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的行动研究
2019-09-02王俊梅
王俊梅
摘 要面对“兼职”教师占多数的现状,建设专业发展共同体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设计鼓励性制度规则,为热爱德育的教师搭建展示与发展平台;从区域、学片、学校三个层面,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教科研、人际学科交流和校本教研等务实的研训活动,促进教师共研共思,逐渐建立起“专职、专任”道德与法治教师队伍。
关 键 词教师德育专业化;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师发展共同体;行动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獻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9)08-00-03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教师承载着重要的教育使命。而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是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立足现状,我们进行了探索。
一、制定共同体管理“制度”,促进教师“专职专任”
众所周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多是兼职,除担任主学科教学外,还兼教2门或2门以上综合学科,多数老师还担任班主任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普遍缺乏学科研究氛围和学科引领,教师难以潜心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已然是一种常态。因此,共同体建设以“专职、专任”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设计了相关管理“制度”,着力营建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成长氛围。
在广泛征求鼓楼区道德与法治教师意见后,我们制定了如下共同体管理制度:
(1)每校设一名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组长,负责全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管理与研究工作。教研组长须是专职或专任教师(专任教师指教2个班的道德与法治课,一周4节课);(2)凡参加市、区道德与法治骨干班培训的教师,须是专职或专任教师。道德与法治骨干班教师优先享有承担市、区级公开课或讲座的机会;(3)凡参加市、区道德与法治学科赛课的教师,须是专职或专任教师;(4)凡参加道德与法治学科市、区优青、学科带头人的评比,须是专职或专任教师;(5) 凡参加本学科市、区优秀教研组评选的学校,须配有3名专职或专任教师;(6)凡40岁以下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不受限制,不占学校名额,参加区级各类道德与法治学科竞赛。每学年保证提供一次区级及以上公开课或讲座机会。
在日常教学视导中,我们关注学科专职专任教师的配备数,积极向学校做反馈与建议。在各项学科竞赛中严格进行资格审查,保证专职专任教师拥有更多的参赛机会。在学科培训中,挑选专职专任教师加入专题骨干班学习,积极为他们搭建展示平台。通过多方面落实,引起了越来越多学校的重视,让越来越多有志于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成为专职专任教师,逐渐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
二、厘清共同体发展“层次”,实现教师“共同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显著特点是同一性,共同体成员有着相同的信念与追求,有着相同的兴趣与愿景,彼此通过合作,相互切磋、相互协调,才能开启、发挥团队的智慧与力量,改变个人单打独斗的局面,促进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发展。[1]现实中,鼓楼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自我发展愿景都有所不同,建立单一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不符合实际需求的。因此,我们以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教师学科专业成长为总目标,依据学科教师的实际状况,建立了不同层面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了如下结构:
我们将整个鼓楼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分为区级、片级、校级三个层面,做到点面相结合。“面”旨在促各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点”旨在促区域学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培育优秀的专业教师和领军人才。同时,我们在区级层面分为三个共同体:
一是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这里汇聚了区域内的学科名师、优秀教师,可说是学科最高水平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商议确定了工作室建设的主要任务:
(1)打造鼓楼区道德与法治学科骨干教师队伍,注重学科梯队培养。让现有的骨干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更高水平发展。同时,工作室教师承担跨校师带徒任务,着力培养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实现快速的专业成长。
(2)构建学科学习型与研究型组织,团队共同开展学科教学与课题项目的深入研究,探索、实践、总结出好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向全区推广,以点带面,提升全区学科教学整体水平。
(3)加大对外交流与实践展示,为名师工作室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多平台。针对工作室教师的需求,我们聘请有专业指导性的专家学者,传授最前沿的教育教学资讯,在理念与方法上加以引领。同时,组织名师工作室教师走出去,走进高校向学者学习;走向外区,向同行学习。充分发挥工作室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定期组织有研究主题、有学习价值的学科展示活动,促进教师不断研究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进步。
