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文库》编辑出版中的几点做法
2019-08-30张秋菊
张秋菊
《贵州文库》是以系统收录、整理贵州历史文献为目的的大型丛书,收录时限自贵州省境有文献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收录范围为贵州籍人士的个人著述(含少数民族文献)与非贵州籍人士关于贵州的著述,时间跨度长,收录内容丰富。从总体书目来看,古籍类图书(即通常所指的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的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在文库中占有很大比重。本文拟以对古籍的整理编校(即对原有古籍进行的种种加工)为重点,谈谈在《贵州文库》编辑出版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确保图书出版质量的几点做法。
1 严选底本
当今古籍整理出版,常用的方式有点校、今译、影印、选编、辑佚、汇录、数字化等。不管采用哪種方式,做好底本选择与确认工作,是古籍编辑整理的第一步。《贵州文库》目前的出版形式有影印、点校两种。影印的好处在于能保存古籍原貌,避免编校过程中产生新的差错;点校的好处在于因进行了整理加工,更利于读者阅读。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编校起来亦各有难处。
1.1 审慎确认影印底本
《贵州文库》影印底本都是专家反复论证后遴选的,保证了影印本的出版价值。选定可用底本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古书流传中,版本情况错综复杂,有祖本、原本、孤本、足本、单刻本、丛书本、初刻本、重修本、影抄本等专有名词来反映古书撰著和流传的不同特征。一般而言,祖本、足本是首选,但是难以判断。底本选择需要精通版本学、目录学的专家提出意见,并且提供藏馆名单。如今网络发达,许多信息可以很便捷地查到。不过,即便选定了版本,编辑在访书、借书扫描等过程中,依然可能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原定的版本找不到,或者原书和各家目录的著录版本不同,也有可能原书内容漫漶不清、缺损严重等。另外,影印的底本一般都年代久远,难免有破损、污渍,或者个别页面污损严重甚至缺失而无法阅读。要解决这一问题,最好是发现底本不好时,及时更换;如果只此一本,就要对底本进行描修,去除墨点、污渍等,甚至要进行配页或者补页。配补的书页一般采用与原书同一版本的本子,比如影印清代杨雍建的《抚黔奏疏》,有康熙间刻本和道光间递修本,且道光本多漫漶不清,然康熙本已经出版过,为避免重复,亦抢救保存文献,我们选择了文通书局所藏本,再以省图藏本补配。有时也会采用灵活做法,用不同的版本配补,既保留底本原貌,又补齐底本内容,比如采用铅印本补齐稿抄本缺损部分。这样,影印本的使用价值超过了底本,为学界研究也提供了方便。
1.2 严选点校底本、校本
选择正确的底本、校本和工作本,是古籍点校的基础。底本应该是文字最完整、刊刻错误最少的本子,一般原则是首选祖本、足本,或者前人精校过的本子。但是,各学者专家因学术观点不同,对同一版本的评价也有差异。作为编辑,应做到集思广益,兼收并蓄,做出理性判断。拿到书稿,编辑就应该查看和判断点校说明中的版本选择情况,如果校注者没有选择最优的版本作为校注底本,编辑就应该分析版本源流、优劣,及时与校注者沟通,提出重选底本的建议,否则不仅会增加编辑的工作量,出版后的图书也会贻笑方家。即便是前人精校过的本子,也或多或少有错漏之处,在新的编校中,依然要仔细查校,精益求精。
2 规范文字
一般图书,编辑和读者对错字漏字都比较敏感,根据上下文也容易发现。古籍整理图书不同,一旦出错,就五花八门,若非专业素养深厚,则很难发现。校订文字,是古籍点校的重要一环。《贵州文库》的点校本,重点亦在校订文字上,而不在史实考证。
2.1 正确处理异文
用底本和校本进行校勘,不可避免会校出许多异文,如何处理这些异文,需在判定各本异文是非的基础上,按一定的规范校正底本文字。出现异文时,底本不误,他本误的,既不改字也不出校记;底本误,他本不误的,据他本改,并出校记;底本和校本不同,但都能讲通,无法判断正误的,要么信底本不出校,要么出校记录异文,但是不改底本。总之,改底本,必须有版本依据,必须出校,这也是古籍整理的惯例。
