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校企协同的职业教育模式
2019-08-30崔刚
崔刚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教育部颁布的《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 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探索建立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育人的前提是合作,落脚点是人才培养,但由于双方占有资源不对称、目标不一致等原因,目前校企 在合作育人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以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工作思路为先导,完善校企合作育人的机制,丰富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为什么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如何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推进校企协同培养人才取得实效。
高校与企业协同培养人才早已成为各国公认的有效路径,如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及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虽然各国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法有所差异,但都在遵从教育实践属性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合作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校企协同培养人才是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迫切需要,是高校与企业合作双赢的必由之路。
1 校企协同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产业界在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等领域开展各种合作,进行资源互补,发挥两大参与者的优势和潜能,促进高校与产业的良好发展的活动。这里所表述的企业是广义的企业,包括一般企业、开发区(具有政府背景)及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商会、培训机构、具有投资能力或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个人,或某些具有投资或调动资源能力的机构。
2 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意义
2.1 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内在本质要求
应用型工程人才的本质在于必须具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而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只有在工程实践中才能够有效获得。没有企业的协同,就得不到工程实践的真实环境、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支撑,得不到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士指导,得不到大型现代工程项目或先进产品研发过程的真实感知。因此,校企协同并不在于形式上的优势资源叠加,而是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内在本质要求。
2.2 校企双赢的必然选择
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然而,对工程教育的投入却仍然相对有限,与工程教育实践性客观需求相去甚远,教学、科研、实训等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尚未构建完善。缺少企业协同的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即便是理念再先进也不可能实现。而正处于结构重组、技术升级和产品转型期的行业企业,高端科研人才难觅、专利。
3 校企协同培养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3.1 建设 “双师型” 师资队伍
聘请高级研发人员指导学生的专业研究与实践教育.特别是在学生实习期间,安排实习单位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生产人员担任实习指导员,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实际现场工作能力、如何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以及如何发现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同时,学院通过绩效考核等方式引导专业教师积极与企业沟通合作,并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授课、参加培训或担任技术顾问.以期实现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共同提升专业技能,并把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最新研究成果转化到企业,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3.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现人才知识增长和素质提升的媒介,决定着人才成长的走向,直接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否。校企协同拟订课程设置,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先进技术与高校的相应课程建设相结合,将企业生产需要的最新知识融人课堂,减少统编教材中的“垃圾知识”,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缩短直至消除学校教育与企业生产的适应期。把企业项目(产品)研发的前沿趋势带进课堂,让学生萌生创新意识,激荡创新情感,培养职业技能。
3.3 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 创新实训模式
在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下开展各种实践教学项目,需要完善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可以用于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校内实训基地应配备完善的硬件设施和高水平的指导教师。校外实训基地用于学生顶岗实习,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需要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相应的指导教师。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校企协同培养的实效性,应创新实训模式,开发一些实训项目,激发学生的学習兴趣。
4 需要解决的困局
第一,企业要重视校企协同战略,且要加大投入。因为校企合作符合企业培养人才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企业获得了实惠与利益,提高了参与教育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校让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实习中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企业降低了招工、用人方面的成本和风险;使企业感受到接受学生顶岗实习不仅不是负担,而且成为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校企合作内容包括学校协助企业将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与学校的教学大纲对接,也鼓励企业将员工培训委托学校进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学校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降低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职业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术,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带教实现教学相长,加强了自我提高能力;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将企业文化与理念传输给教师和学生,扩大了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的影响,造就了企业的潜在合作伙伴和客户群体。
第二,学校高度重视与企业的合作。 作为办学的主体和校企协同育人的发起者,学校应高度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应当投入必要的人力、精力和财力,主动发展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形成企业、学校和学生“三赢”的局面。当然,高度重视既不意味着把企业视为“救世主”,校企合作强调的是企业参与到学校企协同实践教学体系:内涵、路径与关键问题校教育活动过程中,而不是把实践教学变成企业的岗位培训,否则学校教育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在这
个过程中学校也应注意不给企业过重的负担,让企业在能力和时间允许的范围内参与办学。另外,学校要合理选择合作对象, 不盲目选择大型知名企业。作为应用型大学,可以就近考虑所属地区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管理较好的优质企业。合作企业数量可结合企业容纳量和学校实际需求来考虑,原则上不同专业都应该有相应的合作企业。
- 政府搭建平台推动校企合作。校企协同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一种资源共享,是一种跨类别的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在具体实践中,这种合作经常会因为各方的利益目标不能达成一致而出现矛盾和冲突。 所以,必须寻求政府的支持,取得公共政策的支持和政府财政的扶持。这就要求政府必须一要加大投入,而要加强监管力度。地方政府要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业院校、企业和相关行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和职责,提高校企协同的可能性,加大全方位的监督和激励,形成可靠的运行机制,保证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转。
总之,在经济新常态社会发展形势下,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性支持,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企业应该积极与学校开展技术合作,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完善的实践平台,为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岗位信息;学校应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人才和教师搭建良好的发展机遇,搭建各种创新平台,切实促进产教融合。
(作者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财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