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伊壁鸠鲁和庄子的快乐观比较

2019-08-30刘旭

青年时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快乐现实意义庄子

刘旭

摘 要:快乐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之一,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们穿越不同的国度,一睹东西方哲学大家的风采,看伊壁鸠鲁和庄子如何对心中的快乐进行完美诠释,他们的快乐观从根本上来说是个人主义的,都偏重于个人的,与其说他们是在追求快乐,不如说是对外界保持“不动心” 。同样他们的在道德和自由问题上有着自己创造性的理解和定义。无论如何,他们都为人类思想的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当时所处的时代和后续的发展都具有現实性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伊壁鸠鲁;庄子;快乐;现实意义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不断地探索快乐这个问题。但是宄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如何获得快乐?真的有标准答案吗?伊壁鸠鲁和庄子为我们如何理解快乐,指出了一条道路。本文旨在探索伊壁鸠鲁和庄子的快乐观,为伊壁鸠鲁被误解为享乐主义和纵欲主义的代名词正名,同时,进一步探讨庄子的“乐”观思想。比较两者快乐的相同处和差异处,分析他们对快乐理解的不同思路,让人们重新思考快乐的意义,转变人们对快乐的看法,获得生活智慧的艺术。

一、伊壁鸠鲁和庄子的时代与生平和思想背景分析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不尽相同,他们所要表达的哲学思想也就自然有其独特性。伊壁鸠鲁和庄子都身处战争年代,百姓处于极度痛苦之中,面对现实的摧残,人们开始通过逃向自己内心世界的方式来获得慰藉。

(一)伊壁鸠鲁的时代与生平背景和思想背景

1.伊壁鸠鲁的时代与生平背景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的东征之举,破坏了古典希腊城邦以往的平静,城邦也迎来了他新的命运,希腊的城邦共和体系面临瓦解。在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余威之下,希腊文化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开始超出自己的城邦地域,从希腊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同时又吸纳了西亚北非等诸多东方文化因素,我们将这一时代称之为希腊化时代。这一时期也生长了许多哲学学派,如伊壁鸠鲁学派、斯多亚学派以及怀疑派,虽然各个学派的观点彼此有所差异,但是殊途同归,他们都追寻的是“幸福”和“心灵宁静”。[1]文德尔班认为,“由于希腊生活的理想世界己经分崩离析,由于民族的宗教日益淹没在客观世界的习俗中,由于被剥夺了独立性的和破碎性的政治生活不再唤起虔诚,每个人在心灵深处深深感到只有依靠自己,因此更迫切需要人生目的的科学理论,更迫切需要一个人幸福的智慧了。”[2]公元前341,伊壁鸠鲁生于希腊的萨摩斯岛,其父母是雅典殖民者。父亲的职业是乡村教师,母亲据说是女巫,靠给人画符念咒祷告来赚取家用。当时,众多雅典人都会称伊比鸠鲁不具备纯正的雅典人血统,而去嘲笑他。然而经济条件也是很糟糕,少时,他同母亲挨家挨户推销,同时为了微薄的钱财帮助父亲去授课。公元前307年,伊比鸠鲁重返家园雅典,并在此购买了一座花园,开始自己讲学之路。他的哲学非常有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聆听,接受他的教诲,他们不仅在这里学习,同时也会共同生活。伊壁鸠鲁的哲学采取的是一种封闭式的形式,他把他的哲学以概要的形式呈现给他的学生,并要求学生像宗教徒一样背诵概要做到烂熟于心,哲学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幸运的是,学生们都很信任他的老师,对他的话照做不误。但是这样的哲学也潜藏着最大的致命点,人们对他的哲学只是限于机械的背诵,无任何的思考,因此,在之后的三百年间,伊比鸠鲁学派没有了丝毫的进步和发展。

2.伊壁鸠鲁的思想背景

德谟克利特对伊壁鸠鲁的影响重大,伊比鸠鲁的许多哲学思想的来源都来自于德谟克里特,他继承并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但他却反对德谟克利特对感觉的否定。他主张对感觉的充分信任,把感觉作为判断事物的基准,并创造性地提出原子的“偏斜运动”命题,他试图用原子的偶然倾斜运动来打破必然性的牢笼,倡导人的自由意志。这一观点得到后来的马克思大加赞赏。同时,他还吸收了昔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思想,在肯定感官快乐的基础之上,他认为最大的快乐就是对外界保持“不动心”,即灵魂的安宁。

