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研究
——基于东中西部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
2019-08-30夏国祥
文 /夏国祥 董 苏
一、引言
医疗保健消费作为居民的一种消费行为,是保障民生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除了基本的生存型消费,农村居民也开始关心自身的健康问题,逐渐转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加强了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显著增长,是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2016年,中国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人均消费额占农村人均总消费的比重由6.77%上升至9.17%,2016年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人均消费额是2006年的4.8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人均消费额占人均总消费的比重由7.14%略降为7.07%,2016年城镇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人均消费额是2006年的2.63倍,低于农村居民的增长倍数。由此可见,无论是在绝对值还是相对值方面,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上的消费支出均大幅提升,对全国医疗保健消费的贡献率逐步加大。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总额和比重的提高体现了健康意识的转变,也反映出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
另一方面,城镇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常突出的一个社会现象,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8年的59.58%,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已经迈入中后期转型阶段。城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社会经济影响。将上述两个现象联系在一起,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是否存在促进作用?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是否会持续增加,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虽然我国的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量、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早在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就曾预测,随着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将持续增加。显然,研究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在与上述问题相关的研究上,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影响上,研究结论大多肯定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城镇化并不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直接因素,城镇化更多与收入水平直接相关,往往通过影响收入间接影响农村居民消费,因此城镇化会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这一观点没有说服力,且由于我国推行就地城镇化的模式,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能对农村居民消费起抑制作用。而在城镇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研究上,学者们多关注城镇化对城镇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如田晓玉结合人口老龄化因素认为城镇化促进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而专门研究城镇化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之间关系的成果尚无面世。
一些学者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过一些探讨。如周建等认为,收入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来源的差异均会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产生不同的影响,其中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的相对上涨会导致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增加。季梅等研究发现,湖南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极大促进了医疗保健消费的增加,且与城镇地区相比,该促进作用在农村地区更明显。此外,政府的支持政策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医疗卫生投入,农村居民的个人特征如教育水平、年龄结构以及医疗保健价格、农村环境卫生状况等因素也会影响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开支,且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性。
综上所述,在城镇化对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方面,目前学术界主要以全体居民或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虽然有一些学者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因素有所关注,但甚少有文献将城镇化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问题联系起来,专门探讨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影响的研究尚付阙如。有鉴于此,本文以2006—2016年的中国省级数据(未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西藏自治区)为研究样本,具体探讨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并对比分析该影响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差异性,为促进各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依据。
与以往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从城镇化这一视角出发,研究其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这一特定消费类型的影响,这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拓展;(二)由于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在三个地区之间也会存在差异。故本文分别从全国层面以及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层面探讨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
城镇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社会生产、人口流动、资源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转移,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此同时,城镇化也给农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导致了农村人口结构的改变,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现有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其产生的外部经济性促使了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优化,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会不断扩张,进而会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影响,除了吃穿住行方面的基本消费,农村居民也会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方式,增强在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综合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城镇化影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作用机制理解为: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加速人口老龄化、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等路径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施加影响。
首先,随着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转移,就业渠道的多元化促使了转移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增加;而农村劳动力数量的减少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推动了农村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进而增加了农村居民的务农收入。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当期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原因,收入的增加是扩大消费的基本前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增加了其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需求和能力。
其次,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了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相关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会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一定影响,农村老年慢性患者比重的提高,加重了农村家庭抚养老年人的负担,导致了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增加。
再次,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相应的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知识技能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农村外出劳动力开始加强对自身的教育重视;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要求务农者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努力成为高素质的劳动力。社会进步使得农村居民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需求随之提高。现有研究表明,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生活条件往往更好,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患病的概率更小,进而会对医疗保健消费产生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基于2006—2016年中国农村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未包括中国港澳台地区以及西藏自治区),研究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先利用全国数据进行全样本分析,再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进行区域分析,以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内是否存在差异。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这11个省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这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重庆、广西、内蒙古这11个省份。数据来源于2006—201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二)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作为因变量,用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lnH)表示;选取城镇化水平作为自变量,用人口城镇化率(Ur)表示;此外,借鉴已有的研究结果,选取农村居民收入(lnI)、老龄化程度(Old)、受教育水平(E)作为核心解释变量;选取政府医疗卫生支出(lnG)以及农村居民医疗保健价格指数(P)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构建了如下计量模型,用来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
其中,lnHit表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Urit表示城镇化水平,lnIit表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Oldit表示老龄化程度,Eit表示受教育水平,lnGit表示政府卫生支出,Pit表示医疗保健价格指数。i表示30个省份,t表示年份,εit为随机干扰项。
四、实证分析
