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初心的原点上淬炼时代品格

2019-09-01许瓛

飞天 2019年8期
关键词:三代人治沙老汉

许瓛

三国时东吴名医董奉隐居庐山期间,为贫苦百姓看病,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轻重,在他住所前后种植杏树,重病者种五株,轻病者种一株。光阴以度,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万余株杏树,每当杏熟,用来换谷米救济贫民,人们因此称这片杏林为“董仙杏林”,以“誉满杏林”称颂医家,可谓植树济民的最早感动。

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感动,感动人的依然是久而久之的执着与大爱无疆的时空穿透力对人精神品格的塑造。如今,“有这样六位老汉,不但把自己‘埋进沙漠,还立下了父死子继的誓约;有这样三代人,子承父志,世代相传,守得沙漠变绿洲。”以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与大爱,走进了时代楷模的荣誉殿堂,感动着每一个聆听他们故事的人。

作家李学辉、杨先在重大题材的深度挖掘上,尋踪甘肃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防沙治沙的群体事迹写成报告文学《筑梦八步沙》,这部15万字的作品讲述“六老汉的头发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的故事,真实全面反映了八步沙由沙漠变绿洲的艰难历程,将一幕幕立体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与“六老汉”三代人的心灵互动架起一座坚固的精神渡桥。

《筑梦八步沙》以一段传说开篇,在说古老人的烟锅里,仿佛看见到处是湖滩,能攥出油的黄土地的沙洲城,在听者不信的目光里,铺叙曾经沙洲城的辉煌与毁灭,引出八步沙的生态状况与直面的问题。这一看似追溯历史的平常开篇,如一座高山立在读者眼前,不由人屏住呼吸,随着序幕的拉开,先入为主地唤起人们对荒漠与绿洲对比的冲动,唤起人们居安思危、居危思变,渴望建设绿色家园的亘古思想。由此,将现实的治沙故事放在历史的传说序曲中展开,牢牢锁定故事文本的初心原点,使书写的景象拉远拉长,增强故事的历史纵深感,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丰盈,更加具有一种人文气息。可以说,一花两叶,情景合拍,古今相衬,相得益彰,形成轮廓清晰,可读性强,历史与现实交融的突出特点。

老舍先生有言:“不少作者常常有一肚子故事,他急于把这些动人的故事写出来,直到动笔的时候,才想到与事件有关的人物。于是,人物只好随着事件走,而人物形象往往模糊、不完整,不够鲜明。”而《筑梦八步沙》伊始便从传说中逃难的“爷孙俩”对照坚守的“六老汉”,使他们共同面对一个逃与守的抉择,从而更加凸显出“六老汉”执著的治沙精神,使“六老汉”的精神始终流淌在作品中,成为贯穿作品的主线。同时,作者在表现“六老汉”、“六兄弟”以及第三代治沙人时,并没有忘记对其他治沙人的描述,从民间到政府,从群众到官员,展开对“六老汉”事迹的观照,将一个个治沙人,或者说是一代治沙人的群像最真实的体验放进作品里,不仅使人物形象立体、丰满;而且,通过更多人参与揭榜治沙的叙述,把治沙的政府决策与全民参与性表现于读者,从而打牢防沙治沙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不难看出,作品没有为特定事迹而设特定之法,只以人物为中心,将特定事迹放在整个历史事实和全部文化心理中去书写,从而表现出完整的人民精神品格,形成这部作品的又一特点。

同时,文本中对于“沙洲城”的反复诘问,尤其是5·5黑风暴描写中“连自己孩子的性命都保不住,这个地方的人们怎么生存呢?”的一句话,发人深省,从而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有作为永远的图画来展示,使作品的审美功能完成于国家、民族、社会和人伦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向度之中,也将八步沙的空间意义扩大为人类生存环境的整体思考,实现了整部作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重合统一。

《筑梦八步沙》以白描手法,客观陈述,以时间推演故事,如同朴实的治沙农民一样,虽然没有刻意的情节安排,没有直接的倾向性表达,但在这静如湖水的书写里,却读出了万顷波涛,在这平常似沙的岁月里,却读出了天地可鉴的传奇,在这质朴禀赋、价值完成和信念实现里,读出了一部治沙英雄史诗。根于斯,生于斯,发于斯,葬于斯,成于斯,每个主人公都在历史里思考,在现实里跋涉,在展望里探索,从过去走来,在每个日子里抗争,将苦涩变成温润,将荒漠变成绿洲,在绿洲里建起了自己的生活。正如作者感言:“他们改变了八步沙,八步沙也改变了他们。在市场化治沙过程中,他们做了时代的弄潮儿。”“六老汉”三代人以几十年的奋斗拼博,收获幸福,证明着在沙漠里也可以积木成林,创造出金山银山,成为时代精神与品格的坚实践行者,树起一座神话般的治沙丰碑。

