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致门静脉癌栓80例表观扩散系数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分析
2019-08-30黄潭玉周顺厚关天明
黄潭玉 周顺厚 关天明
原发性肝癌在我国患病率较高,我国肝癌患者约占全球肝癌病例的45%,在各恶性肿瘤中,肝癌死亡率位居第三位[1]。当肝癌进展到一定阶段后,便会累及门静脉,导致门静脉癌栓(PVTT)发生。研究表明PVTT形成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会增加死亡风险[2]。既往临床通过肿瘤标志物分析肝癌患者是否存在转移,但检测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近年来,扩散加权成像(DWI)与表观扩散系数(ADC)在恶性肿瘤诊疗中被应用,体现出较多优势。DWI能了解癌灶内水分子的变化情况,反映癌细胞活性,DWI图像通过处理后,可获得ADC值,它能体现水分子扩散情况[3]。本研究旨在分析肝癌致PVTT患者的DWI与ADC表现,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肝癌致PVTT患者80例,作为PVTT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肝癌患者80例,作为无PVTT组。PVTT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33~78岁,平均(59.63±13.75)岁;体质指数(BMI)(18~25)kg/m2,平均(21.43±2.15)kg/m2;部位:左肝37例、右肝43例;肿瘤直径2~10 cm,平均(5.62±1.64)cm。无PVTT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30~77岁,平均(58.71±12.83)岁;BMI(18~27)kg/m2,平均(21.56±2.09)kg/m2;部位:左肝35例、右肝45例;肿瘤直径2~11 cm,平均(5.58±1.59)cm。研究方案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一)纳入标准
①肝癌、癌栓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经病理确诊;②无心、脑等器官损害;③入院后进行MRI、DWI检查,并获得ADC值;④知情同意。
(二)排除标准
①入院前3个月内有放、化疗等治疗史;②妊娠、哺乳期患者;③合并其他恶性疾病;④精神、认知异常,无法配合研究。
三、检查方法
检查设备为1.5T超导型MRI扫描仪,患者受检前6 h禁食,由检测人员向其简单介绍操作过程,告知患者调整体位,在检查时必须保持平静、匀速呼吸,指导受检者吸气后屏气18 s,有利于使伪影减少。选取仰卧位,扫描序列参数如下:①平面定位:TR、TE分别为56.7 ms、1.4 ms,视野=48 cm×36 cm,层厚、间距分别为8.0 mm、2.0 mm,矩阵=256×128,激励次数=1.0,扫描46 s。②T1W1:FSPGR序列,TR、TE分别为182 ms、2.3 ms,视野=40 cm×30 cm,层厚、间距分别为6 mm、1.2 mm,矩阵=256×160,激励次数=1.0,扫描32 s。③T2W2:FSE序列,TR、TE分别为2000ms、90ms,视野=40 cm×30 cm,层厚、间距分别为6 mm、1.2 mm,矩阵=320×224,激励次数=1,扫描3 min。④DWI扫描:SE-EPI序列(Body线圈),TR、TE分别为5800 ms、83 ms,视野=40 cm×40 cm,层厚、间距分别为6 mm、1.2 mm,矩阵=192×192,激励次数=4.0,扫描110 s,b值=800 s/mm2。
四、图像分析
经图像处理器建ADC图,勾画感兴趣区域为病变最大层面及相邻下一层最大实性区域,操作时避开有明显伪影与囊变、出血、坏死组织。由2名有丰富检测经验的人员对DWI图像进行分析,测量3次,取均值作为最终结果,记录ADC值。
五、观察指标
记录并比较PVTT组、无PVTT组肝癌病灶的ADC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肝癌病灶ADC值对肝癌致门静脉癌栓的预测价值。分析并比较PVTT组肝癌病灶、癌栓病灶的ADC值,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PVTT组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的相关性。记录并比较PVTT组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的MRI、DWI、ADC表现。
六、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PVTT组、无PVTT组肝癌病灶的ADC值比较
