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拖延行为、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关系研究

2019-08-30李晓金陈玲黄恺诚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手机成瘾

李晓金 陈玲 黄恺诚

摘 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拖延行为、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有关大学生拖延行为、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模型。方法:本研究通过熊婕的手机成瘾量表、宋其成的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Aitken 拖延问卷调查进行方便取样收集到311名被试。结果显示:(1)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未来时间洞察力上存在差异(F=3.118,P<0.05),大学生拖延行为在性别上存在差异;(2)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拖延行为(r=-0.345,<0.001)、手机成瘾(r=-0.143,p<0.01)呈负相关,拖延行为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46,p<0.001);(3)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通过研究提高大学生对未来时间的关注,为改善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和拖延的现状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拖延;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

现代生活中,人们频繁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常态现象。据CNNIC的统计,截至去年为止,我国手机使用的网民已达8.17亿,占总网民群体98.6%,网民的年龄结构以青年群体(20-29岁)为主,其中学生群体最多,占比达25.4%。由统计调查可知,青年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大多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需求,如基本生活需求、娱乐需求、交易需求等,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伴随着许多问题也日益呈现,现研究者所广泛关注频繁出现的手机成瘾现象及其造成的影响。手机成瘾是由于不当的使用手机而造成的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适症状。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与时间洞察力、拖延行為、自我控制力等相关。手机成瘾会对大学生自身健康、外界生活等带来不良的影响。

未来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未来的人格特点,是个体对未来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主要是对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个体在发展中对未来时间的把握和预期结果的信息都会受到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影响,从而会对行为起未来导向的影响。拖延行为是受未来导向偏差影响的行为,因而拖延行为可由未来时间洞察力来预测,未来时间洞察力提高会降低发生拖延行为的可能,而严重的拖延行为发生,其间存在低未来时间洞察的影响,一般拖延者对未来的关注较少,但当人们对未来规划增加时,认识到未来拖延行为可能产生的影响,增加对未来的关注,积极采取行动来预防不良行为及其后果的发生,那么时间视角在拖延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拖延是指个体在面临一项任务时不能立刻完成,尽管已经预期到拖延的后果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糕,但仍然愿意非理性而进行与之无关的其他活动的推迟预定的行动。大学生群体中拖延现象比较常见,拖延群体在数量上持续增长,有些人通过手机娱乐、睡觉等行为进行拖延,而这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拖延是由人格特质、完美主义、时间透视等内部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压力知觉等外部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拖延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许多影响,因此调查拖延的影响因素,寻找改善拖延现象的途径,为拖延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可提出假设: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拖延行为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差异;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拖延行为之间存在相关;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和拖延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一、被试与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通过线上与线下方便取样来发放问卷,共发放了321份问卷,回收和整理后得到311份有效问卷(96%)。被试的平均年龄在19-22岁之间,男生114人(36.7%),女生196人(63.0%);大一年级98人(31.5%),大二年级79人(25.4%),大三年级76人(24.4%),大四年级58人(18.6%);文、法类48(15.4%),理、工181(58.2%),经、管45人(14.5%)、其他专业37人(12.9%);城市77人(24.8%),城镇69人(22.2%),农村160人(51.4%),其他所在地5人(1.6%)。

(二)研究工具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由熊婕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来测量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该量表包括四个维度,题目有16道。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非常不符合”代表1分,“非常符合”代表5分,分数越高,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本研究手机成瘾倾向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925。

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本研究采用由宋其成、黄希庭等人在2004年编制的量表测量未来时间洞察力,共20道题,有5个维度行为承诺、未来效能、远目标定向、未来意象和目的意识所组成。问卷采用四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代表1分,“完全符合”代表5分,得分越高说明未来时间洞察力程度越高。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为0.823。

Aitken拖延问卷:本研究采用的是Aitken拖延问卷来测量拖延行为。API是Aitken编制的一个用于评估大学生长期持续拖延行为的自评量表,共19个题,采用五点计分法,“完全不符合”代表1分,“完全符合”代表5分,得分越高,拖延行为越严重。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sα为0.789。

(三)数据处理方法

运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采用因子分析确认共线性偏差的严重性,通过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检验等处理方法得出结果。

二、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研究中存在各种影响因素,会导致共同偏差效应的产生。因此研究中会控制程序,进行匿名施测、编排问卷,减少共同偏差效应。数据回收与整理后,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14个,根据40%的临界标准,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6.493%,小于临界标准,所以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二)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存在年级差异不同年级未来时间洞察力不同(F=0.3118,p<0.05)。经事后比较,大三年级大于大一年级(p<0.05),大四年级大于大三、大二年级(p<0.05),其他年级之间无显著差异。

