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手工纳鞋垫1

2019-09-02张旻新

客家文博 2019年3期
关键词:米浆布面鞋垫

张旻新

小小的手工刺绣鞋垫2,今已不多见,甚少人使用,但在赣南客家乡村,直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手工刺绣鞋垫还是待字闺中的客家女必须掌握的女工,是每一位客家女嫁人必备的嫁妆之一。今天,偶有人送手工鞋垫,仍然是珍贵的礼品。

六岁的时候,小舅舅结婚,一片热闹喜庆,待小舅妈与家中公公、兄弟、姑嫂等至亲见面的时候,小舅妈给每人送上了一双手工鞋垫,还送了一双小小的手工鞋垫给小小的我3,鞋垫绣得很漂亮,让我心里美了好多年,从此以后,我把小舅妈视为了最亲的舅妈,现在每每看到小舅妈,脑海里都会浮现那双小小的鞋垫。

小学四五年级,奶奶经常对着我摇头叹气,说:“读书有什么用,不晓得纳鞋垫,没嫁妆,到时候嫁都嫁不出去……”幼小的我,有一些惶恐,隐隐地为自己不会纳鞋垫神伤。过年去姑姑家做客,看着表姐表妹们人人手中拿着针线纳鞋垫,人人都储备了不少鞋垫,更生出一种嫁不出去的忐忑……

于是,每每跟着爸爸妈妈去吃酒席4,我总喜欢偷偷去看新娘的嫁妆,数一数新娘陪嫁的鞋垫有多少双,看看鞋垫上纳的花纹有多美,数过最多最能干的新娘有一百多双鞋垫陪嫁,大部分新娘都有三四十双鞋垫陪嫁,每每这时,又生出许多懊恼,想着以后嫁人没有鞋垫陪嫁怎么办。

十几岁后,学业更重了,但心底对鞋垫的执念却依然很深,每当看到村里的奶奶、姑姑、姐姐们纳鞋垫,我总喜欢凑上前去,看她们一针一线的纳着鞋垫,满脸的羡慕,满脸的崇拜。慢慢的,我知道纳鞋垫并不仅仅是看到的一针一线,纳鞋垫是一项有很多工序、漫长的手工活,细数有六大步骤。

一是搅米浆。首先用冷水泡好米,用石磨把泡好的米磨成米浆,然后把米浆倒进锅里烧开搅拌,搅成米糊糊,再放置至冷却备用。

二是背(备)布壳。准备一块大木板(客家女子多就地取材用门板),准备好草纸(或报纸)、准备布(这些布一般是破衣服、破床单二次利用,或是碎布拼接),布按厚薄程度分别叠好备用,草纸(报纸)刷上米浆粘在大木板上,再把布用米浆粘在草纸(报纸)上,俗称背(备)布壳。

三是晾干。把粘满布壳的大木板放在阳光下晾晒,此时的阳光不宜太热,晾干后轻轻揭下布壳。

四是剪底样。拿剪刀根据脚形或鞋型或原有的鞋垫,剪好布壳,剪布壳时,一双布壳要厚薄一致,防止纳出来的鞋垫厚薄不一,一次性剪好的底样一般较多,这时,可把底样放好备用。

五是粘布面、布底。准备绣鞋垫时,拿出一双布壳,剪好鞋垫面布和底布,面布、底布一般不用碎布,面布相对漂亮、完整,面布、底布剪得比布壳大,可同花同色,亦可不同花不同色。先粘底布,用米浆把布粘在布壳上,边沿留一圈布,边沿的一圈布打成剪刀花(主要防止粘贴时折皱),用米浆对着布壳压实、粘好;粘好底布再粘面布,方法与底布同,重点是边沿留下的一圈布仍要打好剪刀花,用米浆与底布的剪刀花对贴粘好、包实,面上不能看到任何折痕。技艺精湛的客家女子粘的布面,完全看不出粘贴的痕迹,布面、布底浑然一体,没有一丝接缝;手艺稍微差些的客家女子粘的布面看不出粘贴的痕迹,但在布底可以看到拼接的痕迹。

六是手工刺绣。鞋垫图案一般代代相传,口口相授,拿起针钱,先沿边沿绣一圈线,然后在纵向绣满小竖线,最后再根据心中的图样刺绣。客家手工刺绣图案多样,寓意吉祥,或为吉祥文字,如平安吉祥、囍、福等;或为几何图案,如回形纹、云纹、万字纹、团花纹等;或为吉祥花鸟纹,如并蒂莲、宝相花、卷草纹、鸳鸯、喜鹊登梅等等。

在物资紧张的年代,客家人拥有的每一双鞋都很珍贵,勤劳的客家女子用一双双纳好的鞋垫,绵延着每一双鞋的使用周期,传递着深厚的情感温度,只有至亲好友,只有心中最亲、最爱的人才能收到客家女子亲手纳的鞋垫,只有在嫁妆里才能一窥它们的全貌。

随着时代的更迭、经济的发展,客家女子读书、务工、经商,离开了乡村、离开了大山,费时费力的纳鞋垫渐行渐远,陪嫁的手工刺绣鞋垫几无踪迹……

我亦终究没有学会纳鞋垫,偶然忆之,些许怅然。

注释:

1 纳鞋垫:客家人对纳鞋垫的称呼不一,有的地方叫纳袜底,有的地方叫打袜底,有的地方叫打鞋垫。

2 手工刺绣鞋垫:即纳鞋垫。

3 小孩的手工鞋垫工艺一样复杂,因小孩生长速度快,一般送鞋垫给小孩的少。

4 吃酒席:客家人称娶亲、嫁女的宴席为吃酒席。

猜你喜欢

米浆布面鞋垫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四月风(布面油画)
文字整容笔
红色鞋垫铺就小康路
文字整容笔
张方白艺术作品
我学会了绣鞋垫
防走失鞋垫
吾饮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