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本管理思想探讨
2019-08-30王城
王城
摘 要:本文对《道德经》的管理价值进行分析,并从柔弱、自然、清静、无为、无私五个方面阐述道本管理思想的实施措施,最后由古至今,提出道本管理思想对当代领导者的要求,要做到慈爱待人、勤俭节約、谦虚谨慎,在治理企业、修身养性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道德经》;道本管理思想;无为而治
当今社会,人们为了物质而奔走忙碌,奉行“物质至上”,如若只停留于表象,势必会为现象所迷惑,深陷于物质追求中无法自拔。在《道德经》中含有丰富的道本管理思想,强调万物皆是得道而生,万事皆有本,重本而行,对于治理国家、社会、人民来说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
一、《道德经》的管理价值
在道家思想中,基本的理论观点便是“道”,整个哲学体系也是以老子提出的“道”为基础展开的。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一种不可用言语表达的内容,在《道德经》的开篇便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如若能够用言语来表达,那便不是常规的道,如若能够用文字命名,则不是常名;在《道德经》的第25章中写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子之曰道”,意思是说,有一个东西是浑然天成的,在天地形成之前便已经产生,它孤寂无声,孑然一身,独立而存在,周而复始的运行着,用不停歇,可以将其看成是天下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姓名,勉强将其称为道。在《道德经》中,“道”字的出现频率较高,据粗略统计共计出现70余次,且每次出现的内涵均不相同,从全文可知,道的内涵可划分为两种,一种为天地之道,另一种为圣人之道,前者可被看成是天地万物存在和运行的规律,后者由于以人为中心,因此被称为是“人道”,从现实社会实践中体现出来,以法则的形式而存在[1]。
在“天地之道”方面,《道德经》中对天地现象进行了描述,并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有学者表示,该书是对古代自然进行研究而得的成果;哲学家则认为该书是对自然哲学进行研究而得的成果,但是上述观点均忽视了老子做这本书时的社会斗争与人事经验,与该书的撰写初衷相背离。在《道德经》中,老子对天地、宇宙现象进行描写,本意在于“明人事之理”,也就是利用“天地之道”明“治国之理”,因此《道德经》中道本管理的价值被突显出来,正因如此,才是我国古代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之间存在差异。东汉史学家班固仍将道家学说称为“君人南面之术”,古代房屋均朝向南侧,辈分高的人通常住在正中,面向南方,因此“以南为尊”的习惯因此形成,出自《汉书·艺文志》中“道家者流,盖出于史管,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道秉要执本,清虚以自首,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核心内容在于“清静”“无为”,清心寡欲,谦虚礼让,遇事不针锋相对,而是以卑弱自处;而“无为”并非什么事都不敢,而是遇事不先将自己的办法拿出来,而是向臣下要办法,通过鼓励臣下、挖掘臣下才智以为己用,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在《道德经》的第3章中描绘出一副治理国家的理想模式,即“为无为,则无不治”,然后在第57章中对具体的理想国家情景进行描述,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意思是说,我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民众自然得到化育;我爱好清静,民众自然就更加纯正;我不肆意寻事,民众自然逐渐富裕;我无欲无求,民众自然淳朴。对此,老子重点强调了“无为而治”便是这个道理,“治”便是管理,直接与“无为”巧妙的联系起来,这里所提及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等均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外在体现,而这里的“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等均是“无为”政策实施后产生的就给,其中“自”便是“自然”的意思,在老子的思想中,管理者只要在实践中遵从“道”的原则,实施“无为而治”,便能够达到上述描绘的场景[2]。
二、《道德经》中道本管理思想的实施方法
管理者遵守“道”,是自然的常理。在《道德经》中第25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便充分体现出老子希望以“天地之道”明“治国之理”,同时也阐述出了道本管理思想的实施方法。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对老子上文中的“法”中进行注解,意思是“法”便是法则,人不违背地,则可保证安全,这是地的法则;地不违背天,则可全确保无碍,这是天的法则;天不违背道义,则可全部覆盖,这是道的法则;遵循自然法则,在方处则遵循方的法则,在圆处遵循圆的法则,便不与自然相违背。老子在《道德经》的第64章中提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句话是在劝解人们,虽然人类具有自觉意识,可随意支配自己的行为,但却并非是万物的主宰,而是出于辅助地位,应深刻认识并遵循万物发展的规律,按照规律进行管理,不可随意王伟,如若随意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事物的客观规律,则最终定然失败。在《道德经》中,老子借助天地之道对管理之道进行推测和延伸,提出“效法天地之道”的管理措施,也就是在实践管理中要将天地之道看成是价值标准,并将“道”的柔弱、自然、清静、无为的特点充分体现出来。
(一)柔弱
在《道德经》的第76章中写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较为柔弱,但死后躯体将变得坚硬,草木在活着的时候较为柔弱,但死后变得干枯硬化,可见但凡坚强的东西,都拥有死亡的一刻,但凡柔弱的东西,都具有生命的一刻。老子以人类和草木为喻,对生死存亡现象进行论证,然后在第76章中进行总结,写道“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说,凡事物极必反,如若过于强大地位便会下降,就像军队,如若过于强大很容易失败,木头过于强硬很容易折损,而凡事处于柔弱地位反而能够以柔克刚,出奇制胜,这便是要求管理者学会守柔处弱,明确“守柔曰强”的道理[3]。
(二)自然
“自然”是指天地之道中的本性,是事物根据自身发展客观规律自由发展的行为,也就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老子提出“自然”思想对天地之道进行解释,要求管理者要懂得道性自然,将“自然”作为思考和行为的价值标准。在“宇宙之道”中,其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所在,化生的过程是“自然”的,任法融道长曾说“自然是道运化万物时的主要特征,不依靠任何外力帮助,自身便如此,因此称为自然”,在“道法自然”理论中也同样指出,在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中,管理者要学会顺气自然,不可脱离实际情况而肆意妄为。
(三)清静