品读《筑梦八步沙》,有两处点沙成金之笔不容忽视。一是用揭榜形式完成绿色梦想,以特定民风渲染故事细节,将自古就有的尚武民风凸现于读者眼前。这不仅增加了治沙人的豪气与侠气,而且彰显出治沙人源远流长的决死精神和昂扬斗志,从而追寻到治沙人渗在骨子里的品质特征。正是基于这一文化基因,才造就了筑梦的初心和圆梦的践行,无形中增加了这部作品的文化厚重感。二是对因为煤烟中毒不愈而退出治沙队伍的常开国的刻画。比起“六老汉”的坚守精神,他的“退出精神”同样使人感动,“铺盖在这里一天,你们就给我发一天的补助,我没脸混你们碗里的饭吃。”不想白白拿补助,为减轻治沙负担,隐身而去,为大业而舍我,一样是英雄,可谓整部作品的最大泪点和最深触动,使这部作品更显活力与张力。

《筑梦八步沙》在纪实性和文学性平衡的基础上,以八步沙“六老汉”人生故事为切入点,将故事的单维度纳入文学的多维度表现,以一种质朴心理感受一种质朴禀赋,以一种价值判断讲述一种价值完成,以一种信念追求抒写一种信念实现,以历史的纵深感和文化的厚重感,以主人公的作诗改词,悲怆高亢的秦腔,古朴深厚的老调拓展故事,将应有的故事还原于字里行间,自让读者去感受,去品味。远去的、迎来的鲜活人物,在一串串艰难跋涉的步伐里,在八步沙的荒芜与绿茵里,在苦涩与收获里,筑梦、追梦、圆梦,使作品的文学品质得到内在提升,表现出作家以文学形式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情怀,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迎面而来。以此让人感受到一种无畏的执着与大爱,让人感受到只有产生平凡英雄的时代,才是真正英雄的时代,只有书写平凡时代人物的作品,才是为时代立言的作品。从而为武威和甘肃,甚至世界治沙史上书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可称之为一部现实题材的优秀作品和报告文学的最新收获,更是一部坚守初心、震撼心灵、锻造精神、淬炼时代品格的先锋之作。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是元好问《摸鱼儿》中的词句,每绕耳畔,读之心颤。这一份只有含泪而吟的坚韧与执着,如雕塑般迎风而立,在极具骨感里透出万种雨润情柔,在千年追寻中置入人们的灵魂深处,感动着每一个人,形成一种无上的精神力量和品质特征,塑造出爱与情的高尚。“六老汉”三代人防沙治沙群体,坚守初心,践行精神信仰,淬炼时代品格,筑起时代丰碑,可谓从更高层面诠释了生死相许,苦恋着你的世间大爱情怀。第一代人“六老汉”摁下红手印,走进腾格里沙漠,留下第一个瞬即被风沙吹没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坚韧与执着植下一棵又一棵树苗,染绿一片又一片沙丘,撑起一方又一方阴凉。“就中更有痴儿女”,第二代,第三代,只影向沙去,不弃不离。

读者从中感受的不仅仅是六个人的故事,也不仅仅是六个家庭的奋斗,更不仅仅是三代人的梦想,而分明是人类探寻生存之路中对大自然的敬礼,在感动于“六老汉”防沙治沙群体生死相依的情怀之时,最让人难忘的是作品中人的自觉自省、大爱无私和矢志不渝的时代主题。时代主题需要时代精神来铸就,时代精神需要时代品格来践行,时代品格需要初心原点来淬炼;继承优良传统,做到薪火相传,不负韶华,能够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在于此,这也是《筑梦八步沙》这部英雄史诗展现给我们的最终意义。

感动是前仆后继的心心相印,感动是信仰追求的无悔选择,掩卷长思,放飞感动,不觉幸之乐之。

本栏责任编辑 阎强国

猜你喜欢

三代人治沙老汉
三代人的回家路
告别茅草屋 搬进新楼舍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刘老汉的烦恼-收蜂(连载二)
老汉粘蝉
刘老汉的烦恼
三代人的建议
三代人的童年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