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雕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9-08-30江华
江华
摘 要:中国的雕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因错综复杂的社会及历史原因,近百年中国雕塑的教学体系却继承着法国及苏联的雕塑教学模式且一直延续至今。法系和苏系的雕塑教学模式一脉相承,以写实为主,强调人体解剖学,重视对客体的再现,而这种模式具有导向性、指向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一定的雕塑技能,但长期的导向性学习使学生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统一的雕塑塑造手法及造型风格,导致千篇一律的样式出现,忽略了个性及创新性教育的培养等。针对以上问题,文章从中国传统雕塑语言在教学中介入,创造新的雕塑表达形式;严抓雕塑基础教学,夯实基础等五个方面对中国高校雕塑教学改革提出几点思考,希望能给教学中的同行们提供一点理论上的指导并运用于教学改革之中。
关键词:高校;雕塑教学改革;思考
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也可称为雕刻,它是雕、刻、塑三种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西方雕塑的传统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最早的雕塑可追溯到两万五千年前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西方雕塑在西方传统哲学思想“模仿说”、“再现说”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以写实为主,重视客观再现的模式,其表现形式主要以人体为主。反观中国雕塑,最早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时期。而中国雕塑艺术的全面发展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开始。随着汉代佛教的传入,佛教雕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高速发展,同时也改变了中国雕塑史的面貌,一场以佛教与陵墓为主的雕塑在中国各地走向繁荣,同时也成为了中国雕塑的两条主要创作路线,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佛教雕塑占据了中国半部雕塑艺术史。
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文化、哲学、美学、审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雕塑艺术也不例外,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与西方强调写实为主、重客观再现相比中国的雕塑却重装饰、重绘画、重线条、重超以象外、重意象、重神韵等艺术风格,这是东西方传统雕塑在创作上的本质区别。但因错综复杂的外部及内部原因,中国雕塑百年前出现了断层的现象,原因在于其五四运动前后和解放之后政府公费派出大批留学生分别赴法国和苏联学习西方雕塑及雕塑教学模式,并将这种教学模式延续至今。强调以写实为主,重视客体再现的法系、苏系雕塑教学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会陷入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这种培养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学生缺乏创造性,许多通过多年雕塑课学习的学生毕业之后,无法从事雕塑创作工作,所学习的知识体系与当下市场对雕塑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造成学生有业不能就,就了无法胜任,雕塑人才严重囤积,市场却紧缺雕塑人才的局面,这种供求的错位严重制约了雕塑专业的发展。在当前社会观念和需求变化巨大的情况下,高校雕塑专业需要进行一场改革,通过改革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找准位置,形成特色。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既要充分考虑与社会、市场接轨,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作能力及多元化、多交叉学科的培养,具体思考如下。
一、严抓雕塑基础教学,夯实基础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雕塑专业学生由以前的一个年级一个班扩展到一个年级三四个班,一个班由之前的十来人扩招到三四十人的局面,导致的结果是,学生整体能力的下降,部分学生考前学习美术的时间较短甚至有些学生的学习时间不足半年,这些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化的学习,专业基础薄弱,缺乏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因此,高校雕塑专业的教学改革首要要从基础着手,严抓雕塑基础教学,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包括速写、素描、透视等绘画基础的学习,同时也加强美术理论的学习,比如中西方雕塑史、美术史、解剖学等。在绘画基础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关的人物或人体写生课程,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人物速写、默写、慢写的能力,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正确掌握人体的结构、比例、骨骼、肌肉等知识。其次,通过中西方雕塑史、美术史、解剖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对美的理解能力。
二、拓展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
