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19-08-30邢峰
邢峰
本文以科技竞赛为载体,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与体系建设。通过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创新点在于研究方向创新与研究内容创新。
1 前言
随着近二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幅度扩招,我国大学生在校总人数的规模也不断增长,大学生的数量与就业市场需求供给之间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在校人数的增多,就业问题突出等也为我们重新思考大学教育,转变大学教育策略提供了契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根本解决途径之一便是从学习主体出发,即从学习者自身出发,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在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创新是企业实现效益的最佳途径,企业选择人才的时候,会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提升自我市场竞争能力和印证自我价值存在与创造的最佳手段。在大学教育中,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是一群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但是一个人的知识多少并不能代表他的创新能力强弱,文化素质与创新能力并非是绝对的正比例关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多元化的具有自主思维的实践活动,传统式的评价模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无论是在文献研究的数量上,还是在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上,国内与科技竞赛相关的研究则更为不足,仅有的相关研究内容为本文撰写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国外在大学生科技竞赛与创新能力等相互联系的研究比中国起步则相对较早,这与欧美政府的制度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保障制度,大大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美国的学者 Slize 就曾对美国这一科学竞技比赛做出过深入的研究,她认为在科技竞赛中必须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团队合作以及训练与掌握技能,此外还要尽可能的在比赛中发展学生独立工作的技能。还有学者指出通过科技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科学的乐。
总体来说,当前国内外研究只涉及到科技竞赛的意义与途径等层面。在研究的具体方向上,多数研究偏向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科技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一起相互关联起来研究的则相对更少。科技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又是实现学生发展的重要法宝,因此,必须要建立双赢的科技竞赛教育模式,在借助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通过科技竞赛拓宽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认知,提高大学生对创新的永久性认识,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创新意识。
3 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包括三个部分,其一是理论意义,其二是实践意义,其三则是社会效益。
其一,科技竞赛在我国理论研究方面成体系的较少。笔者在中国知网等相关数据库搜索,目前与本文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太多,且只涉及到科技竞赛的意义与途径等层面。在研究的具体方向上,多数研究偏向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将科技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问题一起相互关联起来研究的则相对更少。在本文研究中,除对科技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结合研究外,还将对科技竞赛在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培养途径进行论述,力争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现有机统一,实现教育目标的双赢效果。此外,在研究内容上,本文还将对我国当前科技竞赛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其中培养模式创建内容与保障、效果评价与反馈等理论研究都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内容,为形成选题的层次化、体系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其二,科技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创建基于科技竞赛平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能提高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关注度,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指明方向。本文拟对当前高校学科细化所带来的科技竞赛种类之间不平衡的矛盾进行论述,提出相应的应对方式,这样就能够为拓展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的广度、丰富大学生科技競赛的内容等提供有益的理论化借鉴。这是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的必要阶段,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其三,科技竞赛在我国多以社会化团体承办形式居多,大学校园内部的科技竞赛则相对开展较少,尤其是参与性广、规模大、内容丰富的大学科技竞赛更少。本文对社会科技竞赛与大学科技竞赛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建立社会团体、大学校园双模式的大学生科技赛培养途径,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大学科技竞赛的社会化标准,提高科技竞赛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大学校园科技竞赛成果的社会化转变,实现大学校园科技竞赛的社会化效益。
4 研究目标
大学生科技竞赛的目标是通过科技竞赛活动所能达到的预期期望和效果。“教育不可能没有目的,无目的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创建基于科技竞赛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教育学和养成学来看,也属于教育的一部分,体现出整体目标与具体目标、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等,整体目标和长期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非常明确的。具体目标和短期目标则相对更为灵活,不通的科技竞赛类别有着不同的目标设置,如计算机类竞赛将培养与锻炼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作为目标;机械类科技竞赛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外语类竞赛则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语言应变能力等,所以科技竞赛的短期目标和具体目标必须要依照竞赛的类别和内容而定。长期目标和整体目标设立的依据则是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作为标尺,科技竞赛和人的发展需求在本质上是社会意识的体现。所以,只有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需求的长远目标设定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不断的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5 研究主要内容
在研究内容安排上,除了要以专业为基础,创建多学科、多类别、多层次的科技竞赛项目和选题外,还应该以长远目标和整体目标为基准,设置创新精神能力教育两方面内容。创新精神教育的具体内容必须要从创新精神的构成要素出发,不同学者认为创新精神的要素构成是不同的,如有学者认为创新精神是创新意识的升华,是创新智能和人格品质的结合,是源自于创新实践又反作用于创新实践的创新能力。还有学者认为创新精神就是其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如捕捉创新机遇、创新学习以及创新想象力等,所表现出的积极的精神品质,还有学者认为创新精神就是创新精神力,亦可等同于创新能力,即对新事物或新问题的感知能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实践能力等。
6 研究创新点
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方向创新,选取了大学生创新能力与科技竞赛之间的关系作为逻辑起点,重点突出如何以科技平台为基础,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其二是内容创新,本文力争将教学理论与科技竞赛实践相互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提出了大学校园科技竞赛创新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即借助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革新科技竞赛的内容,继而实现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GH180332.。
(作者单位:长春工程学院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