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研究

2019-08-30瞿晓理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扶贫模式内容分析职业教育

瞿晓理

摘 要 通过利用ROST CM 6.0软件对2015-2018年间以“职教扶贫”为主题的网络报道实施内容分析,获得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招生模式”“育人模式”“就业模式”“创业模式”及“捐助模式”的核心要素和内容特征,在归纳上述五大模式并构建“综合模式”后,发现当前职教扶贫以中等职业院校为实施主体,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在“2020年后”扶贫时代,我国“职教扶贫模式”的发展和转型方向为:从“多元扶贫主体”转向“全员扶贫主体”;将“农民”视为一种职业,开发使其成为一种体面职业,并提升其收入的途径。

关键词 职业教育;扶贫模式;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2-0048-07

一、研究背景

2015年,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央提出“五个一批”工程,其中“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该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2016年,教育部在中央“东西协作”计划的大框架下,发布了《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这也意味着我国教育脱贫攻坚进入关键阶段——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作用,建立扶贫脱贫长效机制,防止返贫现象的出现。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东部省份职业院校组团援助中西部地区,支援区域覆盖了10个中西部省份;同时,中西部省份职业院校也开启了省内自助模式,通过院校联办专业、高职帮扶中职、中职延伸服务等形式,补齐短板。

经历了短短几年的时间,我国各地职业院校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教育扶贫活动,职教扶贫成效得以初步显现,各类相关报道也屡见不鲜,为学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撑资料。

二、文献回顾

20世纪末,学界将“职业教育”与“反贫困”开始联系起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发布的《修订关于技术和职业教育建议书》中指出“应将技术和职业教育视为减贫的一种方法”。目前国外学者基本认为“职业教育对亚非拉等地区的贫困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2]。随着我国政府反贫困工作战略的调整,“职业教育”介入“贫困治理”的角色和功能也在升级、扩充,期间积累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职业教育扶贫”中国实践经验,成为国际相关研究的关注点和重要借鉴[3][4]。

关于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的研究,最早文献报道出现于1995年,相关学者提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展开职业教育扶贫帮困,并讨论了民族职业基础教育、工农文化技术培训和民族职业技术大学(中等专业)教育三大模式[5]。之后,职教扶贫在少数民族地区及贫困山区展开实践探索,并形成了以“定向技能培训”为主的扶贫模式[6][7]。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贫困问题也不断凸显,出现了针对残疾人、农民工及女性等城市弱势群体的职业教育扶贫探索,并由此出现了“半工半读”“定点技能培训”等模式[8][9]。在当前扶贫攻坚期,职教扶贫的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涌现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的“乡村创业助力”[10]、以东西协作为主的“劳务输出培养”[11]、以产业发展为主的“职教集团”[12]等各类实践模式。

综合上述文献,我国在职业教育扶贫的过往探索中,已经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践体系,显示了职业教育在贫困治理中的功能、作用和意义。但是,现有的职教扶贫研究多见于个案或特定区域,也未能阐明职业教育在各类扶贫实践模式中的内在机制,使得当前职教扶贫的成效展示仅处于描述性的案例和报道阶段,缺乏总结性和归纳性的研究。因此,综合归纳当前各类职教扶贫模式,既有利于我国职教扶贫成效的提升,也为“2020年后”的扶贫工作方向提供思路。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及样本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我国“职业教育扶贫模式”,研究样本聚焦“国内关于‘职业教育扶贫主题的网络新闻&报道”。因此,研究選用百度搜索引擎,设置“职教扶贫”“职业教育扶贫”“职业院校扶贫”“职业技能扶贫”“职业精准扶贫”“培训技能扶贫”等多个关键词,展开网络文本搜索,并利用百度自带文本抓取工具,将相关网络文本导出为TXT文件。经过汇总、筛选和整理,共采集2015-2018年间关于“职业教育扶贫”主题的网络文本733篇(已除重和清洗)作为研究样本对象。所有新闻&报道的发生地集中于北京、云南、四川、海南和贵州等地,具体区域分布见图1。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内容分析法”,它是对文献信息内容展开系统性、客观性及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13]。研究采用的技术手段为“共词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通过设定文本类目和分解样本维度,探索职业教育扶贫的实施现状,并归纳和总结职教扶贫模式。研究过程中将借助ROST CM 6.0软件完成相关数据处理。