PVTT组肝癌病灶ADC值为(1.03~1.43)×10-3mm2/s,平均(1.18±0.21)×10-3mm2/s。无PVTT组ADC值为(1.08~1.81)×10-3mm2/s,平均(1.42±0.34)×10-3mm2/s。PVTT组肝癌病灶的ADC值显著低于无PVTT组(t=5.372,P=0.000)。
二、肝癌病灶ADC值对肝癌致PVTT的预测价值
肝癌病灶ADC值预测肝癌致PVTT的曲线下面积为0.648(标准误=0.043,P=0.001,95%CI=0.563~0.733)。最佳截断值为(1.419)×10-3mm2/s,敏感度为62.00%,特异度为66.70%,ROC曲线见图1。
图1 肝癌病灶ADC值预测肝癌致PVTT的ROC曲线
三、PVTT组患者肝癌病灶、门静脉癌栓病灶的ADC值相关性
PVTT组患者肝癌病灶的ADC值(1.18±0.21)×10-3mm2/s,癌栓病灶的ADC值为(1.02±0.14)×10-3mm2/s。PVTT组癌栓病灶ADC值显著低于肝癌病灶的ADC值(t=5.670,P=0.000)。经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提示PVTT组肝癌病灶与门静脉癌栓病灶的ADC值呈正相关(r=0.655,P=0.000)。
四、PVTT组的MRI、DWI、ADC表现
经常规MRI探查提示在PVTT组中,80例患者共计肝癌病灶92个,共计癌栓84支,有42支累及门脉主干。在92个肝癌病灶中,经DWI提示有89个(96.74%)呈高信号,3个(3.26%)呈低信号,有1个(1.09%)出现液化坏死,经ADC检测提示有71个(77.17%)呈低信号,21个(22.83%)呈高信号。在84支癌栓中,经DWI提示有80个(95.24%)呈高信号,4个(4.76%)呈低信号,经ADC检测提示有64个(76.19%)呈低信号,20个(23.81%)呈高信号。
讨 论
本研究发现与单纯肝癌患者相比,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ADC值明显下降,且其对肝癌致PVTT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提示ADC值能作为鉴别单纯肝癌与肝癌并PVTT的重要指标。既往有学者以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发现癌细胞密度越高、繁殖越多,则细胞外容积便会明显缩小,在这种情况下,水分子扩散活动受到限制,导致ADC值下降[5]。基于此,笔者推测PVTT组患者肝癌病灶ADC值下降可能与患者癌细胞繁殖能力强,导致细胞外容积缩小,水分子扩散受限有关。ADC值是通过DWI图像处理后获得,DWI与传统MRI成像存在差异,它主要通过观察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在扩散敏感梯度(即b值)的影响下,水分子活动越自由,提示分子离散越明显,与此同时,MR信号相应减弱[6]。一旦局部组织出现病理改变,病变组织的水分子扩散便会发生变化,与正常组织有较大区别,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与鉴别[7]。ADC值属于定量指标,其信号强度能体现病变组织水分子扩散幅度,b值对其影响较大,此外,组织颤动、呼吸、脉搏波动等均可能导致ADC值增高[8]。因此,在本研究中,检测人员提前告知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并将b值设定为800 s/mm2,体现出较理想的检测效能。
通过分析PVTT组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的ADC值,发现癌栓病灶的ADC值低于肝癌病灶。研究表明门静脉癌栓的发生可能影响血液灌注,这类患者病灶内血管大多缺失基底膜,癌细胞脱落后,可能通过细胞间隙达血管内,然而,这些血管并未发育成熟,不具备完善的灌注功能,从而下调ADC值[9]。这可能是肝癌致PVTT患者癌栓病灶ADC值下降的重要机制,未来还需进一步证实。本研究还发现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呈正相关,提示随着肝癌ADC值下降,癌栓病灶ADC值也会下降。然而,既往有研究发现二者无明显相关性[10],这可能与纳入样本例数相差较大、有无合并症等因素有关。笔者发现肝癌致PVTT的肝癌病灶、癌栓病灶均以DWI高信号、ADC低信号居多,这表明肝癌、PVTT存在相同征象,也进一步证实DWI与ADC对肝癌致PVTT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综上所述,肝癌致PVTT患者的肝癌病灶ADC值较单纯肝癌患者明显下降,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肝癌后PVTT发生风险的重要指标,此外,肝癌致PVTT患者肝癌病灶、癌栓病灶ADC值呈正相关,信号表现以DWI高信号、ADC低信号为主。然而,本研究也有不足,如未对不同b值下的ADC值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未来将对此予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