本文的实证分析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各变量的情况进行简单描述,再利用散点图初步判断在全国层面以及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内,城镇化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基于我国2006—2016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具体分析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面板数据包括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这三种形式,通常采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方法进行模型的选择。本文首先根据F检验判断是否接受建立混合模型的原假设,若接受则采用混合模型进行估计,若拒绝则再进行Hausman检验,判断是否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若接受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否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一)描述性统计
在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方面,大部分省份相差不大。而在城镇化方面,各个地区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其他变量方面,各省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高学历人才偏少现象;在收入水平和政府卫生支出方面,大部分省份相差不大,但也存在部分省份农村地区政府医疗卫生投入较少的现象;在老龄化程度和医疗保健价格方面,各省份之间的差异较大。此外,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均呈正相关关系。
(二)城镇化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分析
根据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全国、东部和中部地区应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西部地区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全国层面,城镇化水平、收入水平、老龄化程度、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和医疗保健价格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中,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受教育水平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收入水平和医疗保健价格均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其中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增加的最主要因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东部地区医疗保健消费平均增加0.956%,中部地区平均增加1.077%。此外,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对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起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受教育水平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显著为负,这三个因素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均不明显。在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和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医疗保健价格的上升均会导致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增加。具体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我们就城镇化及与之相关的诸因素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差异性作一系统的比较分析,并解释其可能的原因:
首先,在全国层面、东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拉动效果并不显著。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大力推进,东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的支付能力逐渐提高,使得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更有能力和意识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因此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会加强对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视,增加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居民的生活条件艰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当地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及收入水平的改善程度有限,农村居民的绝大部分收入依旧用于基本的生活支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且本身还缺乏一定的健康意识,对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不高,不愿意在这方面作过多的支出。因此,城镇化水平对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拉动效果较为明显,而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
在核心解释变量方面,收入水平是影响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最主要因素,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医疗保健消费也会相应增加,且这一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最为明显,这说明当下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收入水平的提高。这一结论与以往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其次,老龄化程度对全国、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均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对东部地区而言,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财富效应和示范效应的作用下,农村居民会增加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提高身体素质,应对老龄化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而对于西部地区来说,全国层面的城镇化及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尤其是农村青壮年的流动,而老年人依旧留着农村,从而加剧了农村老龄化的程度。且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存在地区间差异,西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最差,因此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促进作用比较明显。至于中部地区老龄化程度的加重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原因较难解释,一个相对合理的猜测是:有研究表明,尽管短期内人口老龄化会对医疗保健费用产生显著影响,但从长期来看,剩余寿命才是引起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增加的原因,由于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剩余寿命往往更短,因此从长期来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居民医疗支出增加的促进作用未必不明显。
而受教育水平仅在全国层面以及东部地区与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在东部地区,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会随之提高,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更全面的健康知识,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平时也会更注重饮食卫生和身体锻炼,尽量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减少患病的概率,进而减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但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教育普及还不够全面,受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因此教育因素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有限。
在控制变量方面,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对全国、东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起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增加,极大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了保障力度,解决了农民就医难的问题,使得更多的农村居民不仅看得起病,而且可以就近看病,从而提高了医疗保健消费,且随着基本的医疗需求得到满足,在示范效应的作用下,农村居民也会逐渐增加在预防疾病和个人保健方面的开支,进而增加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总消费。但由于政策的推行效果往往存在地域性差异,政府对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的投入量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在医疗资源等方面无法及时补充更新,从而影响了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的效果发挥,导致了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此外,医疗保健价格的上升对各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均起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结论与部分学者一致。这说明医疗保健消费并不是普通的消费品,其消费价格的上涨,并不意味着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改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其健康意识也会不断加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随之提高,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农村居民更有能力和意识去及时就医治疗。因此,随着医疗保健价格的上升,各地区农村居民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总量也随之增加。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06—2016年中国30个省份(未包括中国的港澳台地区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一)全国各省市之间的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城镇化水平均存在一定差距,且该差异性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内部依旧存在。(二)城镇化水平显著促进了全国、东中部地区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促进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增加的首要因素;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并未导致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增加,且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不显著;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东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消费的增加均起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医疗保健消费作为农村居民更高层次的生活需求,需要相应的家庭收入水平去承担。因此,应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各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均衡提高,拉动其消费水平,进而合理增加其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二)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提高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意识。城镇化进程导致了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影响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加重了生活负担。因此,国家要加强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视,促进农村居民形成健康的医疗保健消费观念。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可适当增加保健类产品的供给,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提升健康消费层次;而对于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国家要加大公共卫生支出力度,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宣传,引导其医疗观念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以缩小各地区居民的健康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