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栽绒地毯工艺研究

2019-08-30孙方姣夏克尔赛塔尔

丝绸 2019年8期
关键词:加捻经线毛线

孙方姣, 李 强, 夏克尔·赛塔尔, 凃 婧

(1.武汉纺织大学 a.服装学院;b.《服饰导刊》编辑部,武汉 430000;2.新疆大学 纺织与服装学院,乌鲁木齐 830001)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栽绒地毯(以下简称“维吾尔族地毯”)是指维吾尔族地区人们采用羊毛纤维材料通过传统手工栽绒技术编织的地毯,主要是利用在经线上栓扣、打结的手法[1],保留多余的绒头而达到独特的具有三维立体厚度的效果。栽绒地毯需要经过织前准备、编织成型、精修与后整三大工序[2](图1),其工艺程序繁杂,织出的地毯具有颜色富丽浓艳,图案层次分明,编织组织紧密,起绒较短的特点,但其核心工序和工艺技法少有文献记录与记载。目前对维吾尔族地毯的相关学术性文章中大多是对其历史发展、色彩、纹样、图形结构等方面的研究[3-9],对地毯编织的工序或工艺技术方面的篇幅较少。虽然传媒界有相关视频制作出来,但内容较为简略,多是一晃而过,并没有呈现出具体的工艺细节,因此导致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当匮乏。维吾尔族地毯的织造技术只保留在少数传承人及织工手里,这样不利于工艺技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本文为弥补上述方面的遗缺,采用了田野调查、文献查阅、采样绘图、图文对比、视频采集、实践操作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地毯织前准备的各个工序环节进行详细研究,然后对编织成型过程中的工艺技法深入探讨,最后对地毯精修与后整工艺中第三个重要步骤进行说明;利用文字描述、工艺简图的方式全面记录。

图1 新疆维吾尔族手工栽绒地毯工序流程Fig.1 Flow chart of manually tufted carpet of Xinjiang Uygur

1 织前准备

1.1 毛纺主要工艺

维吾尔族地毯最重要的材料是用羊毛纤维纺制的毛线,用来做地毯的绒头与纬线。新疆羊毛因其纤维粗而长、抗压力大、富有弹性、光泽度强等特点成为编织地毯最理想的原材料[10]。前期毛纺工序为选毛、洗毛、弹毛、梳毛、纺纱、加捻、染色,如图2所示。

图2 毛纺工序Fig.2 Wool spinning process

1.1.1 选毛与洗毛

地毯从羊毛颜色分类,可以分为原色毯与染色毯。原色毯是用未经染色的本色羊毛纺纱栽绒而成,一般有白色、黑色、棕色、土黄色等,因此原色毛地毯的图案配色朴素、单纯,不易退色,能长久保持本色[11];染色毛地毯,多是用白色羊毛纺纱后染成多种颜色栽绒而成,色彩较为艳丽、层次丰富。而选毛的原则是尽量将同一种颜色的羊毛挑选在一起,先粗选再精选,然后剔除杂毛。

洗毛是清洗掉羊毛中的杂质、灰尘、脂肪等,从而保证后期染色的均匀;羊毛清洗不仅要均匀、透彻、干净,而且不能损伤羊毛的纤维。清洗选用pH值中性或偏酸性洗涤液,避免使用强碱性洗涤液,其原因是羊毛纤维在温热碱性液体环境下易毡化,并且是不可逆的过程,毡化的羊毛纤维纠缠、毡粘在一起,不可用来纺纱。洗毛(图3)基本需要六道程序,前两道程序使用适量的洗涤剂去除灰尘和羊脂;接着两次清水漂冲洗羊毛纤维;最后用大量清水浸泡、洗净残余洗涤剂,然后烘干备用。

图3 洗毛工艺流程Fig.3 Technological flow chart of wool washing

1.1.2 弹毛与梳毛

因洗毛后羊毛纤维会出现轻微毡化,弹毛成为必要的一个过程,再次去除杂质并使部分毡化的羊毛纤维变得蓬松、软化、松散以便纺纱。弹毛工具“弹弓”由弓身、弦和木槌等部件构成,形如弓箭与弹棉弓相似[12],区别在于弹棉弓材质是竹子,弹毛则是木制。工作原理是用木槌打击栓在弓身的弦使其震动,当弦接触到羊毛时弹动、激起羊毛纤维使其蓬松起来;在弹毛过程中,特需保证弦要紧绷和干燥,如果弦松弛或受潮状态下则震动力不够,达不到弹毛的效果,也会降低弹毛效率。

