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评论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2019-08-31霍华民翟晓瑞郑笑楠

知与行 2019年4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实践探索教学改革

霍华民 翟晓瑞 郑笑楠

[摘要]深入分析新闻评论课程的现状,重在研究和探讨改革和实践创新的问题。首先,拓展教科书内容滞后的问题,提升以科研为主导的理论创新视野。第二,补充教科书中的最新实例,解决教材滞后的问题。第三,让课程教学最大化地接地气,转化到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上。同时,对实现新闻评论课程改革和实践探索提出积极性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新闻评论;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9)04-0071-04

新闻评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闻专业课程。新闻评论学理论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体系,非常需要新闻实践的补益。应该说,这是新闻评论课程的特殊方面。同时,又因为新闻评论教材不可能随时更新和修订,这就注定了教材的一些内容时效性的延后。所以,对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内容创新,就摆在很现实也很急迫的位置上了。特别是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为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种新闻评论课程改革意识更为重要。

一、提升以科研为主导的教学理论创新

现在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是丁法章先生著的《当代新闻评论教程》。应该说,这个教材在业内来说评价是比较高的好教材。《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在《巧得丁总新“教程”》中说:“深深为它的体例之完备、内容之丰富、立论之精当、文字之活泼所倾服”[1]。当年,范先生感到不足的是时效问题。当下,这一问题还是存在的。就是这本(第五版)教材,查看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264337号得知为2012年版,至今又过了7年。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新问题、新情况日新月异。显然,需要授课的教师对前沿的理论有所探索,并融入教学的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教学的视野和增强教学的活力。纵观当下,传媒生与死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去年年底的最后几天里,据初步统计停办的报纸有35家,其中日报有18家。现在,各地方媒体大都进行了大整合、大合并。不少家传媒集团都称为“融媒”,旨在发挥聚合的作用,强化特色和独特的声音。言论正是媒体竞争的核心强音。于是,各家媒体都增加了新闻评论的策划力度。在设置新闻评论的专版、专刊、专题、专栏方面各有特色。

媒体大趋势如此,那么当下的新闻评论的理论又怎么样呢?就新闻评论的要素来说,几十年来课堂上都是讲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这个理论没错。也完全可以指导新闻评论的教学和写作。但是,议论文不等同于新闻评论。这样说,大概没人反对。于是,如果要更改议论文强加给新闻评论要素的话,也许有人就不同意了。我们认为,教学还应该是有创新的意识好。为此,我们大胆把《论新闻评论教学的“新三要素”》(原载中文核心期刊《学术交流》2012年1期,作者霍华民)引入课堂教学,让同学们思辨与探讨。期望同学们不仅开拓视野,还营造敢于创新思维的氛围。就现有的新闻评论教科书上用“三论”(简称:论点、论据、论证)分析的实例,应该说:选择的实例很典型,分析研究都很到位。但是,一是发表的时间较远,时效性太滞后了(可以留给同学们自己学习);二是论文味重了,缺少新闻自己的味儿。

说起新闻评论的“新三要素”,也许不精准,也许还有更好的新理论。但是,有關这“新三要素”的内涵和创新方面,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新闻评论的“新三要素”:是事实、事态、事理(以下简称“三事”)。在正常讲授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的同时,我们引入“事实、事态、事理”,简称“三事”进行研究教学。

第一,简单诠释一下事实。事实,作为新闻的基石,符合新闻的定义。由此分析,新闻评论是因具体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或问题而发表议论。显然,可以作为新闻评论的第一个要素。

第二,简单解释一下事态。事态是事实发展中有动态的内容,往往要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要靠对新闻事实全过程的分析和思辨作素材根据的。写作新闻评论,不完全是靠推理,更要尊重客观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来撰稿,关键是不能没有依据的乱发议论。写作新闻评论不等于撰写论文。特别对于追踪事件的系列新闻评论,尤其凸显概念的重要。

第三,简单分析一下事理。显然,事理就是事情的道理。新闻评论贵在说理,而且老生常谈的理还不行,要有新义、有深意,最关键的是,还要和新闻同频共振。这个理,不同于论证。因为它要及时配合新闻宣传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这个事理的时效性,是与当时的新闻生命共生的。

