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社区化建设的困惑与走向
2019-08-30智亚男雷方超
智亚男 雷方超
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高校的学生住宿环境也在经历着相应的变化。从最初只是提供住宿的宿舍,到后来慢慢完善条件的公寓,直到现在满足更多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社区和书院,高校的住宿空间在承担更多教育功能。高等院校也因此将学生的住宿空间逐渐进行改革,使其形成独立的教育空间,并引入到学生工作中,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服务于学生发展。这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多以应用型本科为其培养目标,实践探索的灵活性先于公办院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以此为基础讨论民办院校宿舍社区化建设的困惑与走向。
1 高校社区化建设历程:
高校社区化建设最早见于国外的大学。不同于国内的高校书院制以及社区建设,国外的知名住宿制学院往往是先有住宿学院,再有大学。
国内的高校社区化建设多被称为书院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尝试这种全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9月到2017年7月,我国共有复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47所高校成立137家书院以及校园社区模式学院。住宿制学院逐步在扩展到普通高校以及民办和职业类院校。
2 民办高校社区化建设历程--欧亚学院为例
相对于公办院校的传统管理体制,民办院校有自己独特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去实践更好的学生管理模式。虽然起步晚于公办院校的书院制,民办学校在自身探索书院制和社区化改革的路上,一直在努力。就欧亚学院而言,其愿景是成为中国最受尊重的私立大学,在其人才培养目标中,也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八项基本能力素养。作为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其更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专业素养。在社区化的改革路上,学院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 试点社区化建设,探索住宿学院
2013年开始,学校尝试着进行社区化改革,首先的试点是艺术学院。不同于大融合各专业和年级,欧亚学院的社区化改革起点是最有特色和个性的艺术生。将他们的住宿空间集群称为艺术社区,在此范围内开展各项除专业学习以外的综合活动。最开始的社区化改革是不成熟,也不完善的,没有实现社区改革的目标,只是对学生事务改革的一小步探索,也希望在探索的过程中改善学生的学习和住宿体验。
2.2 全面社区化改革,推进住宿学院
基本的试点学院完成后,欧亚学院于2015年开始,全校进行社区化建设。将全校分为4各社区,并以一到四社区命名。此阶段的社区化依然基于全新的学生事务改革,希望实现学生的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实现基本分离,明确分院与社区各自的工作职责,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社区的目标也相应定义为“全人教育”,在全面推进社区化的过程中,欧亚学院也逐渐将优秀的国内外住宿学院经验当做标杆,首先实现了各专业和和各年级和专业,其次也将男女生分开划分社区,形成了部分社区的性别特色。
2.3 特色社区化组建,完善住宿学院
在近4年的摸索和学习中,欧亚学院的社区化建设逐步走向专业化,特色化。2017年夏天,在原有的社区规模基础上,新建了以培养管理类人才,提供管理类知识为目标的德鲁克社区和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提供浸透式语言氛围的国际社区。在这两个社区建设中,学校更加注重社区文化的构建,形成属于社区的文化属性。在此基础上,2018年9月,学校完善了全部社区,形成了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标的XDEA社区;以培养女性领导力为目标的QUEEN`S LAND社区;以复兴和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孔子社区和以发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标兵为目标的IVY社区等7个具有文化归属的青年社区。学校青年社区的全面完善,使欧亚学院学生事务的改革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也开启了新的探索期。
3 民办高校社区化建设的困惑--以欧亚学院为例
在探索社区化改革的过程中,受限于内外部的政策以及条件,欧亚学院也面临了许多问题和困惑,有些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渐克服,有些依然存在。
社区的定位
3.1 高校的社区化建设中,很难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社区到底是什么?就欧亚学院而言,社区建立之初的初心是学生事务分类改革,给学生的在校生活更好的体验。在近6年的发展中,社区和分院之间的具体事务划分逐渐明晰,但并未实现完全割离,还是有重合。
3.2 社区的组织
传统的院系,集课程、活动、就业等一系列与学生相关的事务为一体,也相应配备了专业的指导人员。目前的社区化改革过程中,欧亚学院的青年社区不涉及专业课程类知识讲授,主要以学生事务为主,因而没有配备专业的导师,主要以辅导员队伍为核心力量,并配备三个中心:活动中心、信息中心和研发中心。没有导师的社区无法对学生课堂外的学习给予及时支持,同时社区的学术氛围也相应减少,无法对学业部门形成有益的补充。
3.3 社区的文化
社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生社群,要想实现学生的归属感,专属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社区特色的烙印。专属文化的打造,需要相应的课程、氛围、活动共同融通,逐渐形成。对于欧亚学院来说,这是目前社区化过程中最大的短板。虽然形成了8个专属社区,但是社区内文化属性相应的配套并未产生。从软环境来说,各社区没有形成自己的精神文化,诸如LOGO,社区徽章、社区口号等;而从硬环境来说,各社区没有相应的特色宿舍文化,没有具有品牌效应的社区活动,也没有相应的通识素养课程。缺少了最核心的文化板块,社区的构建也面临着挑战。
4 民办高校社区化建设的未来走向--欧亚学院为例
4.1 制定管理机制,完善自治体系
社区要想获得发展,制度是保障。首先社区要有独立的运行制度,包括导师的配备制度、相应的课程制度、学生的行为制度、社区的文化制度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当然,这些制度的制定目标都是保障学生获得更自主的发展以及社区能够顺利运行。国外高校的学生事务观念是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基础的,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这些国家的学生工作中,重视学生参与,以服务学生为价值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我们国家的学生事务观则是把学生当做被动的管理对象,減少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在社区自治的过程中,应该完善社区学生的自治组织、社区辅导员自治组织以及社区社团自治组织。其中最主要的自治来自学生组织的完善,自治组织可以以楼层为单位,成立楼层委员会,也可以以社区为单位,成立自治组织。辅导员的自治管理体系更多的是在完成本职工作后给予学生自治组织以辅助和指导。社团的自治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各社团独立建设带有自身文化属性的社团特色,并且在特色化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自治组织实施自我管理。
4.2 引入导师课程,凸显社区特色
导师是社区属性的核心,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的作用,但现实是社区的导师配备极其缺乏。由于导师本身的课业负担和科研压力,以及高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社区导师的入驻成为了很难解决的问题。导师的缺乏相应面对的就是课程无法匹配,这样客观上削弱了社区的教育功能。社区的教育内容及其体系是社区育人的核心。完备的社区应当具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清晰的育人目标,当然其基础是社区自身的定位与特色,同时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社区的课程体系应该是包含课程、活动、沙龙等不同形式与模块的内容,同时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其教育效果进行考核。
4.3 协调部门关系,实现联动发展
理想中的社区与各学院之间应该是协同育人的模式,首先,制度上要有保障,从高校的全局出发,制定相应的制度,要求两个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负责好各自的领域。同时,两者之间要进行资源的相互融合,学院的导师和课程需要融合社区的活动,进行匹配。最后是二者要进行目标的统一,学术事务与学生事务本是一体的,目前的现状是将二者进行了割离,过分细化了具体内容分,导致相应的部门矛盾重重,难以共同育人。
结语:高校社区化建设是高校实现自主管理,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必然道路。随着高校育人目标的不断更新,学生自主能力的不断提升,原有的学院制管理体系,限制了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民办高校在于公办高校的竞争中,其优势在于更加注重效率,有更灵活的运行机制,也更注重创新,因而在学生事务的改革中更能有突破。社区化是一次学生事务改革的探索,也是激发民办高校活力的一次机会,需要高校内外相互协作实现。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