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的管理
2019-08-30张晨
张晨
摘 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逐渐成为公民表达意见、政府了解民意的全新载体,网络公共舆论也随之产生。然而,网络公共舆论在发挥民意表达、民主监督功能的同时,也因其内容的复杂多样性、传播的迅速性以及情绪煽动性而给政府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政府要想对网络公共舆论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克服现阶段回应不及时、管理机制不健全与管理技术水平落后的困难,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培养专业组织与人才,用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监督与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公共舆论;政府管理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是指利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它不仅具有形式上和技术上的革新,更具有思想上和理念上的创新。因此,新媒体时代也可以说是“互联网时代”或“数字化时代”。
(二)公共舆论
公共舆论是指基于某些社会现象有相同或相似看法的社会大众对一定范围内引起社会震动或公民关注的事件而形成相对一致的情感、态度或意见的表达总和。
(三)网络公共舆论
网络公共舆论特指在网络的单位空间内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政府行为、公共事务或社会问题具有共同倾向性的看法或意见。网络公共舆论是一种具有公共精神的意见表达,它突出了公民的共同想法,表现了民众的共同意愿,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二、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公共舆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目前来说,我国现行的法律中虽然存在对网络公共舆论进行规制的相关条例,但是其立法层级过低,多数为部分行政部门内部规章制度,缺乏高层级的法律制度保障,且其缺乏普遍适用性,并存在大量空白点,不能有针对性地对网络公共舆论进行管理。这就导致了政府管理网络公共舆论的有法可依性较弱,管理机制不健全,无论是对网络公共舆论的发布、传播、控制引导还是对危机事件的紧急处理,都缺乏制度保障,甚至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二)回应不及时,危机事件处理滞后
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舆论信息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媒体,其兴起具有突发性、传播具有速度性,而现状是对于已经兴起的网络公共舆论,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态度消怠,甚至保持沉默,相互推诿,这种对信息的不及时回应是网络谣言蔓延的导火索,一旦谣言扩散开来,其影响范围之广将更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广大网民不满,更容易出现情绪化言论与不理智行为,甚至打乱政府管理节奏,形成恶性循环,严重破坏政府的公信力。
(三)言论自由与信息监督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
网络公共舆论是网民意见态度的集中反映,每个公民都具有言论自由权,人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意见,提出诉求。而很多情况下网络公共舆论中都带有很强的个人情绪色彩,很多網民都会把网络当作自己宣泄不良情绪的窗口,制造或散播谣言,甚至发动反动言论。而一旦政府开始监督并管制网络公共舆论时,就会出现一些称其不尊重言论自由权的质疑,这使得政府在管理网络公共舆论时十分被动,言论自由与信息监督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二者之间的平衡也难以掌握。
(四)互联网管理技术落后,媒体引导性过强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出现,如社区论坛、微信、微博等,而目前我国的管理技术水平却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这就导致了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的监管更加困难。由于拥有大量的粉丝群体,网络大V等媒体的言论影响力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且这些媒体多为自营性,其言论多带有个人色彩,并不能公正理性地对公共事件予以评论,很容易造成网民盲目跟风。
三、出现网络公共舆论管理问题的原因
(一)缺乏网络公共舆论立法制度,网络舆论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针对网络公共舆论的法律制度较少,且缺乏网络公共舆论监督的相关法律完整体系,立法上的缺失直接影响了网络公共舆论监管。同时,法律的不健全也给网络公共舆论的扩散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政府难以依据法律对网络上出现的谣言或恶性虚假信息进行管制,对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更是难以界定。此外,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机制进行管理,网民的法律意识也会淡化,对网络言论的发表更加随意,这也给政府的监管带来很大困难。
(二)观念认识存在偏差,处理滞后于传播
网民通常认为参与网络公共舆论的表达与探讨是参与政治、行使个人监督权的重要手段,而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则通常认为网络公共舆论与自身工作联系不大,甚至会认为其妨碍自己工作,因而对网络上的声音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抵抗情绪。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回应不及时,甚至对某些网络上已经讨论得热火朝天的信息茫然不知,处理速度远远落后于传播速度,最终导致信息把控不到位,危机事件处理能力不足。
