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探讨

2019-08-30王利军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新课标有效性

王利军

【摘 要】本文论述新课标下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从美术课堂的导入、教学内容、总结以及拓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结合教学案例提出对策,以促进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美术课堂 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B-0161-02

美术鉴赏是高中阶段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鉴赏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提供一定的帮助。纵观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美术鉴赏已贯穿于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与学习之中。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阶段,必须与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以及年龄特点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水平。

在新的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很多学校都在依据自身条件进行新的美术教学尝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学生的参与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论述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导入的有效性

课程导入,这个环节往往容易被教师忽视。导入设置得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入状态参与活动。而导入的失败,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思维涣散,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去理解教师说的内容。

例如笔者曾经听过一位教师的《心灵的慰藉》这一课,这位教师在导入部分就设计得很混乱,从佛教开始导入,说了佛教的传入、创始人等,学生一不注意就以为老师在说佛教史,而本课的重点是宗教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宗教对美术创作的影响,即便教师后面一再强调宗教美术作品受时代的影响、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等,但是学生受先入为主的思想影响,思路本身已经混乱,只会片面地理解。可见一个失败的导入会直接引学生进入误区,以致忽略了课程重点,而片面地关注课程的旁支。

笔者在上高一年级湘版教材的《托物寄情》一课时,采用了这样的导入方式:由表现汶川大地震的一组油画、国画、摄影以及雕塑等作品的展示来导入,让学生先在音乐声中观看这样一组图片,然后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来引出课题—— 托物寄情。之所以这样设计,是由于学生对国家发生的大事件都有深刻的记忆,这样一来学生看到图片就有了感情,在有感情的情况下去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就会显得很简单、很明确,从而达到引出主题进入新课的用意。可见,要想导入有效,必须做到联系学生实际、切实带动学生感受、点明课程主题,使学生融入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听课。

二、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包括:教学内容是否恰当,教学过程紧凑与否,教学方法使用是否得当,教学中师生互动讨论是否有效。

(一)教学内容的正确是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不能盲目胡乱地糊弄学生,只有教师认真地准备,学生才有可能认真地听课。以《从传统到现代》一课为例,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美术作品在现代文化背景下是如何转变的、如何创新的,如果教师准备不够充分,只是简单地讲授,那么学生就很难领悟。教师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就会给学生形成误区,认为是东西都可以作为艺术作品。想要做到教学内容的正确,教师首先要拓展思维,考虑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想好解决方法,合理安排好内容之间的转换过渡,而不是一会古代一会现代。即教学内容的正确要求教师做到:教学思路清晰,条例明确,紧跟教学目标,不脱离学生实际。

例如,笔者在人教版《培养审美的眼睛》一课中,使用了一条教学主线:“课题引出—— 教师设疑—— 学生讨论—— 教师引导—— 分析认识—— 教师总结—— 课后拓展”。以此主线来开展课程教学,这样课程思路首先不会乱,然后在教学中始终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周围的美术作品来让学生感知(利用扬州现有的雕塑资源、古建筑资源、现代建筑以及扬州漆画、玉雕等),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过程紧凑是相对而言,不是说所有的课堂都一定要紧凑。紧凑是指课堂不要无故地断档,突然空了大片时间没有利用,也不要把課上得急急忙忙,好似一秒的间隔都会影响课程进度。只要能够合理地安排好课堂时间,充分利用好时间空隙来写板书及供学生思考,也就是完美的时间安排了。

(三)教学方法的适当使用很关键。多媒体是现代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教师因为多媒体的使用已经开始忽略板书的重要性了。板书相对于多媒体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板书的合理安排相当于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课程体系,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而多媒体的图片课件展示只是一晃而过,不利于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在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必须加强,只有欣赏、感受相结合才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在《新的实验》一课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感受现代媒体艺术:观看张艺谋的奥运会“画卷”,了解现代艺术如何突破传统,和学生一起感受波洛克艺术作品的创作,并与中国画家吴冠中的“线”作比较,使学生在体验中了解:1.现代艺术强调艺术的感性和随意性,2.打破传统绘画方式主张创新,3.作品中吸收本国元素(波洛克、吴冠中),4.艺术的价值在于思想(杜尚)。有思想,任何物质产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四)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互动方式很多,有问答式、讨论式、辩论式等,也可以把这些方法有机融合。例如问答式互动方式以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为主,那么问题该如何设置又成为重点,教师不可设置可有可无的问题,让大家齐声作答,类似于哗众取宠,这样的问答很难有效果。问题要精辟,需要教师课前认真地设置、提炼,每一个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必须烂熟于心,千万不可看到一些教学参考书之中怎么安排怎么提问就拿来套用,必须思考透彻才能在互动中起到好的作用。讨论式和辩论式的互动方式也是各有特点,讨论式教学,学生可以一起讨论研究,拓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大家各抒己见,从而解决问题;辩论式相对更加自由,学生可以就某一作品展开辩论,发表不同观点,最终在辩论中学到知识。然而无论是讨论还是辩论,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在大家讨论、辩论内容正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让学生放开思维,丢弃束缚,自由大胆地表述自己满意的答案。无论任何的互动方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来设置,只有教师把握住教学模式的合理应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发挥。

三、总结的有效性

在每一节课临近末尾的时候,教师总是习惯性地总结课堂内容,而所谓的总结无非就是把之前的课程内容做一个回顾。但是新课程认为总结不仅仅是对整节课的概括,也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梳理,还应该让学生产生对课堂的情感震撼、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以及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等。

例如在高一年级的美术鉴赏《托物寄情》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以下总结:

1.美术作品都表现了作者特殊的思想感情,汶川大地震的美术作品表现了艺术家对这一悲剧事件的无比沉痛的心情,同时也体现出“大灾有大爱”“死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以此鼓励灾区人民。而奥运梦想系列的美术作品,则体现画家对百年奥运百年梦圆的激动,感情溢与画中,无须言表。

2.在众多画家的画笔之下,画家所表现的感情有的隐晦(朱耷的动物“白眼向人”),有的直接(借用“四君子”);有的通过画面本身,有的采用其他的暗示;有的是作者自己创造的形象(版画黑白木刻等),有的借用传统的图式(工笔、写意等)来表达美术作品的“言外之意”。这样的总结既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又让学生主动地思考美术作品对生活的表现意义,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也达成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升华了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件艺术作品,而我们身边的每一件物品、每一个场景都是美术作品的体现。

四、课外拓展的有效性

课外拓展,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巩固课堂上的知识,但是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完成多元化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精神的陶冶目标等。这些目标的达成仅仅依靠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进行课外拓展。课外拓展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学生正确把握课外拓展和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2.教师在课外拓展中要明确好自己的位置和作用;3.学生理解课外拓展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避免孤立地去思考去调查等。

总之,一节有效的美术课,不仅仅是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还应该是教师轻轻松松地讲课,学生能够在无意中集中注意力认真地听,学生和教师都应该有愉悦感和轻松感,在这种轻松愉快之中学到知识、提高技能,这样的课堂就是成功的、有效的。要做到這点,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有位老教授说过“要教学生一滴水的知识,老师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只有教师拥有更加丰富的各类科学文化知识,才能更好地为教学设计、教学安排服务;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拥有认真的态度,只有认真扎实地做,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在每一次课都注入心血,教师的感受才能在课堂中感染学生,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在课堂中体现出来。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新课标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