案进行选择,以保证治疗效果;若患者减压范围相对较大或是合并脱位情况,需要对患者行自体骨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避免患者病情晚期出现脊柱失稳的情况,或是内固定断裂[12-13]。③对患者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期间,需要保证钉入部位准确、长度适宜,同时保证固定棒长度准确,并结合患者实际骨折类型选择脊柱生理弧度恢复与撑开操作的先后顺序,避免患者椎管内骨折块出现移位情况,进而导致患者脊髓出现医源性损伤[14-15]。④术后,需要参考患者实际情况,即单个椎体骨折时间确定患者卧于硬板床的时间,以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结合患者具体骨折类型对患者施以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同时也能为患者的预后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建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7):140-141.

[2]  阴彦斌,栾彦军.前后入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比较[J].创伤外科杂志,2017,19(5):330-333.

[3]  杨奇峰,刘志杰,范少鹏,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4):98.

[4]  张征乾.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外医疗,2016,35(18):41-42.

[5]  吳永铁.不同入路手术方案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治疗价值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70-71.

[6]  曹李华,廖红波,段波.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7,25(7):28-30.

[7]  张润岭,江小强.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应用手术治疗的效果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71-72.

[8]  舒学佳.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4):59.

[9]  黄岳,杨勇,阙俊杰,等.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32):45-46.

[10]  赵艳军,张峥,郝佳颖,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4):8546.

[11]  康延海,赵孟和,岳云亮,等.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诊断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18):76-77.

[12]  程先明,刘燕.椎弓根螺钉治疗多节段腰椎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17,33(13):2041-2042.

[13]  孙友.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6,3(9):136-137.

[14]  张吉红,王晓娟,党红胜,等.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非相邻型多节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研究[J].西部医学,2017, 29(1):106-109.

[15]  应霁翀,刘观燚,王华,等.后路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胸腰椎爆裂骨折效果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6,28(2):173-174.

(收稿日期:2019-03-27)

猜你喜欢

脊柱骨折
后路伤椎植骨置钉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不同方法治疗脊柱骨折伴硬脊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的效果观察
脊柱骨折应用放射平片与CT的临床诊断价值对照
后路手术内固定对脊柱骨折患者的治疗价值及效果初步研究
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折临床应用价值评估报道
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效果观察
脊柱骨折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