有关“三论”和“三事”的分析。在教学上,借鉴了该论文的观点:关于“三论”与“三事”的关键点比较来说,用“三事”这个要素,比“三论”要素,能更多地强化新闻客观事实的这一方面,或是最低也是强调了客观和主观的结合。而“三论”要素,主要侧重强化主观方面的东西多。所以,提出 “三事”让新闻评论作者多些客观、少些主观臆断,真正达到以理服人,凸显新闻性和时代进步的特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服务的强化新闻评论对受众进行更深层的服务,就应该强化事实为依托,关注事实的发展变化过程的全部事态,并进行说理阐述观点后才能成为新闻评论[3]。

对于新闻评论的教学来说,是想让同学们多一些批判和思辨,目的不在于要颠覆教科书上的新闻理论,而重在引领新闻专业学生们创意的意识。从而,把新闻专业课的教学当成一项创新工作。

二、提倡用最新实例创新教材

在近一个时期所讲授的新闻评论课程中,基本上所有的实例大都采用最新的《人民日报》新闻评论作品。作为全球十大报纸之一的《人民日报》,实在是最好的最新的“教材”。特别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以“钟轩理”署名的(显然这是中宣部理论局撰稿)《自信的中国永远在这儿》,针对《人民日报》关于“写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的五篇(1.《向我们共同的四十年致敬》;2.《亿万人民智慧和实践的成果》;3.《这是正在发生的历史》;4.《中国的发展属于世界》;5.《以奋斗姿态将改革进行到底》)系列评论,还有“站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系列评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创造历史的伟大变革》(上)《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下))”两篇大评论,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中实例的选用,还有思考新闻评论的选题与写作,必须要提升政治意识。新闻与政治是彼此建构的,这是回避不了的一个非常现实的敏感问题。我们知道新闻传播学和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既然和政治密切,自然就有一个政治大方向的问题。当年严复先生办报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一立论不能无宗旨,一举足不能无方向。”我们从事新闻传播的教学,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政治方向。从民族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振兴中华,从公民的角度来说我们要遵守法律,以及执行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还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宣传纪律。写言论文章是一个敏感性的写作,所以这个立场必须是鲜明的。每个人实际上都有自己的立场,关键看你站在哪个地方。这叫定位。

西方国家的新闻工作者或新闻传播研究者,大都尽量想淡化这个新闻传播运作当中的政治色彩,但是实际上是离不开政治的。西方新闻学里,经常谈的记者应该有“新闻感”,大家俗称为“第六感”,就是五官之外的第六官,就是新闻感,其实它无非就是个政治敏锐性,对一些客观信息的政治上的评估来做出决断,这个新闻该不该报道?有多大新闻价值?也是从政治上来考虑的。

在从事新闻与传播学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还必须讲究一个好的人品。具体说,要讲究职业道德,要讲究新闻道德。日本东京大学一位故去的老新闻学者,叫小野秀雄,他说过这样的话:新闻系别的课都可以不开,新闻伦理这门课一定要开。这无非就是,突出强调要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养成职业道德。其实,当下坚持做人做事的底线,已经成为社会构建道德的呼声。此外还要有敬业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新闻工作者,像梁启超、邵飘萍、成舍吾等人,都是非常有敬业精神的。所以我想说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有个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实际工作,不能仅当概念来理解,还需要付诸行动。这就是要应用到课堂之中。

三、提高教学质量重在学生学会创新性的写作

如何让教学思路形成自己的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上,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探索实践。

新闻评论的选题与写作,首先需要发现必要的灵感,还有必要的及时的思辨和前瞻。换一句话,新闻评论应该是最快捷,还应该是比较深刻地追随现实生活的即席发言。当然,这个发言不是不经过大脑,而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深思熟虑,还要是积极的和负责任的,同时必需承载着个人的思想和观点、责任和义务。当然,新闻评论不能偏激,更不能不负责任的瞎说或胡说八道。而对于课堂教学的作业,我们改变了过去通常“应景”的纯练笔的写作,而是采取了接地气的选择,真正把作业当作实战来进行。

过去,新闻界有一种认识,那就是撰写新闻评论的人,一般都是资深的新闻人或宣传部门领导。其实,这个思想现在已经过时了。历史上的中国,从来没有这么弄虚作假过,也从来没有现在这样强烈地反对虚假。这说明,我国人民正走向成熟。所以,只要有所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有实在的真话要说,人人都可以写新闻评论。这种新闻文体,承认积累,承认能力,但不搞论资排辈。以往的新闻理论,大都把新闻评论的选题归纳为三种选材的渠道。也就是“上、中、下”,即从领会上级精神中找选题;从自己的亲历中找选题;还有深入基层挖掘选题。这种选题的思路不错,但是我们应更具体到实践的细化上,概括出找选题的思路。

