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中轴”到“制度中轴”: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2019-08-30江雷

青年时代 2019年19期
关键词:政治文化

江雷

摘 要: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政治文化历来是一种“文化中轴政治文化”。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执政70年的各个阶段,政治文化建设发生着由 “文化中轴”到“制度中轴”的政治文化转变,逐渐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治制度。新时期,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应该继续培育适合中国本土的政治文化,使制度建设与时俱进、继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政治文化;文化中轴;制度中轴

近代以来,中国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即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的学习和探索过程,中国的政治文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变化。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主导地位不断弱化,西方民主思想在国内被发扬,而社会主义思想最终占据统治地位。总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否定与对西方文化的學习与适应,二者交会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近代中国政治文化重塑之路的重要特征。然而,政治文化建设必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以中国社会基础为依据。自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政治文化。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时期各阶段内所采取的政治文化建设措施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党的执政经验。

一、 政治文化内涵

1.政治文化。至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政治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较为成熟。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被认为是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他认为“政治文化”即“每一个政治体系皆镶嵌于某种对政治活动指向的特殊模式之中,我认为可把它叫做政治文化”,从公民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三个维度来分析政治文化,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考框架。塞缪尔·亨廷顿和乔治·多明格斯认为,“一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包括对表现政治的标志和价值及社会成员对政治目标的其他倾向的经验和信念。国内从政治学上对“政治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主要从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政治价值、政治体系、政治制度几个方面定义政治文化,王沪宁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活动中的一种主观意识领域,主要包括政治意识、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理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王邦佐等人认为“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民族和其他社会团体,以及这个国家中的成员,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中形成的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的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总和。”综合以上观点,政治文化应包含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多方面的内容。

2.“文化中轴”与“制度中轴”。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是政治主体——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政治社会化活动中双方政治认知、政治心理、政治价值和政治思想共同选择、相互作用的结果。王沪宁认为中国政治文化历来是一种“ 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它异于西方“制度中轴的政治文化”。所谓“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指的是政治文化本身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道德生活和伦理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通过一定的文化机制和一定文化形态下形成的主体文化沉淀作用于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伦理生活的展开便是政治生活的实现。“制度中轴的政治文化”则较为明确地划分政治领域和上述其他领域,更多地肯定了主体在不同领域中的不同身份,建立了政治生活特有的程序、机制、功能和结构。因此,“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表明中国的政治社会化主体在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等方面倾向于重“伦理”轻“制度”、重“集中”轻“民主”和重“人治”轻“法治”。从传统封建社会的皇权专制时期,到近代中国探索政治现代化追求民主制度和民族独立时期,即使是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仍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政治选择。

而“制度中轴的政治文化”则鲜明地表现出制度、民主和法治的特点。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相比,西方国家政治文化属于典型的“制度中轴”政治文化,追求民主与法治,重视制度建设,这与西方国家的理性精神和理性主义传统紧密相关。认为中国政治文化历来是一种“文化中轴的政治文化”并不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缺少法治、制度,只是法治、制度并非传统对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认识。有众多学者认为中国是礼治社会,缺少法治传统,然而历史证明,自西周礼乐制度产生以来,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一直向前发展,达到与“人事”相匹配的理想效果。

二、 政治文化建设的历时性特征

中国共产党自1949年成为执政党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文化建设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1.政治文化建设探索时期。毛泽东同志把共产党执政比作“进京赶考”,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使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重视思想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时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政权、增强新生政权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采取的措施多以意识形态为主要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形成时期,现代化、工业化及革命历史、国际共运、大跃进、“文革”等历史背景和现实的基础,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以“共和”为意识向度建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体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摸索中,中国共产党在摸索如何设计与人民民主专政相适应的政体的过程中,发现树立党的执政权威的必要性和现实性,从“共和”的价值转向“一元集权化”的价值,构建了以党委或党组为核心的、中央对地方全方位的、党政一体的政权组织形式。通过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共产党以层级控制的方式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在思想上达到全国一致的高度,在政治体制上实现了高度集权、政党一体。但是,国家民主、法治在这一时期遭到破坏,制度建设发展缓慢。总之,在共产党的执政初期,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轴”政治文化对党的执政方式影响深刻,在实现了全党全国意识形态高度统一的目的之后,其忽视民主法治和制度建设的弊端也暴露出来。

2.政治文化建设过渡时期。政治文化由“文化中轴政治文化”向“制度中轴政治文化”过渡始于文革结束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教训的时候曾深刻指出: “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同时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期间,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十六字原则。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完善原有党的一元化领导体系,改变集权化体制的特征,寻求集体化和制度化的领导模式,形成了以放权为主的一元多层的政治体制。经过过去几十年的法治民主建设,我国政治文化由过去重视意识形态建设逐渐向制度和民主法治建设转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制度等多项政治制度体系完善,成效显著。

3.制度中轴政治文化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趋于稳定,但在新的时期,共产党执政面临着新挑战:局部性或全球性金融危机、社会思潮、民族宗教、自然公共安全以及腐败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调整改革思路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延续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的意识,在强调巩固党的领导权威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了党的领导、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相互配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党的建设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从严治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等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培养党内政治文化和优良的党内政治生态。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方面,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重视民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在融和了“文化中轴”的基础上,“制度中轴”的政治文化特色逐渐凸显。

三、 新时代政治文化的培育

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党内政治文化时强调“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培育能够适应国情、民情的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

1.制度建设与时俱进。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必与国家的政治文化相适应,也必然促进国家政治文化的转变,二者相互影响。制度的创立必有渊源,制度的消失必有流变,通过制度能够窥见国家政治文化,也应以制度建设培育国家政治文化。中国政治制度是指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实行的,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政府制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法律、体制、规则和惯例。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行政制度、行政监察制度、司法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則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我国的政治制度以日臻完善,但任何一政治制度决不会绝对有利而无弊,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能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王沪宁认为,政治文化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围绕一定的价值系统去生长和发育。中国政治文化目前面临的首要工作是铸造价值核心, 也就是价值系统中的中坚概念。要不然, 政治文化的发展, 就会象杜威所讲的那样, 由“ 习惯、成见、阶层利益和体现在制度中的传统等去决定了。”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基本内容。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的3个层面的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我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宣传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公民、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在政治社会化的互动中遵循社会主义价值引导,实现善治,发挥政治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反过来,增强民众的政治文化认同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目标之一。

3.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交流。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内容丰富。现如今我们已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当今的世界互为一体,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通有无。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是我们面向世界的目标,因此维护大国形象、提高国际地位、文增强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内容。面向世界,必须要增强文化自觉、加强文化交流。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要以认识文化传统及其演变”,“我们首先要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培育中国政治文化 ,增强文化自觉,首先要真正认识自己的文化、认识我们自己的历史,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完成否定之否定的升华。面对外来文化和文明,则应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增强我国政治文化的包容性。

参考文献:

[1]张悦.政治文化向度与制度选择——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种解读(1954-2012)[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2]孙静.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7年.

[3]王邦佐,孙关宏,王沪宁.《新政治学概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4]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新校本.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2月.

[5]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年7月.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

[7]王沪宁.《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

[8]《十九大党章学习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9]王沪宁.转变中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J].复旦学报,1988年第3期.

[10]郑济洲.从“文化中轴”到“制度中轴”:党内政治文化嬗变研究[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5 期.

[11]李金哲.论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特征及功能[J].理论导刊,2018年第5期.

猜你喜欢

政治文化
浅议当前我国参与型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的培育
西汉关中崛起的原因及其启示
孙吴政治文化研究的新探索
浅析英美法政体的异同
我国协商民主运作的文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