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及对策
2019-08-30李子含葛景铭
李子含 葛景铭
摘 要:信息爆炸的网络环境下,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也在成倍增长。“南康区某人大主席被镰铲砸死”事件后,网络舆论对于赣州市农村“空心房”整治政策的出台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从网络舆论的内涵、特点以及分析网络舆论形成过程,探讨网络舆论對我国政府制定政策的影响,并对改进政府决策作用上提出了对策,净化网络环境,调整民众因网络舆论产生的不良情绪,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高效化,从而助力社会治理,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关键词:网络舆论;政府决策;对策;社会治理
2017年3月17,江西赣州市南康区十八塘乡樟坊村“空心房”拆除工作顺利进行半年之时。该乡人大主席卓宇在拆除“空心房”施工现场检查进度的过程中,被一“空心房”房主明经国用镰铲打伤,倒地不起,送至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此事件在网络舆论发酵的影响下,政府出台的“空心房”政策遭受到了不小的考验。
网络舆论是指存在于网络中的公民对社会中某一事件或现象发表意见、评论、看法等,其意见、评论、看法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并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 可知网络舆论所体现出来的重要程度和地位。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南康区某人大主席被镰铲砸死”这一类极易引起舆情的突发性事件一经传播,极易形成对政府形象不利的舆论危机,如果政府反应缓慢或应对乏力,就很可能导致失信于民或降低政策成效的情况。综上所述,分析网上舆论特点和内容并如何通过利用网络舆论促进政府决策的高效性、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性,既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又是研究目的。
一、网络舆论在政府决策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参与方式看,网民主体代表性不足
网络舆论的特点之一是参与主体广泛而且结构组成复杂,但由于教育水平特别是参与政治生活的水平,能够利用利用网民参与政府决策的只是一部分。可以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读出以下数据: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达到7.51亿,网民群体数量庞大,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到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高。网络监督主体还缺少一定代表性。
(二)从网络舆论的内容与形式看,情绪化言论明显
互联网的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民众的判断受到具有强烈煽动性质的言论影响下易被左右,而一些评论热衷于道德层面的批判,引起舆论暴力,在司法审判之前出现“媒体审判”,在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跟风追评之下,损害司法公正和政府威信,网民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参与导致网络干预政府决策。
(三)从治理者看,制度建设滞后
虽然需要公民热切地参与到我国某些涉及国计民生的政治事务,但网络舆论影响政府决策依然是新事物。到目前为止,国家还缺乏对网络世界行之合理有效的监管规则,更是缺乏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正式法律法规对网络监督进行规范引导。
二、网络舆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1.提供决策信息,增强决策科学性
网络舆论其内容的丰富性、多元性以及信息传播的多向性,可以提供给决策者更加全方位、更深刻的内容,为决策建言献策。通过网络舆论收集民众发表的各类看法和评论,整合成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能够更有效地为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可能。当一项切合民众利益的决策制定出台,受到公众认可、支持时,借助网络舆情对其进行宣传,能够更加有效推进执行和实施,引导民众积极参与进决策的实际执行,使网络舆论成为政府决策的强有力推动。
2.扩大参与主体,促进决策民主性
网络的隐匿性增强了公民参政议政意识,也增加了民众内部的互动性。在现实社会里,由于公民所具备的社会属性,其身份认定,必然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在某些特定环境中,民众怯于表达自己真实的声音,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中,民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无需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被他人发现,而产生对自身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新媒体世界,网络舆论能够促进民众表达自己全部真实诉求,此举有利于帮助社会上相对处于弱势的群体提出对政府政策的观点和看法。
(二)消极影响
1.舆论领袖影响科学决策
在前文探讨舆论领袖诞生的环节中可以看出,舆论领袖是一群在网络舆论中有着绝对领导力、影响力的人,他们在舆论传播过程中极为活跃。对于形形色色的社会热点问题,他们起着传递信息、传达意见或表达情绪的作用。这些信息、意见、情绪容易引起社会成员的情感共鸣,舆论影响范围甚广。网络既给予舆论领袖提供发表言论的平台,也为网民提供了舆论反馈的渠道,进而造成更强烈的舆情影响。据权威部门统计,2017年与媒体相关并产生影响的舆情案例多达80余起,其中超半数案例存在舆论领袖影响政府的决策行为。
2.缺乏理性导致情绪性舆论