在《道德经》的第42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意思是说,道作为宇宙之本产生统一的元气,由统一的元气产生了二,即天与地,二产生的三,三即阴气、陽气、阴阳混合气,三产生了万物,而“清静”的本性便被蕴含在万物之中。在《道德经》的第16章中写道“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思是说,世间万物虽然纷繁复杂,最终均要回归根本,而它们的本根便是清静,又被称为是复命,即复归于生命,这也可称为自然,知晓了自然规律便是聪明,违逆了自然规律便会带来差错与灾祸。在老子的思想中主张“法道清静”,在治国方面也是如此,他主张领导者不要胡作非为,而是要保证内心的清静;在治身方面,要求人们达到“虚极”“静笃”“物我两忘”的境界。
(四)无私
在《道德经》的第51章写道“道生之,德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说,道生育万物,德畜饲养它们,在生长时不占为己有,有所施舍却不恃,饲养它们却不主宰,真是十分微妙深远。“天地之道”便具备这种“不有”“不恃”“不宰”的恩德,这也是“无私之得”,是天地之间至高无上的恩德。在《道德经》中关于“无私之德”的论述较多,例如第8章中写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着万物却不争不抢,储蓄在人们所厌恶的地方,且无怨无悔,这便警示领导者,在治国、治家时应时刻存有善心,要像流水一样没有私欲,一心为着国家和百姓,拥有像“天地之道”一样的品性[4]。
(五)无为
在老子的思想中“天地之道”的本性便是“无为”,而“无不为”便是该道的作用。其中,“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肆意妄为。老子主张,将“宇宙之道”作为本原的“道”,万物产生的过程皆是自然而然,不受任何外力的促使与干扰,从万物产生的结果来看,一切均为“天地之道”而生,可见“天地之道”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道义。“无为”还有另外一层含义,便是没有个人的目的与私心,例如,“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在此基础上,老子主张执政者为人处世要遵循“处无为之事”,也就是“法道无为”,并将“无为”的思想渗透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
三、《道德经》中道本管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老子作为道家创始人,其主要思想主张均体现在《道德经》中,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贞观之治”与“文景之治”便是在此思想下开展,该著作获得当时朝野上下的大力提倡,同时该书中蕴含的道本管理思想也对当代领导者的修身、管理技能、管理艺术的提升具有较大的现代启示。在《道德经》的第67章中写道“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意思是说,我有三件宝物,一个是“慈”,一个是“俭”,一个是“不敢为天下先”,慈爱天下能够产生勇气,勤俭持家才会宽裕,不敢为天下先才可称为万物的首领,现代领导者可从老子的这一主张着手,提到自身的修养,领悟其中的治理之道。
(一)“慈”——学会慈爱待人
老子的这一思想与当代提倡的人本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领导者应学会慈爱待人,例如,在言语和行动上关心下属,在物质上帮助有困难的员工,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企业的关怀与重视,才能够产生归属感,从心底里爱戴和敬重领导,全心全意为企业贡献力量,完成企业最终目标。在领导制定相关制度时,不但要考虑自身与企业的利益,还要考虑到相关者的利益,如扶持代理商、供应商等,使其成为利益分配的一员,促使其与企业共同成长,利益相关者的成长同样也会为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大助力。另外,还要对社会持有慈爱之心,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创办希望小学、捐资救灾、资助贫困生等等,做到以慈感人[5]。
(二)“俭”——树立节俭美德
节俭不但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古人有云“俭,德之共也”,节俭不但是财富的基石,更是优秀品质树立的根本,可使人的品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于领导者来说,收入相对较高,生活较为富裕,但不可沉溺于物质享受中大肆奢靡,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弃之不顾,而是要以身作则,在企业内部推崇节俭,树立节约风气,帮助员工养成勤俭、自律的好习惯,树立节俭谨慎的优良品质。
(三)“不敢为天下先”——保持谦逊谨慎
老子提出的“不敢为先”的道本管理思想警示领导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切勿妄自尊大,不要取得一点成绩便沾沾自喜,而是要深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虚怀若谷,以退为进。在《道德经》的第66章中写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只因其能够不嫌弃细小的支流,圣人要想获得人们的尊敬,必须先用谦虚的言辞对待民众。常言道“谦虚使人进步”,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并非要时时刻刻盛气凌人,而是要“不敢为天下先”,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待人谦虚,与员工间构建和谐关系,才会得到员工真正的拥戴,企业的凝聚力与竞争力才会得到显著的提升[6]。
四、结论
综上所述,老子作为古代颇具理性思维的哲学家,主要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其中蕴含的道本管理思想不但对古代封建社会的治理作用巨大,也对当代企业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领导者应深刻领悟老子主张的柔弱、自然、清静、无为、无私思想,使领导方法更加完善,为企业的壮大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黄至安.以道为本 弘道利生——谈《道德经》之道与现代宫观管理[J].中国道教,2017(3):33-35.
[2]周远成.大成管理智慧:为人·为政·立世——《道德经》管理哲学思想论[J].船山学刊,2018(1):163-167.
[3]郭景明.《道德经》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理论学习与探索,2017(5):66-67.
[4]李思霖.老子的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的契合[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1-4.
[5]张向前,黄种杰.浅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老子《道德经》管理思想启示之一[J].中国市场监管研究,2018(5):7-8.
[6]王永单.论《道德经》对高校教育管理之道的启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 39(12):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