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
2019-08-31刘杨
刘杨
(唐山市丰南区中医院 针灸科,河北 唐山 063300)
0 引言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炎症疾病,多发于20-40岁之间中青年患者,常发生在结肠与直肠之间,该种疾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该种疾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感染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因素及遗传因素等,患者常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及呕吐等临床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对肝功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引起皮肤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该种疾病病程长,且常年发作,复发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因素需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针对性地对患者展开治疗[2]。下面本文针对我院实施中医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进行探讨,以8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对象,患者抽取时间段为2016年6月至2019年1月,整理具体的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86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所选时间段为2016年6月到2019年1月期间,纳入标准:①经CT检查符合疾病诊断标准;②无其他恶性肿瘤;③依从性较好,配合度高,且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②药物禁忌;③依从性不高,不愿意配合;④精神类疾病或智力障碍。按照随机分组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43例使用常规西药方式治疗的患者列入对照组,另外43例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患者列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最小患者21.5岁,最大患者41.2岁,平均(31.26±3.25)岁;病程(5.19±2.54)年;病变部位:直肠15例,乙状结肠18例,全结肠10例;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2例,中度18例,重度13例;观察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9例;最小患者22.1岁,最大患者41.1岁,平均(31.16±3.18)岁;病程(5.27±2.68)年;病变部位:直肠16例,乙状结肠19例,全结肠8例;病情严重程度:轻度13例,中度17例,重度13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组间可进行公平对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n=43)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西药采用柳氮磺吡啶肠溶片(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450,规格:0.25g)进行治疗,每次温水吞服0.2g,3次/日,患者好转后减少剂量至0.15g,3次/日,连续治疗3个疗程,一个疗程为2周。
观察组(n=43)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取患者腹部关元、气海、长强、大肠俞及天枢等穴位为主要穴位,然后配合三阴交、足三里及关元穴等穴位,直刺2寸;针对气血瘀滞的患者,在其天枢穴、大肠俞穴等穴位,斜向脊柱刺3寸;针对脾肾阴虚的患者,在其足三里、三阴交及长强等穴位直刺2寸,刺针在患者体内置留20 min;针对湿热郁结的患者,在其天枢穴及足三里直刺2寸,将木制艾灸盒固定在所取穴位上,点燃艾卷后将其置于艾灸盒中央孔中,每次灸20 min,患者局部皮肤潮红但无烫伤为最佳温度。每日一次,1周为一个疗程,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3]。
1.3 观察指标
①临床症状结束时间,包括患者腹泻、腹痛及便血等临床症状。②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生活质量测评量表进行评定,包括日常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三个维度,总分100分,最后所得分数与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 20.0的Excel表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卡方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计算患者计数资料之间的数据差异,如性别、百分比等,年龄均数和病程均数比较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结束时间比较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束时间进行比较后可知,观察组结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结束的时间比较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结束的时间比较
组别 腹泻结束时间 腹痛结束时间 便血结束时间对照组(n=43) 10.52±2.14 11.25±2.45 13.47±2.41观察组(n=43) 7.54±0.75 7.26±0.58 8.26±0.64 t 10.321 12.511 11.541 P<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
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综合比较后得知,观察组患者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疼痛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组别 自理能力 社交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对照组(n=43) 75.54±4.51 75.48±2.58 75.26±2.49观察组(n=43) 85.14±3.74 85.69±3.14 85.27±3.01 t 16.574 17.941 18.215 P<0.05 <0.05 <0.05
3 讨论
现代人的不良饮食习惯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近几年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不增增长的因素之一,此外,该种疾病还与自身免疫功能及遗传因素有关,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疾病初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随机病情的发展,患者出现直肠内炎性病变,引起消化系统及其他关节病变,甚至出现血便,该病具有发病急,且疾病容易复发的特点,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更为严重的并发症,使得生命安全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临床上常采用西药治疗的方式,但随着中医的兴起及抗生素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的负面报道,使得药物治疗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4]。
中医将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归属为“泄泻”、“痢疾”及“肠风下血”的范畴,认为引发疾病的因素与饮食失节、脾胃虚弱及外邪入侵有关,是患者情志不畅导致的脾胃受损,最终淤毒内生,使得肠中脂膜溃烂,导致脓血相杂而发。疾病主要发生在大肠,与肝脾肾等部位密切相连,发病初期湿热内蕴,脾虚是根本,疾病发展到中期出现脾肾两虚及气滞血瘀[5]。针对以上临床现象,采用针灸的中医治疗手段,达到清热解毒、健脾止痛的效果,对患者的相关穴位进行刺激,使得患者体内微循环得以改善。其中足三里及天枢穴等穴位具有消炎止泻的作用,三阴交及关元穴具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肾俞穴具有改善患者充血及糜烂情况的作用,取以上穴位对症治疗,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6]。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束时间明显缩短,患者的重新回归到生活中,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提升,说明针灸治疗方式有利于疾病的预后。
综上可得,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方式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束时间明显加快,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使得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极具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