随着网络媒体到来的不仅仅是网络舆论的自由与开放,更有舆论的高度冲动性与恶俗化。情绪型舆论占据网络舆论的大多数,缺乏高度理性与清晰度,一味抒发对社会的负面情绪易产生非理性而过度感性的扭曲心理。政府若是引导不力可能增加社会的不稳定性倾向。在网络的虚拟化背景下,人际交流中存在着交流暗示缺失现象,网民在浏览信息时会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观念有些许相似之处的言论,而获得虚构想象出来的群体认同感,导致出现虚假一致等认知出现偏差的情形,最后形成了网络世界弥散性的情绪型舆论,进一步扩展到决策各阶段。
三、发挥网络舆论对改进政府决策的现实思考
(一)大力推广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
化解舆论危机的重要条件在于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得到广泛传播且大众普遍认可。作为即时化传播的媒介工具的政务微博和微信公众号,能以最快速且有效的将官方信息发布到公众身边,实现政府意志的权威表达。同时,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种传播渠道,能有效创新政府治理的方式和公民政治参与途径,缩小政府与民众的距离,为实现官民合力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可能。 政务类媒体应该积极利用自身引导舆论,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特别在在网络舆论出现危机时,要迅速畅通网络渠道,最短时间内掌控网络舆论的引导主动权,准确发布权威信息,回复网民关切,在官民良好互动中实事求是还原事件真伪,这是政府在控制和引导舆论方面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网民参与决策制度
现实情况迫切需要公众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应当负责任发声,从而将网民分散的微薄力量转化為促进社会不断前进进步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挖掘政务类社交媒体在舆论引导领域的潜力,鼓励各施政主体尽快搭建官方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公开、网络问政的通道,保证有适当专项投入和保障制度实现政府与网民互动对话渠道和政策透明公开窗口,实现官民良性互动。在网民参与决策制度中,政府能在发展公共政策过程中最广泛吸引公民和专家的意见,并将网民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做出平衡。
(三)强化网络“把关人”监管职能
信息传播网中遍布着形形色色的“把关人”,如监管者、微信公众平台运营者、贴吧吧主等,只有符合规范或相关“把关人”价值准则的内容才有可能进入大众视野。因此可以通过开展提升媒体素质宣传教育活动,提升网络媒体“把关人”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网络行业自律和他律,引导公共舆论。例如,面对话题讨论中违反法律强制性、禁止性规定的言论和侵害他人合法权利的违规信息,“把关人”应当在较短时间内予以删除。 网络媒体应引导网民沿着理性的轨道发展,使网络平台成为舆论有效的聚集地; 还要不断激发大众关注公共事务的热情,提升其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形成能够真正代表公众并且政府可供参考的理性公共舆论。
(四)加强与传统纸媒体正向联动
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空间,更多的是由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等多平台相互摩擦、紧密交互下塑造的。使事件真伪澄清、问题的解决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力之下,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协助,最重要的是多种媒介的融合对于推动民意的真实表达和热点事件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从而可以促成政府与民众和谐的社会关系。将网友发布的具有较高真实性、可靠性的信息置于新闻首页的更为突出的版面位置。依靠传统媒体的基础力量来传达政府决心改进公共管理决策的诚意,为负面网络舆论的解决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借助传统媒体的力量进行深入报道,网络媒体可极大增强网民间可信度,凝聚民意人心,产生强大的舆论合力。
网络舆论是社会治理的一把“双刃剑”,科学理性运用好网络舆论,是政府无法绕开的现实话题。政府治理部门要善于借助网络舆论这个开放、互动式平台,一方面,消除官民间的交流障碍,提高政务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拓宽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渠道;另一方面对提高自身治理水平,加强网络舆论的管控力度,通过立法的手段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来有序引导舆论,以充分发挥网络政务平台的建设性影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治理服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R].(2017-04-19)[2017-04-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25/c_1118731175.htm
[2]李永华.江西“空心房”拆除血案调查[R].中国经济周刊,2017.
[3]谢耘耕.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社,2011:174-175.
[4]王佳宁.网络事件热度分析系统研究[J].电子测试.2017,22:84-87.
[5]邓新民.关于网络舆情基本特点的思考[J].学理论,2010,18:124-125.
[6]周光辉.当代中国决策体制的形成与变革[J].中国社会科学,2011,03:101-120.
[7]张凡.网络民意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探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2(26):20-21.
[8]王利娜,乔淼.论网络舆情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J].前沿,2013,1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