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敬畏教育初探

2019-08-30崔盼

青年时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大学生

崔盼

摘 要:敬畏教育的发展和丰富源于个体对于高级情感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顺应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发展新方向,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培养完善健全人格,而且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的长足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在纷繁复杂的利益冲突与诱惑选择面前,大学生不忘初心、心怀敬畏才能更好的做出适应时代要求和民族特色的理性抉择。

关键词:大学生;敬畏感;敬畏教育

科技革新生活追求现代化的路上,人们逐渐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奉为毕生价值追求,浑然不觉执着的路上,工具性思维方式禁锢了个体的心灵。人们开始将注视点全都聚焦于自身、追名逐利,忘却了对内心的审视、对他人的倾听、对情感价值的关注,对个体心理成长而言内在价值秩序的失衡必然导致冲突。《论语·季氏》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敬畏感是主体内心的基础性道德情感的重要组成,是个体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根基角色[1]。心怀敬畏,便会有戒惧之心而行有所止。自我私欲的膨胀与诱惑使得个体警醒意识淡薄自我约束力骤减,敬畏之意的匮乏随之堕入行为失范的沼泽。个体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才能真正做到自律、慎微,规范个人言行,坚守内在价值观念。

一、敬畏感与敬畏教育

(一)敬畏感阐释

敬畏(Awe)是个体在环境刺激下产生的一种混合了困惑、惊叹、钦佩、畏惧、谦卑感等复杂感受的积极情绪体验[2]。《辞源》中并没有敬畏的记载,在中国语境中敬畏是包含“敬重”和“畏惧”双重内涵的复合词。随着历史进程和文明演变的脚步,个体在内心深处通过自我强化动力机制将对自然法则和未知事物的既恭敬又畏怯的情感转化为行为规范的德行追求。敬畏感是个体普遍拥有的本真情愫,是一种博大的智慧,是一种引导个体积极向上的超越情感,是人类对自然、对规则、对生命、对自身的崇高情感。

(二)敬畏教育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发展初期,年龄在18-25岁,生理和心理发育发展趋于成熟但相对不稳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中的关键阶段,相对于成年人而言社会经验不足但模仿性强且叛逆心重。大学生的心理特质人格情绪变化除了个体自身因素影响外,深受学业任务、人际交往、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文化影响,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情绪情感疏导、道德要素引导、培养敬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3]。

敬畏教育是指在教育发展过程中,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依照认知道德发展水平,针对敬畏教育培养现状结合个体敬畏感发展特点,有效合理利用和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调查分析敬畏教育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探索具有实践性和推广性的敬畏教育策略,激发个体的道德敏感性,丰富和发展个体的高级情感体验,培养个体敬畏感,推动个体奋斗追求更高的道德价值目标,坚定谨守内心的价值尺度和社会价值规范[4]。敬畏教育通过丰富、深刻、完善个体的心理道德情感、建立积极健全的人格品质,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平衡发展,积极良好适应社会。

二、大学生敬畏教育的维度

(一)生命敬畏

根据调查“能引发个体敬畏感的客体”数据显示“生命”在大学生选项中居于首位,占比57%,是常见且有效的诱发源之一[5]。同时生命敬畏也是大学生敬畏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生命的尊重、珍惜以及呵护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块。敬生畏死是人类最基础的认知和生存需求,个体对死亡的恐惧恰恰反映在对生命的敬重[6]。如何树立对生死的正确认知,如何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直接决定个体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中影响他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决策[7]。敬畏生命不仅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延续,更主要的还在于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建立积极的生命敬畏感,要以对生命本身神圣性的认同为根基,珍惜生命的宝贵,虔诚对待自己和他人生命,常常心怀敬畏之情,其次是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与向往,对于生命广度和深度的追求重视生命质量。开展系列课程讲座,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形成自我生命的理性认知,树立对未来生命发展的积极情感倾向,挖掘生命的潜在发展价值,追求实现生命价值;培养大学生对于生命感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个体眷恋、珍视和呵护生命;引导学生进行合理归因,正确看待生命历程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对自我发展进行合理定位,积极思考解决之道,于不断挑战自我中肯定生命价值。