四、研究过程

(一)类目设定

基于所收集到的733篇网络文本,按照职业教育扶贫实践中的聚焦内容,分为“招生”“育人”“就业”“创业”“捐助”五个类别,由此设定“职教扶贫模式”的研究类目。其中,“招生模式”类的网络文本有159篇,“育人模式”类有339篇,“就业模式”类有187篇,“创业模式”类有83篇,“捐助模式”类有163篇。对于同一篇文本涉及多个类目的,按文本中具体段落内容拆分归类;上述733篇分析文本中,共有198篇涉及多个类目。同时,对每一类目的网络文本,为其建立独立的TXT文档,以备词频分析。

(二)高频词的提取

本研究利用ROST CM 6.0软件,对上述五个类目的网络文本展开词频分析。首先,为确保内容分析的准确性,依据初次无过滤、无自定义的词频分析结构,设置职教扶贫的特定词汇,如设置“东西协作”“建档立卡”“扶智”“脱贫”“攻坚”“兜底”等20个词汇作为自定义词表;设置“本报记者”“新闻”“门户网站”“目前”“今年”“问题”等43个无关职教扶贫主题的词汇为自定义过滤词表。

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招生”“育人”“就業”“创业”“捐助”五个类目的网络文本进行共词分析,并从每项类目的网络文本中随机抽取15篇,作为共词分析的信度检测,检验结果表明信度良好,未产生显著不同的高频词汇。

最后,将“招生”“育人”“就业”“创业”“捐助”五个文本类目的词汇,按照其出现频数从高到低排列;五类词汇总和分别是:3187个、3345个、5963个、1507个及1986个,分别选取各类目的前30个词汇,作为职教扶贫模式研究的样本词汇,见表1。

(三)语义网络关系图

在提取高频词的基础上,本研究展开高频词汇行为特征分析,并构建语义网络关系图。构建过程采用Net Draw工具软件辅助绘制,“招生”“育人”“就业”“创业”“捐助”五类职教扶贫模式的语义网络关系见图2~图6。

五、研究分析

从整体来看,五类“职教扶贫模式”的高频词汇,基本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高频词中的核心词汇(网络关系图中的红色节点,一般出现频率高,与其他词汇关联大)多以名词为主,动词和形容词为辅。高频词汇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则是反映了不同的“职教扶贫模式”的内容特征和具体现状。

从图2~图6可见,各类“职教扶贫模式”的运营体系非常复杂,由此也造成不同高频词之间的多重关联。研究以各类目的核心词汇为基准,同时参考每个词汇的词频值,以词汇和词汇间的最大联系为分类标准,展开高频词的二级和三级维度分解,以便于对各类模式展开特征分析和现状描述。

(一)职教扶贫的“招生模式”分析

在职教扶贫的“招生模式”中,高频核心词汇有三个:“院校”,反映职教扶贫“招生模式”中的招生主体;“子女”,反映招生对象;“东西协作”,反映招生形式。这些是由“招生模式”提取的核心要素。而核心词汇的二级和三级维度分解见表2。

高频核心词汇的二级维度,是反映“招生模式”中核心要素的内容特征:第一,“教育”“培训”是核心词汇“院校”的二级词汇,说明招生主体的功能特征;第二,“贫困”“家庭”是核心词汇“子女”的二级词汇,说明招生对象的特征;第三,“兜底”“建档立卡”“订单”是核心词汇“东西协作”的二级词汇,说明招生手段的特征。

而三级词汇则是对核心要素及特征的进一步现状描述,在上述“招生模式”中:第一,招生主体的三级词汇“职业”“技能”“技术”“中专”等,说明目前招生院校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主;第二,招生对象的三级词汇“扶贫”“脱贫”“攻坚”“地区”等,说明招生对象的具体来源和目标指向;第三,招生形式的三级词汇“安排”“国家”“政策”“资金”等,说明招生形式是依据国家政策和意志实施的。

(二)职教扶贫的“育人模式”分析

职教扶贫的“育人模式”中,高频核心词汇为“教育”和“培训”,反映了职教扶贫“育人模式”的两大核心内容,也反映了“育人”周期上的特征。依据语义网络关系图和词频数据,其二级维度分解见表3。

