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感:快乐生活的基石

2019-08-30聂炜

上海工运 2019年8期
关键词:不安全感放学婴儿

聂炜

经典概念 人类的第二大需求

“我没有安全感”,这可能是许多人的口头禅。的确,我们都或多或少缺乏一些安全感。

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心理造成风险或危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时有力或无力的主观感受。

在心理学大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感是除了第一层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之后的第二层需求。马斯洛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追求安全感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探测危险,寻求安全。

安全感有两个维度。一是确定感。当个人无法对相关事件建立认知框架时,不确定感就会产生。比如,害怕黑暗是人类的天性,就是因为人们不确定黑暗中是否隐藏着危险。二是可控制感。拥有可控感是人的安全需要达到了最大满足,即人的安全需要的最高层次。人类很多的恐惧都源于失去控制感,我们最强的动机之一就是拥有对自己生活的控制。但很明显,现实中我们不可能将一切掌控在自己手中,因此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安全感。

不安全感的产生可能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比如童年经历,原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原生家庭的氛围等。小时候家里穷,体验过饿肚子的感受,就会产生对物质的不安全感;婴儿时期被母亲忽视,缺少关爱,就会产生心理的不安全感。

人类最初的安全感是由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产生的。英国精神病学家John Bowlby 首先提出了依恋理论的概念。他通过研究发现,得到养育者(通常是母亲)的细心照料、自己的需求能够被感受、理解并得到及时回应和满足的人,就可以形成足够的安全感。这在儿童早期最明显,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他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在一些极端的个案就是婴儿夭折。他认为依恋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平衡,平衡婴儿对安全的需要和对探索经验的需要。

他人他事 心理困境的隐秘答案

A小姐结婚以后,她的丈夫经常出差。她发现,只要丈夫一出门,她就开始紧张害怕,如果丈夫出差一周以上,她就无法控制,几近崩溃,即使与丈夫经常电话或视频都很难平复她的情绪。原来,在A 小姐的婴儿时期,她的母亲时常因为打麻将而忘记喂奶,任她哭哑了嗓子;上了幼儿园,母亲也会忘记接她放学,让A 小姐在空空的幼儿园独自坐着害怕。

B先生的父亲对婚姻不忠,但他的母亲因为在经济和情感上对丈夫依赖很大,所以不愿意离开他。母亲对B 先生很强势,表现出对B 先生强烈的控制欲,要求B 先生在生活上的一切都要服从于她。这就是因为她在丈夫那里完全失控,希望通过控制儿子来体验和补偿自己所需要的安全感。

C学生放学回家,却被莫名其妙的人砍杀。这样的社会事件会令一些即使不直接相关的家长们陷入非常恐慌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持续很久。孩子并没做危险的事,就像平常一样放学,突然就天降人祸,危险一下子变得无法预测、无法控制,所以家长们的不安全感由此出现。

行动对标 这个世界呼唤爱与支持

既然安全感是我们基本的心理需求,那么我们就要尽可能提高自身的安全感,以便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严重缺乏安全感,那么只要周围有人,哪怕有一个人,愿意持续不断地给他/她温暖、理解、接纳、回应和信任,就能够帮助其逐渐建立起安全感。如果你很难发现周围有这样的人,那么寻找专业帮助会是一个好办法。心理咨询师通常可以让来访者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另外,规则能够产生安全感。比如交通灯就是为了让交通工具及行人各守规则,以保证每个人的身心安全。如果大家都愿意遵守交通规则,每个人就能够对出行有安全感,不会时刻担心飞来横祸。

安全感的缺乏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全是原生家庭的问题。即使父母小时候照料不周,成年的我们也可以学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和父母,学会信任自己,尊重自己,爱自己,完善自己。作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提供支持、理解的环境。

增强自己的内在力量,安全感就会油然而生。

猜你喜欢

不安全感放学婴儿
本期导读
艺术家婴儿推车
放学
工作不安全感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消费者不安全感的作用机制研究
快放学了!
不安全感:追溯简易房与避难所
放学歌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
婴儿为何会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