弹过的羊毛纤维杂乱无序没有方向性,需要梳理顺畅做成羊毛纤维条,以便纺纱时羊毛纤维能顺利连续地抽出。传统手工梳毛工艺原理简单,即利用“毛梳”工具将羊毛分梳成单纤维状态,再经过外力集合成纤维条。毛梳按一个方向轻轻梳动、牵扯时羊毛纤维得到初步的伸直且具有方向性,反复梳动就会沿着拉力聚集逐渐拉扯形成羊毛纤维条。

1.1.3 纺纱与加捻

古代新疆传统毛纺线分为手捻纺专纺纱和纺车纺纱[13-14]。如图4所示,手捻纺锤是由捻杆和纺轮组成,操作是先把羊毛纤维捻一段缠在捻杆上,然后垂下,一手提起纺轮,一手捻动纺杆,纺轮因自身重力促使纤维牵伸和加捻。原理主要是:纺专不断旋转过程中,纤维牵引和加捻的力不断沿着捻杆的方向向上传递,拴在捻杆上的纤维也会随着旋转力不断牵引着旋转形成加捻[15]。如图5所示,捻动纺专时可以顺时针捻动形成“Z”形捻线,即加捻后纱线由下而上倾斜方向为自左向右;也可以逆时针捻动形成“S”形捻线,即加捻后纱线由下而上倾斜方向为自右向左,待一定长度后,把已纺的纱缠绕到专杆上,反复直到纺专上绕满纱为止。这种纺纱方法是很原始的手工劳动,既吃力又缓慢,捻度也不均匀,产量很低质量也很差。

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手摇纺车、脚踏纺车和大纺车,纺车不仅用于纺纱,还用于合并加捻。由纺车纺出的毛线粗细较为均匀有助于染色,也使毯面平整便于后期整理。新疆地区羊毛纤维比较短,毛纱捻度不够很容易散开,为防止断裂需要合捻,合捻就是把两股或者多股毛纱合为一股,使毛线变得更加结实。加捻时捻向分为顺时针“Z”向(正向)和逆时针“S”向(反向),目前新疆地区通常按“Z”向加捻[15-16]。加捻过的毛线粗细均匀且强韧,不易断,编织的地毯绒头密集,立体感强。

图4 手捻纺专示意Fig.4 Diagram of hand twisting spinning

图5 “Z”捻向与“S”捻向Fig.5 Diagram of “Z” twisting direction and “S” twisting direction

1.1.4 羊毛纱线染色

绒头染色使用天然的矿物和植物染料,并以胡杨碱作固染剂。矿物染料有青金石和靛蓝等,媒介染料主要是土碱;植物染料有茜草根(红色)、桑树瘿和沙棘根(黄色)、红柳花(绯红色)、核桃皮(棕色)、槐树花(淡黄)、黑蜀葵花(青黑)、石榴皮(土黄)、大青叶(青色)等[16-17]。矿植物染料的最大特点是色泽沉着、颜色丰富、和谐、自然、不脱色而且环保。

毛纱本身不易着色,染色时需要温度在80~100 ℃(图6)。先在染锅里注入清水,加热烧开后加入染料煮30 min左右放入毛纱,煮染4 h左右加入助染剂浸泡30 min,等毛纱均匀着色后经温水漂洗,最后晾干备用。

图6 染色工艺流程Fig.6 Flow chart of dyeing

1.2 织机与工具

地毯编织的设备主要有织机、砍刀、剪刀、木手或铁梳等,织机分为木制和钢制两种[17]。但现存文献中对地毯织机的构件名称标注不够明确,名词使用不统一。这主要是因为文献作者多是新疆地区少数民族,对工具名词解释时多用少数民族语言或当地生活中的口头用语,因而非本民族地区的研究者就很难准确理解。笔者发现目前维吾尔族地毯制作使用的织机与“和田双轴织机”构件、原理相似,“和田双轴织机”是用来织布的“卧式机”,而地毯织机是“立式机”。为方便读者理解参考“和田双轴织机”构件名称[14],笔者对地毯织机(图7)最主要的构件名称进行概括和命名:梁木(②、⑨)、腿木(①)、耳木(④)、横杆(⑤)、综杆(③)、综线(⑥)、杠杆(⑦)、经线杆(⑧笔者命名)等。