从“育人模式”的网络关系图可以发现,核心词汇为“教育”和“培训”,其中“学生”“学校”“人才”“贫困”“展开”等为核心词汇“教育”的二级词汇;“农民工”“技术”“农民”“政策”“提高”等为核心词汇“培训”的二级词汇。因此,可以对当前职教扶贫的“育人模式”展开如下描述:有培养周期较长的“学校”“教育”和周期较短的针对“农民工”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其中短期的“培训”类,还满足了“助力”“创业”的需求。

(三)职教扶贫的“就业模式”分析

“就业模式”中的三个高频核心词,代表了该模式的核心要素。其中:“贫困户”反映职教扶贫的就业对象;“技能”反映就业对象的就业资本;而“脱贫”则是职教扶贫“就业模式”运作的结果目标。“就业模式”的高频词汇二级和三级维度分解见表4。

“就业模式”的内容特征为:第一,反映就业对象的核心词汇“贫困户”,其二级词汇为“劳动力”,这从反向说明职教扶贫的“就业模式”是要将“贫困户”转型为“劳动力”;第二,反映就业资本的核心词汇“技能”,其二级词汇为“培训”,反映就业资本的获得途径;第三,反映“就业模式”运作目标的核心词汇是“脱贫”,其二级词汇“创业”反映“就业模式”中的一种有效途径。

“就业模式”的现状描述为:第一,三级词汇“农村”“转移”“人口”“农民工”“劳务”等,进一步说明就业对象的主要类型;第二,“职业”“提高”“保障”“发展”“资源”等,综合说明就业资本在就业中的作用;第三,三级词汇“项目”“带动”“建设”“政策”“积极”等,进一步描述了通过创业项目带动就业,使得扶贫政策发挥积极作用,最终实现职教扶贫的“脱贫”目标。

(四)职教扶贫的“创业模式”分析

“创业模式”中的核心要素:高频核心词“创新”反映了职业教育扶贫“创业”活动的开展背景,“乡村”反映了职教扶贫的创业主题,“职教(集团)”反映了“创业模式”扶贫主体实施方。各高频核心词汇维度分解见表5。

职教扶贫“创业模式”的维度分解后,其内容特征为:第一,“资源”作为“创新”的二级词汇,反映职教扶贫背景下的“创新”要素;第二,扶贫主题的二级词汇为“农民”“农业”,反映职教扶贫是围绕国家“三农”主题展开的;第三,二级词汇“人才”,反映了“(职教)集团”作为“创业模式”的扶贫主体实施方,其立足点为创业“人才”的培养。

而“创业模式”的具体描述为:第一,扶贫背景的三级词汇为“培训”“项目”“推动”等,说明职教扶贫的“创业模式”是以项目为抓手展开各类培训活动,以此积极推动扶贫攻坚战略;第二,扶贫主题的三级词汇“振兴”“就业”“服务”“帮助”等,说明职教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服务农民就业创业的助力器;第三,扶贫主体的三级词汇“孵化”“教育”“学校”等,说明扶贫主体的实施手段和路径。

(五)职教扶贫的“捐助模式”分析

在职教扶贫的“捐助模式”中,高频核心词反映的核心要素有:“学校”“社会”“资金”及“扶贫”等。其中,“学校”“社会”反映了“捐助模式”的实施主体,“资金”反映了“捐助”的主要内容,而“扶贫”则反映了“捐助”的主要目的。各核心词汇的维度分解见表6。

从职业教育“捐助模式”的维度分解可知其内容特征为:第一,反映捐助实施主体的核心词汇“学校”“社会”,代表了捐助的两个来源,其二级词汇“项目”说明了实施主体的扶贫形式;第二,反映捐助内容的核心词汇“资金”,其二级词汇“学生”“贫困”说明了捐助内容的指向对象;第三,核心词汇“扶贫”反映的是捐助目的,也是各类“职教扶贫模式”的最终目的,而二级词汇“发展”则说明“捐助模式”是利于“发展”式扶贫的理念。

