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破局之路
2019-08-30施颖云
文/施颖云
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是未来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务院近期批准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上海“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资产管理中心”。目前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国际金融中心都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打造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着力抢占先机,而北京、杭州等国内城市亦在大力吸引各大专业银行资产管理中心集聚,强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面对新形势,上海应把握全球财富增长向亚洲倾斜的格局变化,抓住我国国民财富快速增长的机遇,以提升全球金融资源配置能力为核心,加快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步伐,使投资框架和治理实践与国际标准接轨,以更大力度、在更大范围内推进金融对外开放,持续吸引集聚和培育壮大一批具有重要市场影响力的全球顶级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构。通过加强全球资产配置产品供给能力,更好地服务中国和国际投资者,力争成为全国资管行业创新发展先行区,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一流资产管理中心,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一、当前全球资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纵观全球资管行业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总体呈现日益激烈的差异化竞争格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管机构竞争两极分化明显。大型综合性资管机构和小型精品资管机构凭借各自比较优势,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而中间层则被挤压甚至被并购,推动整个资管行业加速洗牌。二是囿于管理费率持续下降、被动型产品规模激增、监管成本上升、金融科技广泛应用等因素,全球领先资管机构面临市场规模增长、利润空间缩小的局面。三是资产配置结构更趋于长期投资、被动管理和另类投资。丰富的投资产品和专业的销售服务能力对提升管理规模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四是科技对资产管理方式和监管模式的渗透更为充分。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资管行业在监管方式、数据分析、成本控制、风险管理、贸易会计和资产服务等方面充分体现科技的渗透支撑作用。五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对于资产管理全球布局愈发关键。中国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使得国际资产管理公司正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而国内越来越多的资管机构走出去亦是大势所趋。
二、上海资管行业发展存在的短板
配套政策亟需进一步完善。当前统一监管、功能监管已成共识,既有政策强调“同一类型的资管产品适用统一监管标准”,但资管行业仍处于分业监管状态,不同资管机构及其相类似的业务对应不同监管机构和规则,监管真空与重叠并存增加了监管的复杂性和难度,以致本市资管行业监管套利、杠杆叠加、规避金融监管等现象依旧存在。
同质化竞争严重。整体来看,从大类资产配置到投资组合工具,再到基础金融工具本市尚未形成递进式多层次的资管行业有机体系。从最底层的资本市场层来看,长期性、多样化、量大优质的金融工具和风险对冲工具尚不健全,制约了资管行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以及资管机构主动创设资管产品的积极性。从中间的资管产品层来看,各大资管机构推出的产品投资策略和风格趋向同质化,难以满足国际投资者日益增长的个性化资管需求。从最上层的资产管理层来看,资管机构的业务差异性小、替代性强,缺乏核心竞争优势,整个资管行业的集中度不够明显。
银行系资管亟待转型。资管业务并非传统银行业的主营核心业务,在产品净值化、市场化程度、资源投入及通道业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标海外成熟市场,银行系资管仍是短板弱项。尽管目前已有约30家银行建立资管专业子公司并计划落户上海,为本市资管行业注入新鲜血液,然而银行系资管转型发展成为资管行业的中流砥柱依然任沉道远。
金融科技渗透度偏低。目前,金融科技尚处于辅助提升资管业务效率的初步阶段,在客户服务、产品研发、风控管理等领域的渗透度偏低,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仍有待挖掘。注重利用数字技术从海量数据中采集、集成有效信息,并构建以风控为核心的资产配置策略体系,已成为金融科技从简单业务撮合进化到与资管行业深度融合阶段的关键所在。
三、加快推进上海建设全球资管中心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以功能监管为主的监管体系。按照“资管新规”提出的监管原则,要更加注重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不断转变监管理念与方式,提升一线监管效能,实际操作时要确保监管的广度和深度。科学划分金融业务领域,对统一领域内的资管业务统一监管标准、统一业务门槛和要求,并对各类金融机构的资管业务流程实行全覆盖、垂直化、一体化、穿透式监管,消除监管真空。同时,要确保监管的公平性和中立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丰富资管行业三层架构内涵。一是扩大底层基础资产的有效供给。加快发展衍生品、另类投资等金融工具,补充股票、债券等传统标的,增强对冲风险管理能力。二是丰富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资管产品创新体系。结合自身战略定位和客户资产配置的多样化需求,资管机构在选取场内标准化标的的同时,逐步延伸到场外产品乃至跨境金融工具,为境内外客户量身定制各类资管产品。三是不同资管机构在寻找自身优势时,应从产业链视角识别其行业位置、渠道优势和客户资源。处于产业链上游的机构要加强资产配置能级,处于下游的机构则可通过数字化方式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加强渠道管理,构筑客户粘性。
第三,助力全球资管中心建设。作为上海建设全球资管中心极其重要的新参与者,银行资管子公司应尽快明确战略定位,发挥自身独特价值。一是构建系统性投研体系,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本土银行资管要进一步强化在债券和非标产品的优势,对标国际一流银行资管,优化端到端投资流程和投资决策机制。二是完善多元化资管产品体系,塑造品牌差异化效应。不断拓宽资管产品的边界,在细分领域打造创新型产品,逐步收缩预期收益型产品、加快向净值化转型。三是建立独立的资管风控体系,从制度、流程、系统、文化多维度加强穿透性、专业化、精细化风控管理。四是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加快智能科技布局。本土银行系资管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赋能分销、投研、运营等资管行业价值链,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更精准的服务。
第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基于陆家嘴全球资产管理机构联合会的全球网络平台功能,充分发挥外资机构的“鲶鱼效应”,推动外资资管业务开放创新。大力吸引和积聚一批海外顶级资管机构和各类持牌金融机构专业子公司,促进各类金融资产加速向上海集中。吸收借鉴海外成熟市场的投资管理模式和经验,重塑国内资管行业的投资理念,倒逼本土资管机构提升专业度和资产投研能力,确立资管市场的多元化竞争格局。要促进为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机构配套、为机构投资者服务的各类专业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和完善有利于机构投资者运作和发展的政策、体制和法制环境。进一步扩大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QFLP)的试点范围,深化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的试点,加大人员出入境、资管人才引进、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营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进而实现资管行业生态圈的良性循环。
第五,金融科技赋能资管行业。作为现代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力量,金融科技将助力资管行业优化产品开发模式、完善风控机制及运营管理能力。在投资端建立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平台,深度挖掘整合客户信息及需求,更专业、更高效地盘活存量资管业务并开拓增量市场,为净值化产品设计资产配置最优策略,进而增强资管机构业务增收能力和规模效应。同时,科技加持资管信息化建设,有助于实时检测、充分耦合各个环节的信息流,穿透识别各节点风险,形成细分领域的层级化风险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