图7 地毯织机结构示意Fig.7 Structural diagram of carpet loom

织机由上下梁木(②、⑨)、左右腿木(①)组成主要构架起到支撑、稳固作用[3],梁木一般呈圆柱形,光滑、较粗,还可用于挂经和卷毯,腿木呈棱柱形可调节织机高低和经线松紧;耳木(④)形似耳朵,分别固定在左右两根腿木等高的位置,用于固定横杆;横杆(⑤)与梁木等长,较细,是连接综杆、杠杆之间在打开梭口时起到支点作用的装置。

如图8所示,综杆(①、⑤)是两根较短的圆木棍,与综线(②、⑥)和杠杆(③)相连装置在横杆上、下位置;而杠杆前后两端带有凹槽,起到防止综线滑脱作用,杠杆的前后用综线连接到综杆上,两根综杆将经线分为“奇数经线”和“偶数经线”完成绞经。如图9所示,将杠杆前端下移到横杆上,综线带动上方位置的综杆提起,“奇数组经线(⑥)”和“偶数组经线(⑦)”之间形成梭口,然后引纬、打纬[18];再将杠杆后端向上移至横杆上,综线带动下方位置的综杆提起,形成梭口并完成奇、偶经线的换层操作,再引纬、打纬,这就是地毯编织中织纬的过程。经线杆(⑧)是较细的圆木杆,安置在织机底端,与下方梁木平行,用于缠绕、排列、固定经线,两端稍长出梁木是为了防止经线排列密集后脱落。

图8 综杆与杠杆结构示意Fig.8 Structural diagram of heddle-shaft and lever

图9 梭口示意Fig.9 Diagram of shed

织毯还会用到砍刀、剪刀和打纬工具[17]。如图10所示,砍刀(②)是织地毯特有的铁质或钢质刀具,刀刃呈弯曲弧形,刀头形似鸟喙,左手栓扣右手持刀起砍断毛线,砍刀较重且锋利,借助砍刀自身质量即能砍断毛线。刀身下方装有类似铁钉粗细的钩子,方便编织时勾住经线并拉出,避免误伤左手手指。修剪绒头的剪刀(①)较一般的剪刀要长,刃部呈弧形,有利于省力和修剪。早期打纬工具是形似人手被称为“木手”(图11),铁制工具普及后,“木手”被铁梳(③、④)代替,其优点是:质量增加,打纬更紧实;梳齿更加顺滑,不会勾乱绒头,快速和便捷。

图10 栽绒地毯辅助工具Fig.10 Auxiliary tools of tufted carpet

图11 打纬工具“木手”Fig.11 Tool for beating-up “rake”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栽绒地毯在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和无数地毯工匠的实践,不断进行棉、毛染织技术和编织工具的优化,不仅提高地毯材料的质量,加快编织速度,使毯面更加紧实、色泽沉着、环保等,还促进了新疆地区棉、毛染织技术的发展。

2 编织成型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栽绒地毯的编织成型主要工序如图12所示,包括挂经、绞经、打底、栓结(栽绒)、过纬、剪荒毛、下机等整个过程。这是整个地毯织制的主要环节,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地毯的质地。

图12 编织成型工序流程Fig.12 Process flow diagram of molding by weaving

2.1 主要工序及原理

2.1.1 挂 经

挂经是将经线从下至上穿过梁木后缠绕在经线杆上的过程,最重要的两个步骤:一是安装特殊的“传输装置”,二是缠绕固定经线杆。

由于上下梁木之间的距离较高,挂经需要借助自制的“传输装置”(图13),即由多股棉线合股加捻而成的“传输绳”(⑤笔者命名),绳的一端栓一铁环(④),经线从铁环穿过可以自由滑动,将绳绕过两根梁木后在铁环处打结形成连续的环状,由上向下拉动传输绳时带动经线穿过梁木。

