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019-08-30王斐斐
王斐斐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法的掌握,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钻研思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1 运用语言魅力,引起探究兴趣
体态语言和口头语言是教学中的应用语言。体态语言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神态、动作等表情达意并实现一定的教学效果的重要辅助教学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别恩的实验研究表明:“信息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新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在交际中,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占 65%~93%。”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个神情自然、态度淡定、举止大方的老师,肯定比呆板、生硬、矫揉造作的老师教学效果更好。面部表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表情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教学岳飞的《满江红》个别的词句,如“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课配合动作和表情表现慷慨悲凉的感情,教师朗读时也可激越高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老师上课都情绪饱满、富有激情,时而激情澎湃,时而侃侃而谈,那么,学生在老师这种语言的感染下可以充分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情绪也自然会受到感染和迁移,从而会产生学习和探知的欲望。
情趣化教学语言主要表现就在于它的形象、生动能使学生充分享受到语言的动态性和审美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例如在教学《黔之驴》时,可以用“狐假虎威”这一成语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入: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故事里,老虎被狐狸的欺骗后,觉得自己颜面尽失,想方设法想挽回虎族的面子,但一直没有的机会。有一天,机会终于来了。且看,老虎在《黔之驴》中的表现……这样既然有故事性又有趣味性的导入语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心,激起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欲望。
2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探究动机
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想更好的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就要强调教学环境的营造,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傅雷家书》的名著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联系各自的家庭教育情况,想想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如何教导自己的。学生们兴致勃勃,课堂氛围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我爸爸经常以身作则,在家不玩手机,经常看书”;还有人说:“爸爸经常和我讨论《史记》里的人物,用古人的言行来教导我……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就此顺势引导学生探究名著中傅雷是如何教导儿子傅聪的,教师则马上引领学生投入到名著中。一堂课下来,学生们既感觉到有趣、激烈,同时文本探究的也很彻底。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语文教学可以恰当的运用多媒体等作为教学工具或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道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和趣味化,由此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缓解他们的精神疲劳,还能使教材变得简单、直观,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更易被理解和接受,这样就能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绘画、图片、视频、音乐等,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教材、理解课文,将枯燥、乏味的知识情趣化;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舒缓、淡雅的音乐,并配上相关的图片;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学生可以通过那雄浑、宏大、震撼的场面和鼓声调动他们的情绪,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可通过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运用具体的实践操作,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他们对学习的事物印象深刻,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时,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导入:教师手拿两条长度不同的绳子,下面各自吊一个质量相同的吊坠,教师一手拿一根绳子,面带微笑询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猜猜在相同的时间里,我手里的两个不同长度的吊坠,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学生们会就此展开讨论,大部分同学认为短的摆动的快,频率高,这样,在学生的讨论中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最后,在孩子们期待的眼神中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文章揭示了最终的答案,并解释了原理,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当然,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可以运用实物创设情境的文本,《小桔灯》、《三颗枸杞豆》、《花儿为什么这樣红》、《柳叶儿》等等,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借助于实例、实物提高教学效果,更要牢记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切不可喧宾夺主。
3 选择恰当方法,调动探究欲望
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在苏教版课文《端午日》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当地人民在端午节这天赛龙舟的热烈、紧张的场面,教师可以让两竖排的学生充当龙舟浆手,作势赛龙舟,周围同学当充观众并为他们加油。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当学生调动多方面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时,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达到最佳状态。在学习过程中,实践性学习是学生最乐于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方式之一,他们更喜欢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并且这种方法更有助于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学会迁移。在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创造学生的实践、参与、合作的机会。在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读”这一环节:一读:散读——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课文朗读一遍,注意字音和节奏;二读:指名读——指导学生的字音和断句;三读:齐读——扫清了字音障碍,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四读:细读——读课文、读注释,有疑问的组内交流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共同讨论小组活动;五读:理解文意后齐读——疏通文意后对文章有所了解后齐读,甚至还可六读、七读,通过“读”这一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合作参与的能力。
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好胜心强。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调动他们的学习、探究的兴趣。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就可以适当采取竞争的方法,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胜心。以竞赛的形式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授《水浒传》时,将学生分成小组,随机抽取人物,来抢答人物相对的绰号和事件。如武松——绰号:行者——事件:血溅鸳鸯楼等。例如在《西游记》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辩论赛。如《西游记》人物辩论会——唐僧,这样就需要学生充分阅读原著,掌握具体情节才能辩论的出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
再如学习《出师表》时,可以以“诸葛亮是否应该辅佐后主刘禅”这一主题展开正反方辩论,通过辩论可以得出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治世之能臣,道德之典范这一形象,通过辩论将诸葛亮的形象和刘禅的形象具体的展示在学生面前,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像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能够切合教学实际,提高教学效果,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的能力,更加促进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但是,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教学实际,如教学内容、教学时机和教学方法,注重行为的巩固,通过及时安排学生整理和归纳材料,最后以书面表现形式呈现活动的教学效果。由此可以将听、说、读、写全面综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学习更加扎实,思想更加活跃,分析更加深化。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秀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