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2019-08-30丁欣然
丁欣然
摘 要:本文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以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契机,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探求其路径,阐明其价值,望能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推动当代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开展,从而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因
(一)优秀传统文化内在的文化涵养力与价值引导力
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决不能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下我国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活字典,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和优秀思想是我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其内在的文化涵养力与价值引导力,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命传统、红色精神是流淌着的民族血脉,必须要加以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要注重对当代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将知识灌输与情感培育有效结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既立德更树人。
(二)当代大学生陷入“道德困境”问题频现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扑面袭来,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出现了“信仰缺失”现象,陷入了“道德困境”,从而导致了各种问题频现。正如北京大学钱教授所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多元的价值选择面前,当代大学生容易出现迷茫而停滞不前的现象,无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疏导大学生迷茫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帮助大学生走出“道德困境”,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认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高尚道德观念、精神信念和价值理念,有利于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高尚道德情操,进行正确价值判断,找到自身归属感与认同感,最终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三)新时代呼唤思想政治教育新面貌
时代是思想之母,新时代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新面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因势而新,更要强根固本,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中,汲取力量、吸收养分,推陈出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文化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比如以“存养克治”为主的德行教育,以“五伦十义”为主的人伦教育,皆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契合。因此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添优秀成分,才能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效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二、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融于教
“融于教”,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第一,在实际课程教学中融入。教育者要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切实发挥好课堂教育的集中优势,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爱国精神教育、人格精神教育、进取精神教育与求真精神教育,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双向回声效应,推动思政课程更加接地气,理论知识更加入人心,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获得感与悦纳感。第二,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可亲、可近、可感,在“细”、“小”、“实”中让大学生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与优秀思想内化于心。教育者要推动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从而有效实现对大学生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二)涵于制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制度建设。 制度是刚性保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政课程教育制度体系,第一要“依制而行”,即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材覆盖面,确保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占有一定比例,切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从而使大学生正确领悟其精髓,入脑更入心。第二要坚持虚功实做、久久为功,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入制”。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一种课程制度,联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媒体教育与课堂教育,形成360度、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模式,这样才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由“软”到“硬”的转变,实现软实力成为硬本事的转化。
(三)行于众
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要做到内化于心,更重要的是做到外化于行。因此,要加强实践育人,使优秀传统文化能潜移默化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搭建起大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衔接的有效桥梁,将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有效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培育优秀道德观念,渗透价值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使青年大学生知行合一。通过大学生人人践行,践行在日常、践行在小事,促使每名大学生都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者、弘扬者与传播者。
(四)化于境
只有保证大环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谐共存,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有生根发芽的有利外部环境,才能真正起到对当代大学生的育人作用。化于境,包含着三种环境。第一,“化”于大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大学生在日常情景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价值追求转化成日常行为习惯,并在具体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在大学生日常生活环境中既“举目可见”又“抬手可行”。第二,“化”于网络环境。网络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将网络作为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入口,增强网络传播的主動性,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辐射面,在网络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因素,线上与线下共同育人,切实帮助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三,“化”于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养成,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增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度,营造良好、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校园人文文化的正面影响,从而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渗透中形成健康的思想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三、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时有助于在新时代下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的发展,从而真正使当代大学生成才更成人。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传承 创新中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又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之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中,潜移默化影响在校师生的价值观念,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自觉传播、弘扬传统美德与优秀思想,从而留住中华民族的根,保住中华民族的魂。与此同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文化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必须理智地看待自己的传统文化资源,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全球化下的现代化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既保持其特色,又使其在创新、發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弘扬,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滋养下真正“立德树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新时代下,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立德是基础,树人是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熏陶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与世界观。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的殷切期望,是新时代青年所背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大学生是青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富强 、民族复兴的希望。只有大学生成为有道德、 有理想、有本领 、有担当、有家国情怀、有忧患意识的新时代青年,才能真正助力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新视角—新发展
处于新的时代坐标下,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从新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符合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青年建设者的必然之举。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各种思想精华,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同向同行,从而不断更新教育方法,充实教育内容,拓宽教育视角,实现新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将有利于描绘好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期可遇的教育新蓝图,助力其走好新时代的教育长征路。
四、结语
新时代需要新发展,同时也赋予新使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具体路径本文仅从四个方面展开,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更有效地应用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基因植根于大学生内心,还需各专家学者的苦心钻研。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弘扬,大学生能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将以新姿态踏入新时代!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
[3]侯东喜,乔长水.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7,(02):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