图13 传输装置结构示意Fig.13 Structural schematic diagram of transmission device

挂经之前先将经线穿过铁环系在经线杆的最左端,如图14所示,当拉动传输绳经线升高穿过上梁和下梁木,用左手扯出经线至梁木前方,缠绕挂在经线杆的右端,再拉动传输绳多次反复将经线按序排挂在经线杆上,这个过程就被称为挂经。

图14 挂经示意Fig.14 Diagram of hanging warp

地毯的密度及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挂经时的密度,经线间的距离越小密度则越高,织毯耗时越长,地毯质量也就越好。

2.1.2 绞 经

绞经是把经线分为“奇数经线”和“偶数经线”,分别系在上下综杆上的过程。原理是上下滑动杠杆时可以调换经线位置,把处于同一平面的奇、偶数经线前后分开形成交叉口[18],然后栓扣、过纬、打纬以此反复动作,直至完成整张地毯的编织。如图15所示,用一个扁平的隔板将奇、偶数经线前后分开,然后先用棉线穿过奇数经线一根一根整齐拴在上方的综杆上,再用同样的方法将偶数经线拴在下方的综杆上,然后用综线将两根综杆分别挂在杠杆两端并装置在横杆上。绞经是织地毯时起到媒介作用的很重要的线结构,这一工序为编织地毯的过程中提供便捷、快速等有利条件。

图15 绞经Fig.15 Doup end

2.2 栽绒工艺技法

维吾尔族地毯最具特色的是色彩明艳的羊毛线栽绒,即砍断保留的毛线头被称为“绒头”[7,19],用这些不同色彩立体的绒头组成图案纹样,而栽绒地毯中最核心的技术是编结绒头的方法,也被称为“栓扣法”“固结法”或“栽绒法”等。

2.2.1 “单经扣”技法

关于绒头栓扣、打结的方法,早期是采用“单经扣”技法(图16),即用毛线在单根经线上栽绒。将毛线在一根经线上缠绕一或二圈后打结[2,20],使绒头的两端从单根经线两边穿过,垂挂在前面(图17),形成类似缨穗的绒头(①),然后再交织纬线(②)。这种只栓在单根经线上的栓扣的优点是技法自由灵活,人们可以充分发挥图案创作构思,其工艺难度不高,方便普及和传播。但是因为绒头是只拴在单根经线上,极易滑动使部分位置过于密集或稀疏,交织后不易打纬,促使栽绒基础组织结构不够稳定而导致绒头结扣处松弛,地毯长时间使用后容易松散。

图16 单经扣栓扣示意Fig.16 Diagram of single buckle toggle

图17 单经扣栓扣俯视Fig.17 Vertical view of single buckle toggle

2.2.2 “双经扣”技法

随着人类文明和技术发展的进程加快,地毯编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单经扣”法的使用逐渐减少,而更加结实、合理的“双经扣”(图18)被发明并沿用至今。双经结按形状分为“马蹄扣”(或“剪刀扣”)和“8”字扣[21]两种。早在西汉末年“马蹄扣”的栓结技法开始兴起,与“单经扣”最大的不同是“马蹄扣”在两根经线上栓扣:将毛线从第一根经线后面缠绕一圈转向前面,越过第二根经线从后面缠绕一圈回到两根经线之间,绒头的两端垂挂在两根经线中间(图19),然后砍断毛线再交织打纬后形成一个栓扣单位[2-3]。这种结扣形似马蹄故称“马蹄扣”,又因其类似剪刀也被称为“剪刀扣”。这种栓扣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因为绒头缠在双根经上使编织速度加快,而且更稳定便于打纬,栓结更结实牢固,从材料使用方面来看毛线一次性缠绕两根经线也节省了原材料。