(二)自然敬畏

与浩瀚神秘的大自然相比,人类仅是宇宙中的极其微小组成。如果狂妄的企图主宰自然,断然将自然与人类对立起来,那就有些不自量力了。毋庸置疑,人类在自然面前是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但是敬畏自然实则是敬畏人类自己,在自然面前,用一种谦卑的态度去与之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施展力量,恰如其分的把握敬畏自然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度,心怀敬畏之意是大学生生态文化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的凝练,有所作为的同时保护绿色家园。

敬畏自然要从认识自然开始,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的遵循规律。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可以有效的制约个体膨胀的自我意识,唤醒理性回歸。其次是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才会发自内心的真正爱护,而非盛气凌人的想要凌驾于万物之上。从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做起,建立践行生态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寓教于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自然生态调查实践活动,可以让大学生直观地了解当下自然生态的真实状况和我们对于自然的需求、依赖与索取情况,是一次全面性、深入深刻地亲近真实自然的机会,对自然规律、自然事物产生深刻而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自然敬畏感的产生,从客观角度去看待社会和自然的关系,更能明白肩膀上的责任与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

(三)道德敬畏

道德敬畏是一种道德情感, 是社会个体在对道德产生崇敬和畏怯的基础之上, 面对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建立的“人心秩序”,道德敬畏感源自个体对某一道德规范系统、对某种道德行为与现象以及某种道德信念进行道德选择或道德判断时最为根本的内在标准[8]。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敬畏感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且敬畏感对个体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道德敬畏感培育蕴涵对道德践行者、道德行为规范以及道德价值的敬畏之情。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于大学生而言,道德教育者及基本教育环节的敬畏感培育是最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道德不具强制约束力,是人们内心感受的外现,是对真假善恶的一种情感和理智上的辨别和甄选,道德敬畏是个体心理态度和心理价值的内在倾向。

(四)法律敬畏

对法律的敬畏是内外综合的结果,外在取决于法律的公信度即合理性、公正性和公平性。个体是否认可法律的神圣性、公正性以及权威性,决定了其行为准则的规范性和合法性。“法典是人民自由的圣经”,尊重法律律己守法,“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熟知法度不越雷池。法律规范是内容,法律程序是形式,而真正的法律敬畏则是对其内容和形式的双重敬畏;大学生对法律教育者及基本教育环节的敬畏感是培育大学生法律敬畏感的外在保障。对法律的敬畏实际上是对人自身权利的一种敬畏,因为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的自由,守法才会有真正的自由权利[9]。

三、大学生敬畏教育的展望

敬畏感是一种复合型的情感体验,其本身兼具积极效价和消极效价,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对于这种复杂的情感体验尤其要注意平衡性,若敬畏情绪偏向某单一的敬或某极端的畏,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而言都是颇具破坏力的,敬畏教育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谨防情绪两极化。另外敬畏教育是不能脱离道德情感教育而突兀设立的,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环节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能动作用,把握好认知基础教育、情绪情感培养、行为训练实践实操的平衡点,以知为基础起点,情为动力源泉,行动贯之落实,指向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更好的积极适应社会人才发展需求。

敬畏教育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随着加强和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期待敬畏教育可以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纳入学校工作发展战略中,为大学生心灵启蒙心理健康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于俊如.敬畏感:一个关于道德教育价值的话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5(8):78-80.

[2]Keltner D,Haidt J.Approaching awe,a moral,spiritual,and aesthetic emotion[J].Cogn Emot,2003,17(2):297-314.

[3]祝金龍,黄耀文.当代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其成因[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2):185-186.

[4]易美媛.高中生敬畏教育探析[D].江南大学,2011.

[5]连社君.1921名学生生命道德教育需求与评价[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

[6]陆树程,朱晨静.敬畏生命与生命价值观[J].社会科学,2008(2):142.

[7]严强强.高中语文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8]周营军.道德敬畏:个体道德养成的心理机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40-242.

[9]李雅静.论敬畏之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5):134-135.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