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导学案的深度融合

2019-08-30颜杏冰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深度融合高中生物信息技术

【摘 要】本文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以信息技术为支点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性,阐明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应遵循的六个原则,以“DNA 分子的結构”为例,讲解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导学案教学 深度融合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5B-0085-03

新课改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导学案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显著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是技术发展与教学有效性需求的产物,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此笔者尝试阐明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的几个原则,并以实例阐述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措施。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甚至是天翻地覆的影响。教育也不例外,但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而信息技术对各个地区的教育发展影响不同。为使受教育者适应全球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具备全球竞争力,国务院、教育部等也对教育信息化做了重要部署。2010 年,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变革性影响;2012 年,提出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2016 年,指出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继续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则

2017 年的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指出生物学科的教育要使学生具备生命观念,养成科学思维,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在生活中具备社会责任,使学生获得幸福感。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单靠传统的教学形式往往难以实现,于是,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的深度融合,顺势而出,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的深度融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主导—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的深度融合,要求改变教学结构,使其与导学案教学中的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相结合,促进高效课堂更优化,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激发学习兴趣原则。兴趣是学生学好一门课的原动力,对教学效率产生重大影响。在导学案教学中,若能利用信息技术巧设导入,给学生以声音、图片等有利刺激,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被深深吸引,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就有利于创设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教学手段。

(三)实用性原则。信息技术的应用应与导学案的需求相结合,细化到核心素养的每一个方面的培养。生物的很多知识往往比较抽象,单纯的导学案教学不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概念、原理等抽象知识。而信息技术的优点在于可视化、可操作化,合理的技术设计可以将抽象直观化、简单化。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合理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形成生命观念,培养科学思维,攻克学习重难点。

(四)探究性原则。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思考、探索的过程,信息技术呈现的目的应该是引起学生思考,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究,而不是直白地把内容呈现给学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与导学案融合开展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步步设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思考,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及科学探究能力。

(五)责任意识性原则。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能呈现的内容包罗万象,学生使用计算机等技术设备的时候,难免会接触一些不良信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内容,启发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六)选择性原则。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微课、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教学中应该采用哪种信息技术与导学案融合,教师应根据学校的条件、学生的学情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等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必在每节课中盲目追求信息技术的多样化,而忘了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初衷。

二、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的实例

(一)教学内容。“DNA 分子的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2《遗传与进化》的内容,以掌握 DNA 分子的主要特点、构建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为主要教学目标,是遗传学的基础。而 DNA 分子的结构及特点比较抽象,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进行深度融合,能解决这一难题。

(二)学情。学生通过对必修 1《分子与细胞》的学习,已经具备核酸、脱氧核苷酸的知识,但对理解 DNA 结构的形成有一定难度。如何引导学生剖析 DNA 结构及形成是本节课的关键。鉴于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动手能力,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搭建 DNA 模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新课标要求,生物课的开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科学探究开展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命观念,体验科学家的探索方法与过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锻炼科学思维,养成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

1.知识目标。了解 DNA 结构的构建历程;概述 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形成与 DNA 分子相关的生命观念;建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领悟结构与功能观。

2.能力目标。体验模型方法的应用;建构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学会自学,提高通过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重温科学家的探索过程,体验探究思维与科学研究的不易;通过小组合作建构模型,培养科学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坚持多合作、多动手;培养学生辨证的科学观及社会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具体如下:

1.重点和难点。建构 DNA分 子双螺旋结构模型,体会 DNA 分子结构的特点。

2.重难点的突破方案。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小组进行关键步骤指导,引导学生根据科学家的构建历程,探索正确的连接方式,教师进行补充讲解;诱导学生从基础着手,小组合作设计制作的程序;每个小组完成模型构建后,向全班展示本组的制作成果,全班分析总结,教师再次强调正确的连接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模型制作的原理,总结 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五)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作为内容、方法与手段,通过不同的技术形式,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步步深入,引领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同时,通过模型制作开展教学,调动学生身心活动、认真观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团结协作,辨别真伪,具备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六)教法和学法。具体如下:

1.教法。本節有关 DNA 的基本知识很多,因为如 DNA 的中文名称、组成元素、基本单位都要求学生准确地把握,所以教学中以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课堂充满兴趣;采用观察—讨论—归纳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遵循高中生的认知规律;采用模型构建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构建模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进行科学探究,进行科学思维,自己总结出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攻克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2.学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交流讨论,学会团结协作,形成相应的生命观念,认同科学发展的不易,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坚持多合作、多动手,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七)课前准备。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准备相应多媒体课件等信息技术资源。学生课前预习,到互联网上查阅相关学习资料,完成导学案。教师准备模型建构的材料用具:球形、五边形、长方形塑料片若干。

(八)深度融合教学的过程及优势分析。具体如下:

利用视频导入新课,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课充满科学探究的欲望。

融合教学的优势:使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从复习旧知识到学习新内容,通过一个个的动画,深入浅出,一步步引导学生动脑,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自学成果,便于其他学生比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利于学生发现、讨论问题,锻炼科学思维。使用多媒体课件、希沃白板开展教学,通过一个个的动画,深入浅出,一步步引导学生动手构建 DNA 模型,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攻克重难点。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实践,进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完成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后,用flash动画展示DNA的双螺旋结构,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冲击,更有利于学生检验自己制作的DNA结构是否具有科学性。

学生利用希沃白板构建知识框架,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突出重点,强化认识。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既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利用希沃白板完成课堂作业,便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直观地检测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情况。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应该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在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夯实自己的教学理论基础,充分理解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实践工作中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积极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做好技术准备,促进教学的生动性和有效性,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符合现代核心素养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郭仲林.信息技术与普高生物新课程融合的原则[J].发展导报,2017(11)

[6]白文波.信息技术在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6

[7]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

[8]薛玲英.高中生物新授课导学案编制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9]刘 嘉.基于导学案的高效课堂的构建——以高中生物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颜杏冰(1983— ),女,汉族,广西南宁人,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现就职于南宁市第二十一中学,从事高中生物教育教学与研究。

(责编 卢建龙)

猜你喜欢

深度融合高中生物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