通过三级词汇分析,“捐助模式”的现状描述为:第一,实施主体的三级词汇“帮扶”“贯彻”“思想”等说明捐助行为实施的背景;第二,捐助内容的三级词汇“加强”“建设”“技能”“技术”“培养”等,则明确了捐助的用途指向;第三,作为核心词汇“扶贫”的三级词汇“就业”“培训”“助力”等说明“发展”式扶贫的实施路径,这其实也是“捐助模式”具体的目标指向。

六、研究结论

通过对上述733篇网络文本的内容分析,首先,把握了五类“职教扶贫模式”的核心要素、内容特征和现状概况。对照学者关于职教扶贫实践模式的研究,发现基本可以归属于本研究中的五类模式。其次,五类“职教扶贫模式”的运行并不是独立的,而是各自侧重不同内容共存于职业教育活动过程中,由此联结为系统性的职教扶贫“综合模式”。依据内容分析的结果,遵照当前职业教育活动的一般框架,本研究归纳和构建了职教扶贫“综合模式”,见图7。

从图7可见,“招生”“育人”“就业”三类“模式”构成职教扶贫“综合模式”的主线:扶贫对象为“贫困”“家庭”的“子女”,多数院校对接西部地区,采用“东西协作”的招生组织形式,通过“建档立卡”展开“兜底”招生,设立“订单”班;同时,各类职业院校立足自身“教育”和“培训”的两大育人功能,提升贫困人口的劳动技能,使其成为企业和社会所需的现代劳动力,并实现顺利就业,最终达到脱离贫困的生活状态。

在此过程中,“创业模式”有机嵌入职教扶贫“综合模式”中,通过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贫困农村人口及其子女展开创业活动;通过“职教集团”,集聚各职业院校展开创业人才培养;通过“创新”资源,提升“创新”“项目”的“技术”含量,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创业脱贫的目标。

此外,“捐助模式”是职教扶贫“综合模式”的辅线,各项资金通过“院校”和“社会”两个途径,分别资助贫困人口子女完成职教学业,给予他们学习、培训期间基本的物质保障,并且帮扶相关贫困人群提升技能,实现就业、创业途径的脱贫。

七、研究思考

上述研究归纳了我国各类“职教扶贫模式”的核心要素、内容特征及相关现状;同时从整体视角把握各“职教扶贫模式”,构建了综合性模式。研究也发现了现有模式的不足和问题,对此作出如下思考:

(一)“企业”“行业”等资源尚未核心参与“职教扶贫”

“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是职业教育扶贫的总体思路,职业教育要实现扶贫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一个关键点在于“就业”,而这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职业院校贫困家庭的子女想实现“高质量就业”,那么“企业”“行业”等各类资源都应参与到职教扶贫过程中,才能合力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但是,在733篇网络文本的内容分析结果中,五类“职教扶贫模式”均尚未提取高频词汇“企业”“行业”“产业”等。虽然在“招生模式”中有高频词“订单”,但追溯原文,其指的是地区性的订单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行业”等资源参与“职教扶贫”的内容为零。通过梳理,733篇网络文本报道中,有16篇关于企业、行业协会作为参与方展开职教扶贫,5篇关于“碧桂园”集团自主开办职业院校扶贫帮困。但将上述文本按内容分散归属五类“职教扶贫模式”后,便成为非核心成分。由此也说明,“企业”“行业”等外界资源,在目前各类“职教扶贫模式”中尚未成为核心要素。

“产教融合”是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性指导,“校企合作、产学协作”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需创新探索的路径。因此,将各类“职教扶贫模式”注入“企业”“行业”等重要元素,将大大有利于提升职教扶贫的成效。在此探索中,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和行业机构构建校企合作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发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内生动力,并将各类职教集团、职教中心打造成为有“企业”“行业”核心参与的扶贫组织和机构;另一方面,职业院校依然可以立足当前“职教扶贫”的“三农”主题,按农村规划培养人才,按农业发展设置专业,按农民需求选择资源;充分结合“企业”“行业”优势,形成校企分工协作,多元主体参与职教扶贫的综合性优化模式。