图18 双经扣栓扣示意Fig.18 Diagram of double buckle toggle

图19 “马蹄”扣栓扣俯视Fig.19 Vertical view of “horse’s hoof” buckle toggle

“马蹄扣”虽然紧密结实,但在图案纹样的构思方面不能像“单经扣”一样自由灵活,因此“8”字扣应运而生,“8”字扣同样是“双经扣”法:将毛线从第一根经线后面穿过第二根经线后,在第二根经线上缠绕一圈回到两根经线中间,两根经线之间打出“8”字形,砍断纱线后绒头分别垂挂在第一根经线两边(图20),交织打纬后完成一个栓扣单位。同样“8”字扣的栓扣方法在京式地毯(宫毯)和波斯地毯的编织中大量使用,但是其缠绕方向相反,京式地毯(宫毯)和波斯地毯的“8”字扣缠绕是从右向左,开口在左;而维吾尔族地毯使用的“8”字扣缠绕是从左向右,开口在右;这与使用的砍刀(带钩)结构有很大关系,栓“8”字扣时右手持刀左手持毛线绕过左边的经线后,用刀上的钩子勾起右边的经线再绕过毛线顺着右手下落砍断毛线[3],左右手配合密切既安全速度又快。

图20 “8”字扣栓扣俯视Fig.20 Vertical view of “8”-shaped buckle toggle

2.2.3 “单经扣”与“双经扣”之间的关系

维吾尔族地毯编织技艺中“8”字扣保留了“单经扣”与“马蹄扣”的痕迹,即绒头的位置;“马蹄扣”的绒头在两根经线之间,而“8”字扣的绒头与“单经扣”相同,两端分别垂挂在单根经线两边,因此织成的地毯的绒头相对蓬松、柔顺。“8”字扣可以说是“单经扣”与“马蹄扣”的一种变身,综合了两种技法的优点,既提高编织速度可以使毯面更加紧实,又可以对图案构思进行比较灵活的表现。由此可见,在维吾尔族地毯栓扣技法中“单经扣”是“马蹄扣”和“8”字扣的基础,“马蹄扣”和“8”字扣是“单经扣”在栽绒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从“单经扣”到“双经扣”技法的变化,是地毯栽绒技术发展和提高最直观的表现,这两种栓扣方法不仅本身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从生产技术发展方面来看也是必然的趋势,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 地毯的精修与后整理

美化完成工序包括平毯、洗毯和后整理三个步骤。平毯是对栓结后的地毯半成品进行修剪处理,使整个毯面的栽绒层厚薄一致;洗毯清洗毯面积累的灰尘和增加起绒效果,清洗时采用的是碱性清洗剂,再用漂白粉(氢氧化钠)漂白,不仅去除灰尘还破坏毛纱中羊毛纤维的毛鳞片,使绒头上部退捻和开绒,从而呈现牢固的直立排列状态,使地毯达到厚实、光滑、柔和的效果;后整理工序主要是对地毯的修整,弥补和修整各个工序遗留下来的问题,从而达到编织工艺的精细,图案纹样美观大方,色泽牢固光亮等质量要求[2]。

4 结 语

在高超的技艺要求和对古老文化的传承下,维吾尔族地毯繁复的工艺步骤使地毯具有组织密、起绒短、质地柔软、防潮抗腐、经久耐用,图案层次分明协调,色泽浓艳富丽,以及机器生产无法代替等特点。同时手工栽绒地毯是新疆维吾尔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集装饰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生活中实用的艺术品。通过对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手工栽绒地毯工艺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维吾尔族地毯工艺技法的研究离不开对织毯工具、织机及各工序原理的详细认知,而织毯工具和技法的优化与变革,不仅推动新疆地区染织类工艺技术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国内织毯工艺的创新。

2)经线栽绒技法从“单经扣”到“双经扣”的创新,是维吾尔族地毯栽绒技术提高的最直观表现,两种技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生产技术发展方面来看是必然趋势:“单经扣”是“双经扣”的基础,“双经扣”是“单经扣”在栽绒技术上的创新和发展。

3)维吾尔族地毯工艺技术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文的研究可以填补维吾尔族地毯在技术方面的空缺,作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参考,并对新疆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保护和传承作用。

猜你喜欢

加捻经线毛线
暖心的毛线球
毛线绕呀绕
加捻对碳纤维增强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
提高玻璃纤维在加捻过程中的质量
短纤维单纱捻度测试方法的研究
你懂毛线的快乐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毛线大改造
青草制辫成型装置设计与试验
谈“日期图”的判读分析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