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多媒体素材,点亮语文课堂

2019-08-30邹艳

知识文库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语文

邹艳

学生语文成绩提高是其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的副产品。传统课堂舍本逐末,试图通过延长语文的学习时间、增加作业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成绩,结果往往不甚理想。结合多媒体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摸索提供几点运用多媒体素材的策略,以期丰富、扩展、延伸语文课堂,让学生更真实地用心感受语文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常常因为教学技术观念陈旧、多媒体技术贫乏、教学设备简陋等主客观原因而甚少运用多媒体素材,他们认为运用多媒体素材浪费时间却收不到实效,不如多读两遍课文,多讲解两个题目。殊不知,这样的课堂经常是沉闷的。不仅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习成效也不大。似乎老师为讲课而授课,学生为听课而听讲。语文课堂甚至陷入了老师不爱教、学生不爱学;老师教不教、学生学不学都一样的尴尬境地。这相悖于我们教学的初衷,也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而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应该是充满灵性和启发的,应该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思考、表达、动笔、交流能力的课堂。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要有变化,要有新鲜的元素融入,巧借多媒体素材不失为一种能使师生间由刻板的教学到用心感悟的有效方法。

语文本就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的学问,语言文字的运用皆由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也由心生,师生之间的默契合作交流也源于用心感悟。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根源也在“心”的认可和接受。所以,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内心的感悟,就需要学生先敞开心扉,有感可悟。而让学生敞开心扉,就要先投其所好——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素材。多媒体素材以其动态直观、影音并茂多管齐下的先天优势,更能走入学生的内心,引起他们的感悟思考。下面笔者就通过多媒体素材融入教学,触动学生内心,进而与学生进行心灵感悟沟通,增强课堂魅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肤浅经验,谈谈在多媒体素材运用时的几点策略。

1 巧选多媒体素材:契合教学内容

教学素材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的知识很广,但是我们不能把方方面面的视频都给学生看。要选择那些跟课堂内容息息相关的、能激发学生的共同关注点和情感共鸣点的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它们能够或补充、或扩展、或延伸课堂,进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的。下面笔者以一节作文课的视频选取为例进行分析说明。作文材料如下: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关于中外在育儿理念差异的作文题目。面对这一类型的作文材料,学生们的普遍感觉是,能有话可说,却又说不清楚、说不深刻。因为学生们虽然都扮演着儿子、女儿的角色,可是他们并不能理解父母在育儿方面的感受和想法。他们的思维严重受到了生活角色的限制。以他们的人生阅历,也不可能写出高深的文章。所以,在呈现作文题目之后,我试图让学生就“育儿”话题,谈谈自己和父母的一些难忘的事情。出乎意料的是,孩子说的大多是父母不理解自己,而理解父母、感恩父母的并不多。于是,我试图走近学生们的内心,以一位家长的身份与孩子进行交流。我试图用语言的力量告诉孩子们父母的苦心,但是他们却很难真正接受理解。这节作文课,也无奈中止,改成了习题课。

后来,我找到了2019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华裔女导演石子予的反映亲子关系的《包》播放给学生看。动画片讲述的是一位中国妈妈和包子儿子的故事。观看过程中,有的学生笑了,有的学生哭了,有的学生蹙眉不展、有学生神情凝重、若有所思……,我知道他们的心灵被触动了,他们有话想说。在下面谈感想的环节,学生们说了很多,由《包》中的小包子,说到自己、说到父母、说到亲子关系、说道文化差异成因……。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仅明白了中国亲子关系的喜与忧,也能理解父母,增进自己和父母的情感。有了这些,写一篇作文还会难吗?事实也如我所料,后来学生们的作文,佳作颇多,除了有广度、有深度之外,更让我感动的是,很多作文中充满了亲情的温度。我也明白,这不全是我讲课的功劳,而是选对了教学视频素材,才达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2 巧控时长:切忌喧宾夺主

一节课40-45分钟,播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时长应该控制在5--20分钟。因为看视频等只是激励启发学习的一种方法,不能整堂课播放视频,不能以视频代替教学,喧宾夺主。看多媒体素材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触动,要抓住刚刚看完后的宝贵时间,启发学生去思考、表达、交流、写作。因此视频等多媒体素材的观看时间一定要控制在半节课内。另外的半节课就要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可以是师生对话、也可以是生生交流、还可以是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叩问。倘若观看视频等的时间把握不准,素材起到的作用就会大大降低。故而,教师一定要把好多媒体素材的时间关。给自己和学生留下充足的感知交流表达的时间。

3 巧握时机:用在关键时、关键处

笔者认为多媒体素材运用的时间安排在课堂上为宜,最好是一节课的开始或者前半节。因为多媒体素材的作用主要是启发教学,倘若用在后半节课就难以保证课堂的充分完整。就如同一顿饭不能一次吃下,要分而食之一樣让人难受。

比如:苏轼的《赤壁赋》《后赤壁赋》是两篇难度较大的文言文篇目。又因为两文在写景、抒情、说理方面不尽相同,所以很多老师喜欢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做比较阅读。对字面意思的理解把握,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完成不是难事。这一任务可以布置成预习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课堂的第一课时可以是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检测和巩固。可是对于文中的情感、哲理的把握就比较困难。因此这时就是使用多媒体素材的好时机。《旷世奇才——苏轼》的视频短片可以让学生了解苏轼、理解苏轼,读懂他的诗文、明白的情感。一个博学多才、才华横溢、正直无私、仕途坎坷、乐观旷达、外儒内道的苏轼形象赫然立于学生心中。这一视频的运用的最佳时机就是第二课时的开始。教师可以先抛出问题让学生初步思考、口头表达。只是这时学生们的理解很难准确深入,所以老师必须抓住这个时机进行引导启发。视频就该用在这个时候。看完后,在进行表达交流。这个难点应该需要一个完整的课时进行攻克。

再如: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学生对于花开花落很熟悉,对于种子发芽很熟悉,可是为什么是芙蓉花在树枝的末端发红萼呢?这时言语的力量又会显得单薄了,所以此处也是运用视频的好时机。教师若能用心找来花儿开放过程的动态快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对于整首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理解,诗人情感的把握都益处甚多。这一视频资料的运用依然应该用在上课之初。

4 巧用频率:切勿过犹不及

图文并茂、动态直观是多媒体素材最大的优势,也是引人入胜的地方。这些优点是文字、语言无法赶超的。所以,不能让多媒体素材的使用成为常态,喧宾夺主。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看图片、看视频,运用多媒体素材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一定要避免出现学生爱看视频,不爱听讲的问题。要爱看视频、爱听讲。能够结合课堂重点、视频和自己的切身经历谈感受、收获,谈出真实、有深度、有价值的东西。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心与心对话交流的学科,语文课堂应该有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要想办法丰富课堂的形式,拓展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课堂的效率。进而不断引导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悟和思考,表达和交流。经过尝试,笔者认为灵巧运用多媒体素材,可以点亮语文课堂,是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语文课堂有效互动心理干预研究》(课题批准号:1201554515 )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广州市增城区仙村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多媒体语文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HTML5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