二是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团队。各校品德学科发展需要有专人负责,学科教研组长就担负着重要的使命,提升教研组长的学科管理意识、管理水平与能力尤为重要。区域组成学科教研组长共同体,鼓励大家分享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区域学科管理水平整体的提升,以管理促质量,为各校学科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三是区青年教师骨干团队。区域学科队伍的建设必须注重梯队培养,立志于本学科发展的青年教师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和中流砥柱,他们充满着活力,有着无限的专业成长可能。同时,他们存在德育理念、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等不足,迫切需要专业引领。我们将青年教师组成共同体,开展系统性、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指导,通过拜师学艺,为其搭建实践锻炼的学习平台,促使他们更快地实现专业成长。
三、创新共同体研训方式,促进教师“共研共思”
常规的学科研训通常由区级统一组织,活动方案、主题、形式和参与人员等都由区级统一安排。学科教师往往是被动参加,缺乏自主性和研究性。基于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尝试,探索以有效的研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共思共研,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是以课题研究为引领,开展系列子课题研究展示。一线教师往往缺乏课题研究经验和能力,习惯将教研和科研割裂开来。为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转变其科研认识误区,我们不再只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训活动,而是以课题研究引领区内教师开展教研活动。
例如,区教师发展中心领衔申报主课题“以儿童学习为中心——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中优化儿童学习方式的行动研究”,围绕主课题开展动员和指导。于是,各共同体积极学习思考,申报了“体验性学习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的行动研究”“优化小学品德课程中问题解决学习方式的行动研究”“利用移动互联技术优化品德课程学习的行动研究”等子课题。
由此,学科研训活动以主题式、课程化方式开展,区级层面提供具体指导,或邀请专家入校指导,六个子课题组分别承担研究和展示任务。研究展示内容包括文献综述、调查问卷、课例观摩、中期汇报。每一个课题组都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和力量,组内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学习研究,谋划展示,群策群力。
二是开展“片本”教研,加强校级学科交流。鼓楼区拥有近50所小学,区级学科研训活动次数有限,而学校习惯以主学科为主,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教研难以保证实施。同时,各校对本学科的重视程度、研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校缺少学科研究的领军人物,难以开展有质量的校本教研活动。因此,我们将全区各校划分为9个教学片,并选定优秀学科骨干教师担任负责人,作为学片共同体的领军人物,带领片内各校开展学科研究。
每学期初,区下发本片教研申报表,督促各学片制定研训活动方案。各教學片负责人可自主申报、组织开展片本研训活动。从方案的制定到组织实施均由片负责,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扩大了研训活动的参与性。每次片本研训活动前,片负责人都会将上课教师、各校教研组长聚集在一起,共同备课、试教、修改教案。各片还建立了QQ群,老师们在网上交流讨论,形成了浓厚的研究氛围。由此,老师们共思共研,以集体智慧呈现公开课,所有参与研究的教师都有所收获。
三是落实校本教研,注重学科教师整体提升。区级、片级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了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要提升整体学科教师水平,则要落实各校的学科校本教研。为此,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制定了鼓楼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如下:
(1)各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组长担任校本教研负责人。每学期初,负责制定具体的学科校本教研计划。(2)各校学科教研组每月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次有实效的校本研训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三次。(3)校本研训活动的形式应多样,可开展教师自我反思、集体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专业引领,活动要求有课例、有讨论、有讲座。(4)校本研训活动过程应规范。研训活动要有主题、活动资料完整,有活动简报或小结、相关照片、教案、讲稿、签到等。(5)学科教研组长每学期结束,认真撰写教研组校本研训活动总结,整理并上交校本研训活动材料。
实践表明,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能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便利优越的条件,让老师们感受到专业尊严,享受专业生活。为此,我们将继续努力,一起走向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天晓,李敏.教师共同体的特点及意义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8):25.
(作者单位: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京 210013)
责任编辑 毛伟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