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2019-08-30曹利利
曹利利
摘 要 以《比的意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展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空间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切实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关键词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比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9)13-0187-01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教材48~4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第一,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根据要求写出两个数量的比,会求比值;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第二,使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比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第三,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视频。
教师提问:这就是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它们的长都是15cm,宽都是10cm。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
预设:
(1)长比宽多多少厘米?15-10;(2)宽比长少多少厘米?15-10;
(3)长是宽的多少倍?15÷10;(4)宽是长的几分之几?10÷15。
师: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这种倍数关系,它除了用除法表示外,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学方法——“比”来表示。(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这样设计,是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发散思维。】
二、探究新知
(一)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学生自学教材第49页“做一做”之前的内容,思考问题:比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汇报交流)
(1)比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15:10=15÷10=,让学生说出比的各部分名称。(板书: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2)比值的意义。
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比的前项除以比的后项所得的商就是比值。)
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小结:比表示一种关系,而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同桌讨论一下,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分数和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请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板书:a∶b=a÷b=(b≠0)。
師: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如15:10也可以写成,仍读作“15比10”。
师:足球比赛中的比分3:0与我们今天学习的比一样吗?(引导学生理解: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自学探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认识,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进一步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归纳板演,合情猜想、归纳类比,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感知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三、巩固应用
(一)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
请学生思考这两个比的量是同类量吗?比值表示什么意思?(所花钱数和练习本数是不同类的量,比值表示单价。)
(二)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说未知的前项或后项是怎样求出的。(引导学生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求出未知的前项或后项,归纳一般方法:前项=比值×后项;后项=前项÷比值。)
(三)教材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反馈交流。
【练习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整节课,通过3个环节的设计,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比的意义;小组合作、归纳概括出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何求比值。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空间思维能力、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切实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五、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15比10记作15:10
10比15记作10:15
24452比90记作24452:90
15:10=15÷10=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本课的板书是以学生汇报,上台板演为主。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观察、实践、类比、概括、板演,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板演展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