成长带来突破,停止带来死亡。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大胆地把选题定位在学生对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目的就是想从中更明晰地分析和解决新闻评论的选题和写作中的诸多问题。这其中,主要想解决一个思路的问题。只有思路,才会有出路。即使再多才多艺的文豪,他没有选题,自然也就没有写文章的动机和源头。这个思路,实质上更是想研究一下在选题方面的智慧问题。因为,只有智慧,才能更容易让人借鉴,还不折旧。当今,在置身于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的大浪潮中,社会生活在急速的变化,不确定的因素在增加。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侧重研究选题的智慧方面的问題,显得更实在更有操控性。换一句话说,这就是把知识逻辑体系转变成技术逻辑体系。提倡知识积累,更提倡会写稿子。于是,先由同学们个人自报选题。在课堂上大家一起研讨。选题确定后,以同学中的典型引路再进行商榷,讲述写作思路,集班级同学的智慧进行补充。到这个时候,允许动笔写作。文章写出来后,自己先修改稿。然后,同桌和班委再次修改。

作为教师一定要对课程或学科有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觉的、是觉悟的。特别对于应用型的高校,那就是要有属于自己教改方面的求索。有本《新闻评论作品集》,是17新闻一班的同学交的一次作业,也是同学们在学校期间成长的足迹。这是一段历史的写真,这是一种特殊的检阅,这是一份缅怀的珍藏,这是一笔人生的积累……在这47篇新闻评论中,有《扫地,可以让我们接地气》等14篇写劳动内容的,占的比重最多。可见,劳动对同学们的深刻教育和影响。《不为检查而扫地》,让同学养成了良好习惯和公德素养。从《自律从早读开始》到《锁住惰性》,让我们欣喜地看到同学的成长和成熟。从被动到主动,写跑步的有《四十五公里》等多篇。读《党徽虽小,挂于我心》,我们高兴地看到了思政课程在同学中的烙印。《被图书“管束”的快乐》,体现了同学的认知过程,这篇作品荣获校第二届记者文化节新闻评论类一等奖。还有谈细节方面的评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多篇,显然是受校董事长讲话的教益。纵观这本集子,选材多样角度各异,都记录着同学的思想和思辨。有成熟的,有不成熟的,或者不够完美的,甚至有缺憾或缺陷的,都不失为听到同学们成长的拔节声音。

我们知道,新闻理论来源于新闻实践。而新闻评论课程,则是需要更多的实践锻炼。所以说,同学们的作品里凝聚着许许多多的认知与思考,是自己对新闻实践的探索,是提升自己和为社会进步的贡献。准确地说,这些作品都是留给历史的缅想。同时,这还是一部人生的风景线——有定格的照片。诚然,这还是一部联络的密码,让大家永远拥有这样一个班级的系统和平台。

总的来说,新闻评论是一门内容涉猎很广、知识面涉猎很深,要素变化复杂,亦很难驾驭的新闻文体。说它广,它可以联系到古今中外;说它深,这里主要涉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部社会人文现象;说它难写,主要是从选题一开始就有难度,因为时刻要出新观点、新思想。新闻评论的写作,就是要思考着写作,还要写作着思考。诚然,这就需要作者有更多的来自于实践上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积累。新闻评论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特殊品性。这个品性,就是真实和深刻的说理,引领社会的发展。鉴于这个品性,新闻评论的写作需要同学们真正的“走转改”,从深入的现实生活中,提高新闻评论的生产力。我们要紧扣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用实践拓展认知,用思考形成体系”来推进更加实效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在奋进的新时代,新的答卷正等待着我们去书写。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力量,努力提高教学改革的勇气和智慧,努力为学生们深化新闻评论课程改革与发展增添新内容。

[参考文献]

[1]范敬宜.巧得丁总新“教程”[N].新民晚报,2002-07-25.

[2]丁法章.当代新闻评论教程(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霍华民.论新闻评论教学的“新三要素”[J].学术交流,2012,(1).

[4]霍华民.新闻评论分类写作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崔家善〕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实践探索教学改革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