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歌剧主体精神的集成和传承

2019-08-31全婕

三月三 2019年3期
关键词:喜儿白毛女音色

全婕

歌剧作为一种舶来艺术形式引入中国,至今已发展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在当下,歌剧既是一种以音乐为主体的供人“听赏”的古老而经典的艺术形式,又是一种在音乐中结合人文社会意蕴最深入、最全面的特殊体裁。我国歌剧的历史传统是什么?又是在什么时期真正发展起来并受到广大群众的接受和喜爱?可以说就是从歌剧《白毛女》开始的。该剧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中国“新歌剧”时期的代表作品,是革命历史题材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欧洲歌剧、中国戏曲的音乐和表演形式。早期形态的《白毛女》是基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作品,契合了当时解放区军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大观众的心理需求及审美观,一直影响至今,所以在首演后的70余年间曾多次改版、复排,并经历了几代艺术家们的不断打磨、升华,最终成了经典。归结这部歌剧的主要价值,首先体现在创作团队对作品“精益求精”的可贵精神;其次是作品展现出了中国音乐戏剧的独特语言,表现了“民族化”歌剧的创作取向;更重要的是再现了传统“民族歌剧”的内涵,实现了一种十分明确的指向和特定含义——关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主体精神的集成和传承。

这种精神的集成和传承,在歌剧演员雷佳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她在歌剧《白毛女》中有着相当出色的发挥,她创造性地再现了原作,准确地抓住了角色中音乐形象变化的几个转折点,并能根据角色的情绪和经历转化出合适的音色和音质。第一幕“扎红头绳”时的声音甜美、清亮,發音位置靠前,生动地表现了一个17岁少女天真、可爱、乖巧的性格。在喜儿经历了父亲之死,被抢到黄世仁家受尽打骂和凌辱后,声音形象也发生了变化,音色上变暗了,气息更深,声音变得更内在、更深沉,把她当时心里的痛苦、绝望又期盼逃跑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个形象是在喜儿出逃,经历了种种磨难后,已是在荒山独自生活三年的白毛女形象,声音再次转变,音质变得铿锵有力且圆润,音色富有层次感,特别是咏叹调“恨似高山仇似海”唱得荡气回肠,将戏曲的拖腔和民歌的润腔技术运用得熟练准确、韵味十足。由于她以情带声、以字带声的演绎,才使得这个唱段那么出彩。

在歌剧《白毛女》中,雷佳的每一个唱段都是百分之百投入,声音纯净、透亮、集中,高中低音衔接得很好,高音不费劲,低音下得来,很有底气,咬字吐字也很清晰。无论是声音的张力、音色的多元化处理,还是表演韵味和情感的拿捏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在我看来,这本身已不仅是技术和经验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的使命感。统而言之,不断确立和强化中国歌剧的主体意识和身份意识,是中国歌剧发展的趋势。

歌剧《白毛女》剧照(陆政凡摄)

猜你喜欢

喜儿白毛女音色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憨福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研究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艺术形象分析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