伊壁鸠鲁改造了昔勒尼学派的快乐观。昔勒尼学派认为感官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使得人们沉醉在享乐之中,人们充满无穷的欲望。然而,感官的快乐是无限的,永远也无法满足,终归不是人们解脱痛苦的长久之道。心灵宁静才是最大的快乐,是永恒的、持久的。没有痛苦就是快乐,与其说伊壁鸠鲁是追求快乐,不如说他对快乐保持“不动心”。

(二)庄子的时代与生平背景和思想背景

1.庄子的时代与生平背景

庄子所处的时代大概属于战国中期,诸侯国互相残杀,经常出现大规模的战争。公元前四世纪到前三世纪之间,大国间的战争规模达到空前的程度。人们苦不堪言,流离失所,人人岌岌可危。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龟缩在统治者的淫烕之下,更不用说过上富而教之的生活。在一个仅仅为了保全生命而生命的社会坏境之下,人们没有丝毫的自由可言,时刻担忧自己生命的安危。

2.庄子的思想背景

庄子的思想承于老子,其基本思想保持一致的。老子将的“道”是描述成远在天边的,无法触及的,而庄子的“道”的模样是更加的具体,无处不在,与人息息相关。老子更重视社会问题,庄子对人生问题有更多的关注,更多的体会人们的痛苦。然而,庄子的哲学所倡导的并非如人们所说的是隐世、避世的无为,而是游世。[3]游世思想是庄子思想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游世思想并不是如人们认为的完全地回避矛盾的消极主张。他并不主张远离人群,而是对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来获得内心的逍遥。同时也是一种带有自嘲一味的自我放逐心情,与当时的黑暗世界进行对抗。这里讲的对抗不是正面,而是摆出一切皆不在乎的姿态,来表达对这个黑暗世界的嘲讽。另外,庄子的思想与楚文化有关,楚文化中汪洋肆意的语言风格、借用神话和浪漫主义风格都在庄子的思想中有所体现。[4]

二、伊壁鸠鲁和庄子的快乐观的基本内容

(一)伊壁鸠鲁的快乐的内涵和分类

把幸福等同为快乐是伊比鸠鲁的伦理学的主要特色。当时,快乐已然成为当时讨论的主题。针对这个问题所呈现出两种倾向可以分为两个派别,一个是倾向于把快乐归结为自然欲望的满足,提倡快乐主义流俗的昔兰尼派;[5]另一个是倾向于把快乐是为行拂的外在条件或者标志,不承认快乐与德行之间的关系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派。伊比鸠鲁在这两种倾向中发展了自己的独特的快乐主义。在快乐与德行的关系问题上,伊比鸠鲁认为快乐与德行之间相互蕴含、互不分离。

伊比鸠鲁虽然坚持认为幸福与快乐相等同,但是却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关于快乐的规定, 伊壁鸠鲁所讲的快乐, 不是奢侈放荡的快乐。而是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侵扰。从理性出发, 他把人的欲望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欲望。例如吃饱穿暖, 渴饮困睡, 其目的在于消除体内的痛苦。第二类是自然但不必要的欲望。例如奢侈的宴饮、过度的物质享受。第三类是既非自然又非必要的欲望。例如贪财权等, 认为这种欲望是违背了人的天性。伊壁鸠鲁反对把钱财和奢侈生活,把灵魂的“宁静”看的更重要, 因为在他认为, 痛苦的源泉是欲望的不能满足。 伊壁鸠鲁把快乐分为身体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身体的快乐只同当下有关, 而精神的快乐涵盖的是过去和将来。伊壁鸠鲁坚信:恐惧, 特别是对上帝和死的恐惧, 是快乐的最大克星。如果人能摆脱对将来的恐惧, 勇敢地面对将来, 并相信将来的愿望能够满足, 人就能够获得“宁静”这个最佳状态。这就是他所说的“不动心”, “内心的宁静”。为此, 他还区分了“动态”的快乐和“静态”的快乐。“动态”的快乐是人们在满足自己愿望过程中获得。但是伊壁鸠鲁认为, 当一个人的愿望得到满足后 , 那种满足的状态本身是快乐, 叫“静态”的快乐, 并认为这种“静态”的快乐是最完美的快乐。

(二)庄子的快乐的内涵和分类

庄子的快乐观主要是推崇的至乐,庄子所倡导的至乐,绝非世人眼中的至乐,而是一种超越世俗乐与苦之上的快乐境界,因此又可以称为“无乐”。“无乐”并不是说停止一切的情感活动,而是表现为一种超然,宁静的心灵状态。

