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及其临床价值
2019-09-02韩玥刘春波陈小雅吴长君
韩玥 刘春波 陈小雅 吴长君
超声造影技术具有CT或者MRI所不具有的优点,其本质上是一种使用惰性气体造影剂和低机械指数最终连续成像的技术[1]。通过早期诊断,超声造影技术能够较好的鉴别出患者肝脏肿瘤的良恶性情况,为医生制定下面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2]。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肝脏肿瘤患者66例,根据诊断方案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3例。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切片诊断和增强CT检查和超声造影检查。
排除标准:下列类型的病患不能参与本次研究:(1)心脏等脏器严重受损或者患有出血性相关病症的病患;(2)正处于哺乳货妊娠期的女性病患;(3)是药物性过敏体质的病患。
对照组患者共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4~83岁之间,平均年龄(67.5±1.2)岁,病理诊断:肝细胞癌16例、肝血管瘤8例、肝转移癌6例、肝内胆管癌3例;研究组患者共33例,男22例,女11例,年龄33~86岁,平均年龄(69.6±2.5)岁,病理诊断:肝细胞癌15例、肝血管瘤9例、肝转移癌5例、肝内胆管癌4例。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通过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一) 对照组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增强CT进行诊断,仪器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ICT 128排256层螺旋CT扫描机,仪器参数设置为:功率120 KV,电流30~300 MA,扫描时间约为0.5 s,扫描的最大视野为50 cm,矩阵为512×512 mm,每圈的层面数为256层。患者诊断前应禁食6 h,并且扫描前30 min引用清水500 mL,患者应采取仰卧的姿势,先进行常规屏气定位像扫描,然后对常规腹部进行扫描,然后用高压注射器,进行上腹部扫描,扩大扫描范围。观察形成的图像并且将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并进行分析[3]。
(二) 研究组治疗方法。给予研究组患者超声造影进行诊断,超声造影使用的诊断仪器为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仪器参数设置:使用腹部凸振探头,频率为3~5 MHz,配备机械指数为0.15~0.17的CPS。此次研究采用的造影剂为产地于意大利Bracco公司的Sono Vue。首先,患者应采取仰卧或者侧卧位的姿势,注意患者的情绪,不要过度紧张,平稳呼吸,采用常规腹部彩超观察病灶的大小、内部回声、形状、数量以及位置加以记录,在造影前为患者做出初步的诊断,然后将病灶最佳切面进行造影[4]。造影前,将生理盐水与造影剂进行混合并进行振荡,取2.5 mL的混合液,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快速推注,然后取6 m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管。注入造影剂并且启动内置录像,观察患者病灶开始增强的时间、病灶增强的方式、病灶增强的程度以及病灶的形态等相关性变化。
三、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检出率、定性诊断准确率、恶性肿块诊断正确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5]。
四、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8.0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进行χ2检验,计量进行t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差异。
结 果
(一)两组患者肝脏肿瘤检出率的比较
在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中,对比病理结果,增强CT检查共检测出20/33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60.6%,超声造影共检出30/33例阳性患者,检出率为90.2%,研究组患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391,P<0.05)。
(二)CT与超声造影诊断肝恶性肿块结果的比较
在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中,研究组患者的恶性肿块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CT与超声造影诊断肝恶性肿块结果的比较
(三)两组患者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的比较
在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中,研究组患者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内容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肝脏肿瘤的定性诊断准确率的比较(例,%)
(四)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
对照物33例患者在检查后共出现14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6例,头晕3例,过敏5例,发生率为42.4%,研究组共出现5例不良反应,其中恶心呕吐2例,头晕1例,过敏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1%,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5,P<0.05)。
结 论
常规的多普勒超声诊断肝脏肿瘤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比CT要低,但是超声造影剂的出现便解决了该种诊断方式的弊端。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用超声造影检查出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癌、肝内胆管癌的准确率明确高于CT检查,研究组患者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肿瘤结果更为理想。
病灶血供丰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个重要的特点,肝肿瘤的血管组织丰富,肝动脉血液输送量增大,会导致肝动脉变粗。同时肝脏密度增加,肿瘤组织压迫临近血管使肿瘤内部血液流通速度会变慢[6]。肝脏肿瘤患者在病情初期临床特征不明显,所以采用常规的CT扫描时,除了病情很典型的情况外,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但超声造影定量分析解决了这个弊端,能够最大限度的检查出患者体内的肝脏肿瘤。在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中,研究组患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采用超声造影诊断肝脏肿瘤更有效。
与常规的增强CT检查对比,超声造影具有较好的对比度,能给医生提供更多的肝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影像对比的信息[7]。增强CT可能因为探测角度或者肿瘤位置比较深等原因,不能很好的测出血流信号,影响诊断结果。但是超声造影的信号不会受这些情况的影响,即使是微小血管以及不规则形状弯曲的血管也能保持其诊断的连续性[8]。将造影剂在患者肿瘤周围进行注入,它能够通过跟随患者的肺循环进入肝脏血流灌注,因为血液中存在很多微气泡,作为散体能够产生回声,将血流信号进行增强,显著提高了肝脏肿瘤显像的敏感性[9]。在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中,超声造影的特异性与准确性显著高于CT检查(P<0.05)。超声造影技术操作简单,可以随时进行,但是CT会对患者体内造成放射性辐射伤害。虽然超声造影诊断前会给予患者注射一定量的造影剂,但造影剂不会对患者身体造成伤害,而且不会积存于体内,没有过敏反应。造影剂仅仅停留在患者的血管内,它能够实时反应患者病灶的症状以及变化,发现一些CT无法检查出的细节。给予患者进行超声造影诊断,与增强CT相比,更加安全高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头晕、过敏等情况,在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中,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超声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能够提高诊断的检出率与正确率,为肝脏肿瘤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的信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