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护理对老年冠心病行PCI治疗的影响
2019-09-02刘晓霞张彩虹刘娟魏婷
刘晓霞 张彩虹 刘娟 魏婷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对心室重构进行有效抑制,同时可对濒死的心肌进行挽救,以此将患者的不良心功能予以改善[1]。因为此治疗方法对于患者而言存在相应的有创性,治疗时会出现一定的风险,此外对于患者而言,具有较重的负担,导致治疗前产生不良心理[2]。躯体表现以及心理障碍呈现互相作用,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病情恢复均存在重要影响。冠心病属于心血管疾病一种,主要患病人群为老年患者,临床治疗均采用药物,因为治疗时间较长病情易反复发作,患者因此会出现抗拒治疗的表现,对自身生命健康产生影响。此次研究探讨老年冠心病行PCI 治疗后采用希望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下文就护理内容进行报道。
1 患者资料和方法
1.1 患者资料
78 例研究对象均为本院随机抽取的老年冠心病PCI 治疗患者,抽取年限2017 年3 月—2019 年2 月,并对入选对象进行分组研究,39 例观察组病例组成包含22 例男性,17 例女性,年龄跨度61~80 岁,软件计算后的平均年龄(75.3±3.1)岁,39 例对照组病例组成包含24 例男性,15 例女性,年龄跨度62~81 岁,软件计算后的平均年龄(76.8±3.3)岁。以上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临床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基础护理。
观察组:行希望护理。(1)情感支持。患者入院后,责任护理人员需要主动为患者进行服务,如倒好水、进行介绍,随后对医院的环境、制度以及患者的主治医生进行介绍,讲解留取标本的正确方法,帮助患者订餐,并测量患者入院后的生命体征,以此对患者的病情予以认知,并询问患者是否有担心的问题[3]。采用多种方法予以患者安全感,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在对其进行治疗以及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工作态度严谨,如果患者需要外出进行检查,护理人员需要陪同,患者家属以及朋友需要增加探视次数,并留有联系方式[4]。实施首问负责制度,对于患者的疑问,护理人员需要进行详细解答。(2)认知教育。对患者进行情绪稳定的方法为认知疗法,可将患者因为疾病产生的不良情绪予以缓解。对于患者较为担心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依据其问题进行教育,对于患者的错误认知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纠正,使其能够正视自我,对于自身的病情予以了解,指导患者面对疾病时应具有乐观态度[5]。与此同时讲解乐观的情绪对于疾病产生的有利影响,例如可以将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以免产生心脏终点事件。此外,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了解疾病应对方法,并将治疗的目的以及意义予以告知,其中包含手术优势、手术前需要配合的事项以及手术后可能产生的不适。(3)信息支持。患者入院后,责任护理人员应将PCI 手术操作医生的姓名以及职称进行告知,向患者讲解术后持续治疗的方法,并指导其定期到院复查[6]。患者出院时,护理人员需要将患者的报告单、出院小结以及用药单装成小测发放给患者,使得患者对治疗全过程予以了解,提升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自信[7]。
1.3 评估指标
患者入院前和入院后均需要进行焦虑以及抑郁情绪测评,主要以SAS 评分为主,评分分为20 条目,满分为80 分,单项满分为4 分,最终分数统计判断标准为:50~59 分轻度焦虑;60~69 分中度焦虑;69 分以上重度焦虑。SDS 评分中采用20 条目评分,将20 个项目的各个得分相加,即得粗分。标准分等于粗分乘以1.25 后的整数部分(四舍五入)。总粗分的正常上限为41分,标准分即为53 分。50 分以下者为无抑郁;50~59 分为轻微至轻度抑郁;60~69 分为中至重度;70 分及以上为重度抑郁。患者依从性对比中,则主要从治疗配合、按时用药、配合调查和听从建议等四项内容进行,统计各项内容中的人数,最终汇总,从而得出患者依从性[8-9]。
1.4 统计学方法
SAS 评分、SDS 评分、依从性指标进行统计计算的过程中均选择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在进行对比后如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SAS 和SDS 评分
护理前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SAS 和SDS 测评评分,组间数据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SAS 和SDS 测评评分,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详细数据评分见表1。
表1 SAS 和SDS 评分(分,)
表1 SAS 和SDS 评分(分,)
2.2 依从性
护理人员对观察组进行希望护理后其治疗配合、按时用药、配合调查以及听从建议比例均高于选择基础护理的对照组,组间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详细数据评分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为心脏学领域主要疾病之一,因此病导致死亡的人数较多。患者无良好的生命体征,同时其心理和生存质量均出现一定的变动。依据老年冠心病患者自身的心理情况和症状表现,怎样予以其有效途径实施心理支持、促进病情恢复是临床主要研究课题。临床研究表明在对患者予以治疗的过程中加入有效护理干预,可将其不良心理改善。
伴随心血管治疗技术水平的完善,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此治疗方法对于患者而言无较大的创伤,同时安全性良好。然而和药物相比较而言,介入治疗对于患者而言会存在相应的风险,实施手术治疗前会害怕相关问题出现不良心理反应[10]。心理原因是提升疾病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当患者一同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会增加死亡人数。有学者抽取50 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经过证实经过希望护理的患者其SAS 和SDS 分数有所减少,说明希望护理模式可将患者的不良状态改善,对病情恢复起到促进作用[11]。
由于护理理念的更新以及人们意识的增强,在对患者心血管予以重视的基础上同样重视患者心理情况。希望护理则是将患者错误认知作为出发点,重塑患者的认知情况。希望属于一种精神动力,能够对患者产生的压力进行缓冲,从而将其治疗疾病的斗志激发,有助于身心调节修复[12]。而希望传播主体为护理人员,护理目的是对患者的自身系统进行激发,将其希望水平提升。与此同时,希望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以此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对患者实施希望护理后可予以其心理支持,对于患者产生的不良认知,护理人员就对其予以纠正,并协助患者提升治疗自信。研究数据说明对老年冠心病行PCI 治疗患者进行希望护理,可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患者经过护理后SAS 和SDS 评分显著降低,同时提升自身的依从性。
表2 依从性对比 [例(%)]
综上,由于医学模式发生的变化,人们充分认识到医疗其实对于人类健康起到的促进作用并不够,冠心病属于身心疾病,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以及心血管疾病均予以同样的重视。对其采用希望护理后可将护理职能进行充分发挥,以此缓解患者的痛苦,协助患者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