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的中秋“诗话”
2019-09-02郑少斌
郑少斌
近代著名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笔下也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中秋诗词,如“犹有山河留影在,不妨千里且同看”“海外阴晴终有定,人间圆缺古难全”“万峰明月一轮秋”“宴坐空山看月明”。这些诗句时而波澜壮阔、时而忧心忡忡、时而敞亮明快,更为有趣的是,恰恰反映了丘逢甲跌宕起伏的不同人生阶段。
1894年中秋,在台湾
1894年中秋节前后,在中日甲午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丘逢甲秘密组织义军,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动员台湾青壮年奋起抗日。翌年,清政府战败割让台湾,丘逢甲三次刺血上书,请求朝廷收回卖国条约。丘逢甲联络台湾爱国士绅,组织台民自主抗日,发起成立“台湾民主国政府”,丘逢甲任副总统,兼任义军大将军,率领军民抗日保台。日军占领台北后,大举南侵,丘逢甲率义军在新竹一带与日军浴血奋战二十余昼夜,终因弹尽援绝而失败。为此,丘逢甲不得不离台内渡,写下了悲愤的《离台诗》(六首),回到祖籍地嘉应州镇平(今广东梅州市蕉岭县)。其中两首云: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
1895年中秋,在蕉岭
1895年中秋,丘逢甲在家乡蕉岭淡定村,和一同离台内渡的三弟丘树甲(字崧甫)、表哥谢道隆(字颂臣)赏月,免不了又心生悲愤,嗟叹未实现祖国河山统一。丘树甲现场作诗:
万里秋光澈广寒,神仙洞府好盘桓。
几人豪气倾杯乐,一曲高歌行路难。
当日防秋真画饼,今宵觅句费登坛。
故山同此团栾月,独向红羊劫里看。
丘树甲在诗中自注:“客岁随家兄办全台义军,于中秋前后办起。”丘逢甲和谢道隆均有和诗,逢甲作《中秋夕乌石冈眺月同三弟崧甫作》:
秋风送暑夜光寒,高会依然似子桓。
弹指仙凡相隔易,称心人月并圆难。
樨香客里新诗卷,潮满天涯旧将坛。
犹有山河留影在,不妨千里且同看。
后来,谢道隆回台湾,丘逢甲写有《送颂臣之台湾》,诗曰:
王气中原在,英雄识所归。
为言乡父老,须记汉官仪。
1896年中秋,在广州
离台内渡后,丘逢甲在嘉应州和潮州、汕头等地兴办教育,倡导新学。1896年夏,蕉岭淡定村居所落成后,丘逢甲赴省城向官府申请“归籍海阳”(今潮州市潮安县)。之所以选择落籍海阳,因为潮州处于粤东地区中心,风气较为开放,有利于开办新式教育、传播新思想。这次丘逢甲在广州逗留了几个月,结识了不少当地社会名流,游历了省城众多名胜古迹以及毗邻的香港,感慨良多。在广州的中秋之夜,丘逢甲仰望着皎洁的月亮,挥笔写下《羊城中秋》(三首):
长啸天南念远游,尉佗台畔作中秋。酒杯借我酬佳节,明月随人到广州。说饼但余名士气,飞觞终取虏王头。大江东去连沧海,且听珠娘发棹讴。
故乡风景想依然,月满东南半壁天。海外阴晴终有定,人间圆缺古难全。重完破碎山河影,与结光明世界缘。甲帐珠襦寻旧梦,不知今夕是何年?
西风梧叶下空冈,歌舞承平霸业荒。沧海潮生珠有泪,贲隅秋老桂初香。万家愁喜圆今月,一尉东南忆故王。玉宇高寒归未得,待将消息问吴刚。
丘逢甲在诗中倾诉了拳拳的思台之心和复台之志,诗歌苍劲雄健、悲壮酣畅,展示了一代诗界革命巨子的炽热爱国情怀和思乡柔情。1897年春,丘逢甲怀着教育救国的梦想,携带家眷寓居潮州,先后在潮州韩山书院、潮阳东山书院和澄海景韩书院执教,创办粤东第一所新式学校——岭东同文学堂,锐意改革旧教育制度,培育新式人才,开创了粤东近代教育史上的新学先声。
1906年中秋,在白云山
1906年夏,丘逢甲因在潮嘉地区创办新学成绩卓著,被聘为两广学务公所议绅和惠、潮、嘉视学员,兼任广府中学堂监督。此后,丘逢甲又担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两广方言学堂监督、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职务,支持和投身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
据丘逢甲残存的《丙午日记》记载,1906年中秋那天,“未刻,与李达叔(笔者注:生平事迹不详)往游白云山……出城约十里,到能仁寺。是夕月明风清,光景幽寂,颇令人作世外想。有诗二首:客怀孝方、立之。”坐落在广州白云山上的能仁寺,始建于道光四年(1824),地势三面环山,幽谷深藏,绿树成萌,恰是中秋赏月的好去处。日记里提到的诗,就是《中秋白云山能仁寺看月有怀覃孝方、周立之二首》:
袖君诗入白云去,吟向白云山上头。潭底睡龙惊起听,万峰明月一轮秋。
苦口人间度有情,一微尘里万魔生。于今铲却机锋语,宴坐空山看月明。
覃孝方、周立之两人均为两广学务公所视学,对丘逢甲极为敬重推崇,相交之深堪称莫逆。特别是覃孝方(1870-1959年),名寿堃,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是民主革命进步人士,历任广东新宁(今台山)、香山知县、钦州知府、广东高等工艺学堂总办,辛亥革命后曾任任黎元洪副总统府顾问、湖北省议会议长、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长、审计院秘书长等职,解放后任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省文史馆馆员、参事室参事。从这段交往可以看出,此时丘逢甲的思想已经超越维新改良的局限,倾向和支持民主革命。从此,丘逢甲在广州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