在世俗的眼中,获得长寿,富贵,安逸是拥有快乐的途径,倘若不能拥有那就会痛苦不已,而庄子对世俗眼中的快乐持怀疑甚至反对的立场。庄子认为不拥有世俗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正所谓“至乐无乐”。庄子所追求的无乐,不是说如苦行僧的那样求苦,而是既不求乐,也不求苦。

庄子如此反对追求世俗之乐,是有其根据的。首先庄子认为世俗之乐是一种外物所引起的慌乱的快乐,这种慌乱是短暂的不由人控制的,当我们失去时我们会感到痛苦,就算是我们拥有了之后,也会担心有一天因为外物的作用我们将失去这种俗乐。其次,世俗之乐会对道与德构成威胁,我们在追求世俗之乐的同时其实都在以破坏德与道为代价。再次,庄子从人们的身体健康的角度分析了世俗之乐的危害性,由于人们在大喜之时,往往会导致身体的阳气偏盛,阴气减弱。最后,莊子认为世俗之乐不是永恒不变的快乐,它有其不确定性,随时都会因为外界的触动而失去,我们是否能获得世俗之乐,似乎早已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之外。

三、伊壁鸠鲁和庄子的快乐观异同之分析

(一)伊壁鸠鲁和庄子的快乐观之相同处

伊壁鸠鲁和庄子两人都发现了人们产生痛苦的根源,痛苦无非就两种:一个是身体的痛苦,另一种是精神上的痛苦,不难理解,精神的痛苦远远大于身体的痛苦,这也是导致人们普遍不快乐的直接原因。无论是伊壁鸠鲁的灵魂和肉体双重快乐,还是庄子的至乐和无乐,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不动心”的快乐,即在内心自足的快乐。

他们的快乐观都是个人主义的,由于他们的时代背景都是混乱黑暗的。因为在黒暗的现实之下,人们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也无力去改变社会环境。每个人都得为自己负责。人们的痛苦不只是肉体上的,更多的是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要获得灵魂的安宁,最根本的是驱除虚假的信念,把人置于对宇宙无限性的理解之中,快乐之神才会降临。

(二)伊壁鸠鲁和庄子的快乐观之差异

伊比鸠鲁与庄子的快乐观的差异性主要集中在对德行和自由精神的看法有所区别。

伊比鸠鲁学派认为德行与快乐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不可以分离的。把美德纳入到了为快乐的服务的目的当中,选择美德是为了获得快乐。

然而庄子在道德的问题上持反对的态度,他的快乐观是超道德的,他反对儒家提倡仁义思想被作为统治者的服务的工具,反对道德的工具性价值。但是不是反对道德的本身,而是世俗道德,仁义礼法,成为了人之恶的遮羞布。

在自由的追求方面,伊壁鸠鲁和庄子有着截然不同的做法,伊比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运动说,提出了运动的偶然性,偶然性象征着自由,在偶然性之下,人人都是自己行为的主体;偶然性也意味着责任,每个人都应在理性的指导之下,积极主动地驱除宗教、迷信、天体现象等对人造成的心灵恐慌,摆脱必然性的束缚,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通过理性的力量来获得自由,因此,伊壁鸠鲁的自由是积极性的自由。

然而庄子面对社会,自然和自我的局限限,未通过自我来解决存在的问题,做的更多的是回避问题的矛盾。他提出齐物论,即是硬性地取消外在事物的对立,坚持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各自有各自存在的理由。

四、伊壁鸠鲁和庄子的快乐观对当代的意义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物欲横流,但是人们在享受感官的享受的同时,却感到无限的空虚和无意义。工业化的社会,人受机器的奴役,渐渐的失去自我,失去了自由。人们虽然越来越富有,但是幸福感却越来越低,生命荒芜化,大多人都在生活在寂寞、空虚、无聊、痛苦之中。他们试图在找寻真的自我,寻觅那份陌生的快乐,对于什么是快乐和幸福,似乎大家都很陌生,生存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什么才是人生的最终的归宿? 伊壁鸠鲁和庄子快乐观为人类改变认知治疗痛苦指明了一条道路。虽然他们的思想距今既然非常久远,但是他们的思想内涵和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依旧存在,我们应坚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伊壁鸠鲁,(古罗马)卢克来修著,包利民等译.自然与快乐一一伊壁鸠鲁的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第欧根尼·拉尔维修著,马永翔等译.名哲言行录(下)第十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3]林希逸著,周啓成校注.庄子膚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杨伯峻.孟子译注(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西塞罗著,石敏敏译.论至善与至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

猜你喜欢

快乐现实意义庄子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