2.2 确定规范字体
《贵州文库》中的古籍点校本统一采用简体横排,在编辑中,必然会处理繁体字、俗体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避讳字等问题。对这些字,须按照整理规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通用汉字规范字表》等工具书改成通用规范字;但修改后易产生歧义的则保留原字,如“余”与“馀”、“后”与“後”、“征”与“徵”等。在具体编校中,也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繁简字的转换。因为汉字的繁简字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在编辑时常发现繁简字转换错误,要么没有将该简化的字简化,要么使用了错误的简化次,甚至出现将“乾坤”的“乾”转换成“干”这样的低级错误。另外,古籍中大量的人名、地名、书名等专有名词中的异体字,在规范时尤应注意,不能粗略地改成通用字,应保留原貌。
3 严谨标点
标点,古代称句读,但是古籍一般不标点不分段。《贵州文库》中的点校本,一律使用现行通用标点符号进行标点。这比古人句读要求更高。古人句读往往用圈或点以示断句,现在整理出版中使用的标点符号有逗号、分号、句号、括号、引号、冒号、书名号等十多种,使用中的繁难之处,不胜枚举。
用现行标点符号标点古籍,不仅要熟悉现行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还须注意古代汉语的特点,并对文中相关的历史背景、民风民情、方言俗语、名物制度等方面的广博知识都有所了解。标点时,下笔须谨慎,有疑问须得反复推敲、仔细查证。有名的“夔一足”典故,就是因为句读错误造成了“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不同理解。
要用好标点,须对古代诗词曲赋各类文章的体式有所了解,比如诗的长短、用韵、格律和章法结构等,那在编校中就会比较容易判断句读对错、排律或者歌行的分隔是否准确。若了解词牌格式,则当一首词有脱衍,仅核对词谱,也能发现问题。再如铭文、颂赞、赋、骈文等,体式不同,行文特征亦有差异,若了解相关体式,就较易避免标点错误。
标点古籍时,还应该根据文字内容适当划分段落。一般根据文意、文气进行分段,诗词等与正文分开。
不同的人对古文的理解不同,因此在语气停顿、文义划分等方面也会做不同处理。作为编辑,在面对校注者因句读不同而产生的歧义时,应在核对底本的同时,多参照其他版本,联系上下文,甚至通过追溯文章写作背景来判断,并请教相关专家,积极与校注者沟通解决。
4 统一体例
体例统一是编校的基本规范。对于《贵州文库》这样的大型丛书来说,体例的规范统一极其重要。在文库出版工程启动之初,就制定了相应的编纂规范。这里简述两点。
4.1 图书命名和作者署名方式统一
比如传世著作较多的重要作者,书以作者命名,称“某某全集”或“某某集”;只收一种著作者,以原书名为本册名;篇幅较少者,多种合印一册,原著作名并列为本册名;篇幅短小者,则以内容、家庭、地域、时代、亲族、友谊归类而命名,如“贵州科举资料集”“黔中二子集”“贵筑黄氏诗文集”之类。根据成书点校者,署某某著(撰、编),某某点校;将文献重新编次并点校者,署某某著,某某编校。
4.2 校注格式统一
凡一书的校勘记,在句式、术语、引述格式、文笔等方面必须前后一致。比如校注中明确的一条规范:“某,原作某,形近而误,据文义改。”但是,有的校注者不遵循规范,校记表述千奇百怪。又如规定避讳字在首见出校后,下次出现可不再出校,但在文中总会出现重复出校的情况。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应该认真梳理文稿,有问题及时与点校者沟通,以相关规范严格处理。
5 结语
系统整理出版地方历史文献,是一项嘉惠学林、功在千秋的重要工作,必须谨慎细致,力臻完美。为确保《贵州文库》的出版质量,我们成立编辑出版委员会,制定编纂方案和编校规范,把握好书稿的进口关和出口关;团结省内高校及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高质量的审稿团队,严格执行“三审、三校、一读”制度,确保图书编校质量的精益求精。
(作者单位:贵州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