(二)“高等职业院校”尚未成為各“职教扶贫模式”的首要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广大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中职、高职、高本分阶段①等多种教育实践层次的有机衔接,构成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融通的现代职教体系。但是从733篇网络文本的内容分析结果来看,参与职教扶贫的主体院校更多地是中职学校,占67.67%;高职院校的参与度明显偏低,仅占16.23%;还有16.10%的文本是关于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开展的职教扶贫活动。这说明“高职院校”尚未成为当前各类“职教扶贫模式”的首要主体,但依据我国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现代劳动力。此外,无论“产业扶持”还是“创业助力”,高等职业院校的效能均大于中职类学校。因此,在后续职教扶贫工作中,探索高职院校为第一实施主体的职教扶贫模式,将有利于扶贫成效的进一步显现和提升。

不过依据时间序列,上述关于高职院校作为“职教扶贫模式”主体的网络文本数量,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2015-2018年分别为7篇、16篇、39篇和57篇。由此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开始意识到自身扶贫帮困的效能,正在积极参与探索各种扶贫实践。但是,在此过程中,如现行的招生机制、学校专业设置、扶贫育人的经费及校企合作形式等,都无法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展开教育扶贫的推力和保障。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真正成为职教扶贫的第一主体,需对自身的招生机制实施改革,动态合理调整专业设置,积极探索校企合作途径。

(三)“职教扶贫模式”在“2020年后”扶贫战略中的转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2020年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消灭绝对贫困”,而今离攻坚战的目标时间节点越来越近,对即将到来的“2020年后”扶贫时代,社会各界也开始思考后续的反贫困工作问题。应该说,“2020年后”反贫困工作的重点:一是由“消灭绝对贫困”转向“改善相对贫困”,二是由“消除贫困现象”转为“防止返贫困现象”。而当前的“职教扶贫”被认为是扶贫攻坚中“脱贫见效快,返贫概率低”的一类模式。由此可见,“职教扶贫模式”将成为“2020年后”扶贫战略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此,当前“职教扶贫模式”须依据“2020年后”的扶贫战略重点,展开调整和优化。一方面,未来的“职教扶贫模式”除了由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及政府等多方主体参与实施,还应该有各个家庭、各位学生的参与。“多元扶贫主体”转型“全员扶贫主体”,反贫困工作不仅是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及政府的责任,也是贫困学生、贫困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反贫困工作基本是围绕“相对贫困”展开,其中职业教育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以美国的“社区学院教育”为例,其完善和富有人性化的助贫帮困教育体系,使得美国的贫困人口在教育层面得到良好保障,因而能获得一份收入自给自足的工作。这可以成为我国“2020年后”优化“职教扶贫模式”的借鉴。当然,在“2020年后”时代,我国的扶贫战略依然会以“三农”为主题,这是中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情;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将成为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如何提升农民的职业收入,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职业,将是“职教扶贫”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Cohn S. How Brazil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Reduces Poverty-Even If No One Wants to Hire the Trainees[M].Basingstoke:Published by Palgrave Macmillan UK,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 under Globalization,2012.

[2]Villa J. M. The Continuous Treatment Effect of an Anti-poverty Program on Childrens Educational Attainment:Colombias Familias en Accion[J].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8,22(3).

[3]Xue E.,Zhou X. Education and Anti-poverty:Policy Theory and Strategy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in China[J].Educational Philosophy & Theory,2018:1-12.

[4]Qin G,Sui Y,Shi L. Welfare,Targeting,and Anti-poverty Effectiveness:The Case of Urban China[J].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2015,56:30-42.

[5]田北超.发展民族职业教育 增强扶贫工作活力──论民族地区的职教扶贫工作模式[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14-16.

[6]徐长发.发展农村职教与扶贫[J].职教论坛,2000(3):13-15.

[7]朱容皋.农村职业教育反贫困中的政府统筹政策框架探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139-141.

[8]游明伦,侯长林.职業教育扶贫机制:设计框架与发展思考[J].职教论坛,2014(4):61-62.

[9]豆小文,叶秀芬.职业教育扶贫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14(7):58-59.

[10]朱成晨,闫广芬,朱德全.乡村建设与农村教育: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融合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2):127-135.

[11]杨智.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16(24):52-55.

[12]张军,张娟.职教集团推进精准扶贫的协同优势与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3):38-42.

[13]彭增军.媒介内容分析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6-78.

猜你喜欢

扶贫模式内容分析职业教育
解决甘肃扶贫问题的对策探析
2016年《中国日报》“两会”数据新闻报道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电商扶贫的可行性探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恩施州龙凤镇扶贫模式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