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观察

2019-08-31车颖鸿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13期
关键词:温针灸脑卒中临床疗效

车颖鸿

摘要 目的:研究温针灸外关穴疗法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8年7月收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76例,按照奇偶数字分组法分成两组,各38例。研究组采用温针灸外关穴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分析两组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比较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VAS和FM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脑卒中;肩手综合征I期;温针灸;临床疗效;外关穴

临床上,肩于综合征即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症,为脑卒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以关节活动受限、肩部疼痛、于部和腕部肿胀等为主症,在被动活动期间疼痛会加重,使得患者的活动意愿明显降低,从而对其上肢功能的恢复产生了不利影响,情况严重时亦可导致上肢功能的丧失[1]。现阶段,临床医师可采取常规针刺疗法来对脑卒中后肩于综合征I期患者进行施治,但疗效不佳。此研究,着重分析温针灸外关穴疗法在脑卒中后肩于综合征I期中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3月-2018年7月收治脑卒中后肩于综合征I期患者76例,采取奇偶数宁分组法分成两组,各38例。研究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43~80岁,平均(60.21±4.58)岁;病程10~65 d,平均(23.15±3.26)d;脑m血15例,脑梗死23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3 -79岁,平均(60.08±4.37)岁;病程10~64 d,平均(23.47±3.18)d;脑出血14例,脑梗死24例。患者对此研究知情,意识清楚,且语言能力正常,有完善的病历资料,依从性良好,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两组的病程和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2]:①上肢功能活動受其他因素影响者。②中枢性疼痛者。③语言功能障碍者。④意识不清者。⑤中途退出治疗者。

方法:对两组都施以康复训练,内容:保持肢体功能位,并指导做适量的主被动肩关节训练,30 min/次,1次/d,每周训练5次,总共需要训练2周。同时采取常规针刺疗法对患者进行干预,选择患侧阳池穴、腕骨穴、曲池穴、外关穴、肩髃穴、合谷穴以及肩井穴等穴位,利用一次性不锈钢针(0.3 mm×40 mm),并采取直刺法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控制进针深度在0.5~1.2寸的范围内,待得气后,予以提插捻转处理,保持2min,此后,留针约0.5h,1次/d,每周针刺5次,总共需要针灸2次。研究组同时加用温针灸外关穴疗法,详细如下:对外关穴进行针刺,待得气后,予以提插捻转处理,保持2 min,然后再将清艾条(长度1.5cm)同定于针尾上,并点燃,对患者灸2壮,20min/次。

评价指标:利用FMA量表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3],分值越高,提示上肢功能越好。根据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的评分标准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4],0分为无痛,IO分为剧烈疼痛。

疗效判断标准[5]:①显效:手腕部疼痛和肿胀、肩部疼痛等症状彻底消失;患侧关节活动不受限;未发生于部肌肉萎缩等异常情况。②有效:于背水肿症状明显缓解;肩部疼痛感明显减轻;关节活动轻微受限。③无效:于腕部疼痛和肿胀以及肩部疼痛等症状未缓解;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分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临床指标分析:研究组治疗前的VAS和FMA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比对照组低,FMA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治疗效果分析: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4.74%,比对照组的76.3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讨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肩于综合征是其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12.5%~74.1%。有报道称,肩于综合征的发生和血管运动中枢受疾病影响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祖国医学中,肩于综合征被纳入“痹证”的范畴之中,通常由经络闭阻等因素引发,使得脏腑经脉气血的运行发生了障碍,并由此引发了疼痛以及麻木等症状。目前,常规针刺为临床医师治疗脑卒中后肩于综合征I期的一种重要方法,可通过对曲池穴、外关穴以及肩井穴等穴位进行针刺的方式,起到缓解水肿症状以及减轻疼痛程度的作用。但仅采取传统针刺疗法对脑卒中后肩于综合征I期患者进行施治并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成效,为此,临床医师还应为本病患者寻找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现代研究表明,对外关穴施以温针灸治疗,能够起到温通三焦经的作用,让三焦之气能够有效运行,不仅有助于祛瘀行水,同时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与肿胀等症状,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此研究提示,温针灸外关穴对消除脑卒中后肩于综合征I期患者的疼痛与肿胀等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和意义,建议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赛赛温针灸外关穴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疗效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5,23(13):144-145.

[2] 陈亮波,萧韵雅,甄尔传,等.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32):112-113.

[3] 盂凡颖,温进.温针灸外关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的临床观察[J].针刺研究,2014.39(3):228-231.251

[4] 黄李容,钱拉拉,李俊纬,等.温针灸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8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7,24(3):328-329

[5] 吴常平,黄继秀,毕德波,等.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7):222-223.

猜你喜欢

温针灸脑卒中临床疗效
早期护理介入在脑卒中患者构音障碍训练中的作用
早期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中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观察
良肢位摆放结合中药熏敷降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的疗效观察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