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的颜色词教学
2019-08-30龙玙帆
龙玙帆
颜色是不间断的整体,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表达颜色的颜色词的语义也具有模糊性。颜色词一直是各个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颜色词系统中的“青”、“绿”都可以表示“青”这个概念,却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得以共存,这并不符合汉语的“经济性原则”,在颜色词系统中比较特殊。而这些词的语义在汉语中对应不同的词汇,对留学生学习汉语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青”、“绿”的造字义入手,探讨这两个词词义的不同,以其帮助留学生颜色词的学习。
颜色词的研究一直受到多个领域和学科的关注,既有认知语法的研究,例如,贾改琴在2017年发表的《原型范畴视角下“绿”语义的认知解读》一文,从原型范畴理论为研究视角,分析“绿”的语义演变。也有词汇语义方面的研究,例如潘峰在2006年发表的《释青》一文,从“青”的字音字形出发,研究“青”的语义演变。此外还有文化角度的研究,例如,杨占在其发表的《“青色”的文化意义及其英译初探》中,从“青色”的文化含义出发,研究“青”在文学中的作用,为“青色”的英译提出建议。在汉语中,“青”、“绿”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青”这个概念,却依然可以共存,这并不符合汉语的“经济性原则”,是颜色词系统中比较特殊的一种。
1 “绿”和“青”在造字义上的区别
1.1 “青”的造字义
《说文解字》中说:“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这与古代的“五行说”有关。“青”对应五行中的“木”,“木”对应方位中的“东方”,所以“青”为东方之色。这是先秦时期五行配五色、配五方所产生的文化意义。但这一说法,胡朴安先生说“不可据以为信”。
潘峰先生在其论文《释“青”》中提到这样一个说法:青,从生,从井亦声,是个形声字兼象形字。接着,他从“青”与“生”、“井”的关系中,得出青的造字义——由树干重新长出的粗壮而又茂盛的大树。近代学者刘师培在《正名偶论》中指出:上古之人,因物命名,而命名之不同,不以质体区分,只以状态区别。上古汉语的构字理据多为易感知的状态特征。就上面所说的青的造字义,可以看出【粗壮】、【高大】、【茂盛】是“青”的造字理据。这个我们可以在以“青”为部件的形声字中窥得一二。
《说文解字》菁,韭华也。从艸青声。菁,韭菜等的花,也泛指盛开的花。菁菁:茂盛貌。“艸之茂盛”谓之“菁”。这里取“青”“茂盛”的造字义。
《说文解字》崝,嵘也。从山,青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崝嵘,山貌也。方言云:崝,高也。山高谓之“崝”。这里取“青”“高大”的造字义。
但现在学界更多遵从这样的说法:即青表示颜色,来源于“青”这种矿石。徐朝华先生在《析“青”作为颜色词的内涵及其演变》中做过详细的阐述:“青和这些词一样,由矿物名,引申为表示象共生的孔雀石、蓝铜矿那样的颜色,即蓝绿色。作为颜色词的“青”,最初表示的当是蓝绿色,也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色。”在后来的阐述中,徐朝华先生提到“瞻彼淇奥,绿竹青青”。他将这里的“青青”作颜色义处理,其实不妥。前面已有“綠”表颜色义,后面再附着“青青”就已经重复累赘了。毛传云:青青,茂盛貌。这里采用这种说法似乎更为合理。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青”在起初表示“由树干重新长出的粗壮而又茂盛的大树”的含义,而后,最早在周代,用以形容“绿色的动植物”。这时,青指的是“植物茂盛时”的“绿”色。
1.2 “绿”的造字义
《说文解字》绿,帛青黄色也。从糸,录声。可见,“绿”与丝织品有关,它最早是用来形容丝织品的颜色的。且“绿”与“青”不同,“青”为纯色,而“绿”为间色。“绿”在古代指的是“青”、“黄”相混形成的颜色,由丝织品呈现,最后在使用的过程中,由含有这一类颜色的丝织品中独立出来表示该种颜色。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草木的嫩叶常常是“青中带黄”的,而不是绝对的“青”色。故在古汉语中,“绿”还有嫩绿的含义,所表示的颜色比“青”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青”、“绿”的对比中就有:青草:深绿色的草;绿草:嫩绿色的草。
2 “青”、“绿”的词义区别
通过浏览摘取《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表示“绿色”的“青”字组词,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词大都表示事物的种类,即一种概念。
这里仅列举一小部分。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青”字组词,要么直接来源于古代文献,如“青出于蓝”,要么是流传已久的成语,这些都带有较强的文言气息和书面色彩。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多数“青”字组词表示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古已有之的东西,或者是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接触认识的东西,很少用来表示新的事物。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绿”字组词所表示的概念基本上表示的是一些新的事物或者说是在某一特定时期之前人们不曾接触认识的事物。比如“绿卡”、“绿灯”等。将这些词进行梳理,“绿”字组词大约表示以下几种含义:1.草木的颜色,如绿树红花;2.跟草木有关的事物,如绿篱、绿肥;3.环保,如绿地、绿肺,绿色蔬菜;4.方便快捷,绿色通道。“绿”也参与到新词的构造中,如”绿灯“。这些新词有些是社会的自然发展,事物的自然出现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受国外语言的影响,但都属于语言的新元素。我们可以说,绿相对于青来说,处在语言的活跃的表层,更多地表现出一种组合性。
3 对外汉语中的“青”和“绿”的词汇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像“青”和“绿”“蓝”这样的词,不在少数。在教学过程中,要对这一类词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其文化内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结合语境进行教学。在语境中进行词汇教学是词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应当注意将词汇放入语境中引导学生学习。脱离语境的颜色词教学,可能无法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这些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因此需要结合语境进行教学。
(2)要适当传授与颜色词有关的中国文化内容。在汉语中,有一些颜色词具有潜在的文化含义。例如:“蓝色”往往给人一种静谧而忧伤的感觉,因此“蓝色”在汉语中又经常有表示悲伤的文化含义;“绿色”往往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所以经常有表示积极向上的文化含义。
(3)与母语的对比在这类词汇的教学中尤其重要。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往往使用母语迁移的方式生造词汇,因此需要对母语和汉语中近似的颜色词进行区分。例如:“绿”在汉语中没有“年青”这个含义,但是英语中的“green”却往往有这样的含义。
4 结语
“青”、“绿”这两个词从产生初期的以“青”为主,到后来发展过程中的“青”与“绿”的混用,再到现在的相互补充,词义固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却依然能够一起被保留下来,是汉语颜色词比较特殊的情况。本文从这两个词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入手,探讨了这两个词的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区别,以期对留学生学习汉语中由这两个词所衍生的词汇提供帮助。但汉语是不断发展的,“青”“绿”的发展也不可能止步于此。因此,更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三个词在颜色词系统中的演变过程。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