(三)表达门槛难以界定,信息筛选艰难
在互联网上,网络公共舆论是具有公共性的,因而什么人发表言论、发表什么言论,政府都无法控制,正是由于表达门槛无法界定,各色信息,无论好坏都会在同一时间呈现出来,使得公共舆论混乱无序。面对大量真伪难辨的信息,政府在进行信息筛选时异常艰难,难以在短时间内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是有利的,什么样的信息又是无用的,最终导致谣言失控并迅速传播,极大地损害了公共利益。
(四)管理方式老套,对主流网站缺乏扶持
主流网站不同于普通大V与媒体平台,该网站发布的信息通常具有真实性与客观性,更能代表网络公共舆论的实况,然而,事实是政府对主流网站的扶持力度小,无论是资金、政策还是技术,政府给予主流媒体的支持力度都不够,这样一来,网民获取公共信息只能通过非主流的媒体传播,再加上政府对网络公共舆论的管理方式老套,不能适应新型媒体时代下网络公共舆论发展的规律,导致由普通媒体引导的舆论迅速蔓延,网络公共舆论的情绪倾向性严重,最终使政府难以对互联网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管。
四、新媒体时代下政府管理网络公共舆论的对策
(一)加快立法进程,建立网络公共舆论处理机制
政府要想对网络公共舆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与处理,就必须要加快立法进程,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网络舆论处理机制。首先,政府要不断修改和完善现有法规,根据互联网发展新规律,制定针对网络舆论管理的专项法规和更加精化、细化的规定,这是实现网络公共舆论管理真正有法可依的必要途径。其次,政府在制定相关专项法规时要注意建立追责制度,即强化监管连带责任,明确不良信息与谣言的出处与传播途径,同时确定网络供应商与监管部门同样负连带责任。最后,政府应建立网络公共舆论处理机制。在网络公共舆论危机发生之后,政府应有专业的调查部门与处理部门,及时对网络公共舆论进行监管与处理,本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理性化的态度处理舆论危机,并进行责任追究。
(二)加强监测,及时发布并公开信息
政府首先要注重网络公共舆论的监测,可以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网络公共舆论监测部门,由这个专业部门对网络公共舆论进行实时、有效的专业性监测,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当下网民共同关注的话题或质疑的事件,并以最快的速度作出反应,将信息进行整合,集合民意,及时上报,然后在黄金时间段内处理网络公共舆论,及时发布消息,并将信息公开,以便网民行使监督权。
(三)提高网民道德认知能力,依法打击制谣传谣者
网络谣言的发布者与传播者都是普通网民,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杜绝网络公共舆论中的谣言滋长,就必须从网民着手。首先,政府应重视网络道德建设,对广大网民进行道德素质教育与文化认知培养,使其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并逐渐具备对网络信息的分辨能力,客观公正地行使监督权,以避免谣言和不良言论的产生。而对于那些制造谣言者,政府要积极调查,加强监管,严厉打击并依法追究其责任。
(四)积极研发新技术,加强互联网监管与管理
政府要想对网络公共舆论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加强对互联网的监管,而管理互联网就必须要积极研发新型的管理模式。首先,政府要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互联网建设和更新的资金投入以及人才培养力度,建设网络公共舆论筛查系统,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上出现的大量信息进行筛查,将不良信息及时控制住,防止其传播扩散。其次,政府应建立新型的互联网管理技术,建立专门针对网民管理的追责系统,即一旦发现谣言产生或散布,政府可以通过追责系统快速准确地找出造谣传谣者,并立即予以责任追究。最后,政府应培养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不同于普通网络大V,必须是受过专业培训,且具有较高的专业文化知识素养与思想道德意识,因此,他们发表的意见看法往往也是客观理性的,可以作为政府与网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从正面引导网络公共舆论,这是政府管理网络公共舆论的有效措施。
五、结语
对网络公共舆论的管理与引导,是一项复杂且值得深入探究的工程,本文的研究尚且存在很多不足。总而言之,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网络公共舆论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但其在发挥主体功能的同时也给政府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要想真正实现民意表达畅通、官民沟通顺畅,政府就必须要对网络公共舆论进行及时并有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王贵斌.Web2.0时代网络公共舆论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
[5]桑麗.网络舆论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6]李娜.网络舆论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9.
[7]罗松华.网络舆论的引导与管理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8]何茜.新媒体环境下的公共舆论管理:问题与对策[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4.
[9]谭和义.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的应对策略[J].社会科学论坛,2012(11):235-237.
[10]林敏.网络舆情: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