当今,伴随艺术的全球化,艺术创作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而反观中国高校雕塑课程的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还处于多年前的思维定势,这无法跟上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我们急需对雕塑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来迎合市场的发展。首先,除本专业学习的课程外,增加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课程内容,如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艺术、工业设计、软件运用等开拓雕塑专业学生的艺术专业领域知识。比如工业设计知识的学习。工业设计虽属于设计类专业,看似与雕塑专业毫无联系,但实际上工业设计中虚拟模型的制作及虚拟三维模型转换为实物与雕塑相关联。雕塑作品是一种以三维立体的实物展示在观者面前,这在创作的过程中,创作者要拥有较强的三维空间构建能力,换句话说,雕塑实物还未制作时但虚拟的三维雕塑作品就已经出现在创作者的脑海中。这种虚拟的三维空间构建能力与工业设计中的虚拟模型的制作很类似,唯一的区别在于雕塑是将大脑中的虚拟模型通过手来塑造出来,而工业设计中的模型制作是通过软件在电脑上展示。所以,雕塑学生对工业设计的软件进行学习不仅能提高三维空间构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雕塑学生通过软件制作可以提前将虚拟的雕塑作品展现在电脑上,这样便于雕塑方案的呈现,同时针对不足也可随时调整方案。再如在雕塑创作课中可以将平面设计的图形创意理念引入雕塑教学内容中,让学生运用图形创意方式中的置换、同构、共生、聚集、矛盾等表現方法进行雕塑创作,通过这种训练方法来调动自己的发散性、联想、逆向、直觉等思维形式,有助于学生们开拓创新思维,提高创作能力。
三、中国传统雕塑语言在教学中介入,创生新的雕塑表达形式
中国传统雕塑有三个主要特征,装饰性、意向性、绘画性。装饰性,中国传统雕塑的特征之一,在许多遗存的佛教造像、陵墓雕塑等作品中不同程度上体现着这一特征。所谓的装饰性指的是融化在艺术作品中的一种装饰手法和形式风格,它无法独立于作品而单独存在,它和雕塑作品紧密衔接在一起。所以说,装饰性是对形式感的强调,表达了艺术家主观上的审美追求及对客观对象的提炼和概括。在雕塑的过程中,雕塑家面对复杂、杂乱无序的物体在塑造中采取概括的手法将对象进行几何化、有序化处理。意象性,中国传统雕塑中的意象性特征与中国传统绘画的意象相类似。意象性蕴含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体现的是“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表达的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以自然为师,而超于自然的艺术境界。所以,意象性指的是摆脱对对象的机械模仿和再现,注重对对象的内在描写与刻画及对象神韵的把握,把雕塑家内在的情感、精神、审美感悟等主观因素融入客观对象中,从而表达作者主观意向。 绘画性,在古代,受文人士大夫及皇宫贵族的影响,重笔墨而轻雕塑,导致绘画的地位远高于雕塑,并以其绘画观念影响着雕塑,使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在许多的古代雕塑作品中都有所体现。中国传统雕塑的三大基本特征是古人们经过长时期的摸索而形成的富有中国哲学思想且符合东方人审美的雕塑艺术精华,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雕塑的灵魂所在。
中国传统雕塑的生命力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内敛、和谐、包容等特点造就了中国传统雕塑重意境、重神韵等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雕塑的三个主要特征运用到雕塑教学,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将中国传统雕塑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等特点融入现有的西方雕塑教学模式中,这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識面,对中西方雕塑语言有个充分的认识与理解,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学生们在雕塑的创作中将东西方雕塑的精髓、技法糅合到一起,从而创生出新的雕塑艺术表现形式。
四、增加外出考察机会
从目前我国高校雕塑专业外出考察来看,除几个美院及美术类重点院校重视外出考察学习外,普通院校很少开设这种针对性较强的外出考察,即时有也是借外出考察之名实则在外旅游,返校后应付式的对着照片画几幅图而已。其实,考察课在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为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教师可针对课程设置及专业方向根据历史遗迹的分布地域提前规划好需考察的路线,主要考察对象有石窟、寺庙雕塑、博物馆、古建筑、古壁画等等,考察的目的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现场考察紧密联系起来,以理论来指导对现场作品的认识,并以现场作品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同时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某件艺术作品开展现场讲解,学生们也可以用专业的方式开展现场学习。其次,通过考察学习,对中国的雕塑脉络做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并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及雕塑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第三,充分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雕塑技法,通过雕塑临摹、速写等形式来记录现场,并指导雕塑创作。最后,通过考察,从雕塑历史文脉、创作手法、审美取向等方面将东西方雕塑做一个系统性对比研究,找出其共性及不同之处,提升其雕塑理论水平。
五、紧密结合市场与企业对接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和改造人的社会活动,而大学是传播永恒知识的场所。作为一名大学雕塑教师要密切关注雕塑市场及企业动态,根据市场、企业所需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及办学思路等,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为学生走向社会提前做好准备。同时,重视社会实践课程。教师定期带领学生参观雕塑企业、考察雕塑市场,紧跟时代步伐,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实感受到目前雕塑市场走向,为毕业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强,郑成芬,范文博.浅析雕塑语言在现代雕塑中的巧妙应用[J].设计,2014(9).
[2]仇媛媛.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教学的问题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