大学生拖延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生的拖延行为显著高于女生(F=4.420**,t=2.420**)。

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大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在4-8h以上,结果表明手机使用时间与手机成瘾呈显著正相关(r=0.291,p<0.001)。

(三)大学生拖延行为、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

通过皮尔逊积差相关计算大学生手机成瘾、未来时间洞察力、拖延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可发现,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呈、拖延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呈显著正相关。

(四)大学生拖延行为、手机成瘾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中介分析

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的检验程序,第一层放入因变量拖延行为,自变量手机成瘾,手机成瘾能够对拖延行为起预测作用;第二层放入中介变量未来时间洞察力,回归系数β的绝对值0.246下降到0.205,结果依然显著,说明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与拖延之间存在部分效应,中介效果量为17.7%。

三、讨论

(一)人口学变量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存在年级差异,年级越大,未来时间洞察力得分越高,这是由于随着年龄和校龄的增长,大学生们对未来和现在的认识越来越成熟,他们更加理解时间的重要性,选择面向未来的目标,对现在做出合理的规划。男生的拖延行为显著高于女生,与以往的研究呈现相似之处。但此研究结论仍存在争议,性别对拖延的预期影响很难预测,男生的拖延得分可能会高于、低于与女性相同。进一步探讨女生在自我控制方面要好于男性,女性的拖延行为也会比男性要少一些。

(二)手机成瘾、未来時间洞察力、拖延行为的关系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拖延行为呈显著负相关,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成正相关,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和拖延行为中的中介效应得以验证。拖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十分常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未来时间洞察力对拖延行为有显著的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强的大学生拖延行为较少,但是未来时间洞察力差的学生拖延行为越严重。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已有研究表明关系,手机成瘾也可作为大学生拖延行为的诱因,手机成瘾更多的关注现在享乐,享受即时满足感,缺乏对未来时间的掌控,从而无法产生对未来的预期,也没有对目标付诸相应的行动,因此产生拖延行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提高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使学生能够规划未来时间,减少手机成瘾的发生,改善拖延行为。

(三)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存在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本研究被试较少且集中缺乏代表性;施测程序仍存在无法标准化施测的缺陷,测量工具的选择与设计在研究中发现存在与研究目的之间有偏差;结果显示,回归系数决定性较弱,需要进一步检查程序操作和统计处理过程。本研究是采用时间洞察力中的未来时间维度,时间是否可以分割,时间平衡和时间定向之间需进一步探讨对手机成瘾与拖延行为之间联系与差异。时间是主观因素,可以从纵向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但本研究是横断研究,使研究本身存在局限性,可考虑实验研究和纵向研究的方法,来更深入的探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探讨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手机成瘾、拖延行为之间的关系,对深入研究及拓展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干预作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大学生通过未来时间视角,培养未来时间洞察力,关注时间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减少手机成瘾和拖延行为的发生。

四、研究结论

大学生拖延行为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未来时间洞察力在年级上存在差异,手机使用时间与手机成瘾存在相关。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与手机成瘾、拖延行为呈负相关,拖延行为与手机成瘾呈正相关。

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手机成瘾和拖延行为间起中介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9.

[2]熊婕,周宗奎,陈武,游志麒,翟紫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03):222-225.

[3]邱致燕,张斌,徐沁格,朱楠,崔润红.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探析及其危害控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693-696.

[4]徐晓丹.手机成瘾大学生自我控制缺陷及其机制[D].西南大学,2014.

[5]连帅磊,刘庆奇,孙晓军,周宗奎.手机成瘾与大学生拖延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05):595-604.

[6]彭姓.职校学生的手机成瘾、手机使用动机与时间洞察力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7]楚翘,肖蓉,林倩.大学生拖延行为状况与特点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08):970-972.

[8]Steel Piers.The nature of procrastination:a meta-analytic and theoretical review of quintessential self-regulatory failure.[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7,133(1).

[9]包翠秋,张志杰.拖延现象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6(34):129-132.

[10]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11]陈小莉,戴晓阳,董琴.Aitken拖延问卷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01):22-23+76.

[12]谢玲平,邹维兴.大学生手机成瘾、安全感对拖延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8,26(05):750-753.

[13]张晔,刘勤学,隆舟,艾婷.大学生特质焦虑与网络成瘾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06):745-752.

[14]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展,2004(06):942-950.

[1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猜你喜欢

手机成瘾
运用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矫正高职学生“手机成瘾症”的个案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及对策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