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阳籍女词人张荃生平与创作考略

2019-08-30刘文菊

关键词:诗词

刘文菊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张荃(1911-1959),女,字荪簃,别号念孙,祖籍广东揭阳古沟,生于北平。系桐城派散文家姚梓芳(姚秋园)(1871-1952)之外孙女,词学家夏承焘、学者黄际遇之女弟子。张荃才华横溢,家学深厚,工于诗词,一生潜心执教,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是颇有成就的现代女词人。张荃发表有学术论文《后村长短句考证》(1933)、《刘后村先生年谱》(1934)、《刘后村满江红词七首笺》(1950)、《由李清照、朱淑真诗中看宋代妇女生活》(1949)等,存有手写刊印本《荪簃诗词稿》(1946),有遗作结集出版《张荃诗文集》(1990)。张荃在词学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有不少词作流传下来。《词学季刊》(第二卷第一期)“近代女子词录”收录张荃词《喜迁莺·玄武湖》[1]。《近代粤词搜逸》收录张荃4 首词作《水龙吟》(夜深独立回廊)《齐天乐》(画栏凭遍怜华发)《虞美人》(疾风着急鏖残暑)《浪淘沙》(春意入江年),并简介张荃女史“潮阳人。陈恺室。夏承焘门人。大学教授。殁于星洲。遗稿由贺光中教授刊于东方学报。”[2]《词综补遗》(第二集)收录张荃词《金缕曲》(抱香词),《词综补遗》(第三集)收录张荃词《喜迁莺·玄武湖》[3]。刘梦芙《二十世纪中华词选》收录张荃词作7 首《踏莎行·和瞿师》《虞美人·草山看杜鹃》《喜迁莺·玄武湖》《水龙吟》《齐天乐》《虞美人》《浪淘沙》,皆选自《张荃诗文集》。[4]王国平《西溪历代诗文选》收录张荃诗《游西溪二绝句》。[5]施蛰存先生(1905-2003)《〈北山楼钞本〉跋》云:“并世闺阁词流,余所知者有:晓珠、桐花二吕,碧湘、翠楼二陈,湘潭李祁,盐官沈子苾,潮阳张荪簃,俱擅倚声,卓尔成家。然以还轩三卷当之,即以文采论,亦足以夺帜摩垒。”[6]他把张荃列入并世闺阁词流之名家,足见对其词艺之褒扬。潮汕文界林清扬先生(1893-1960)评张荃:“诗俊逸清新,苍凉雅健,兼而有之。词妍蕴藉,不琢不率,极合倚声消息。”[7]24揭阳诗人邱汝滨(1898-1971)在《寄张荃女士闽南》诗中赞到:“讲诵从知同白鹿(女士近执教之江大学),幽栖自欲拟青城。安排笔阵驱前古,收拾诗心落宿酲。肯让易安推独步,偏多圆照薄时名。武夷烟雨春无限,想象书声杂荈声。”[8]潮汕文界蔡起贤先生(1917-2004)称赞道:“张荃的歌行,才气横溢,笔阵所营,小诗如并剪哀梨,绝不作妮子态。抚时感事之作亦劲气潜注,为人所不及。”[9]张荃的诗词典雅大气,主题紧跟时代,抒发虽为女子却一样赤诚爱国的豪情壮志。

张荃的创作和行纪历程可以分为求学时期、抗战时期、台湾时期、新马时期,主要辗转在揭阳、杭州、广州、韶关、香港、上海、厦门、台湾和新马等地。张荃致力于古典诗词研究及创作,兼具白话散文和小说。张荃各时期的文学创作既有承继性,也有不同的侧重与风格,文学创作历程紧随其行纪历程而辗转流寓,笔下的文学图景是现代作家流动的写照,反映了汉语新文学创作多元离散的格局,是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百年发展史上“古典与现代双峰对峙”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家。同时,作为近现代文学史上代表性的女词人,她的文学史命运与女性个体生命历程紧密相连,展示了现代女性在寻求自我解放与独立自由进程中的时代性悲剧命运。

一、求学时期的文学创作

张荃1911 年2 月11 日(花朝前一日)生于北平。母亲姚元任,父亲张仲熙。幼失怙,少时即接受有“揭阳近代著名大儒”之称的外祖父姚梓芳的古典文学教育,渊源的家学为日后的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31 年,张荃进入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国文系读书,师承夏承焘,加入“之江诗社”,是朱生豪、宋清如的同学和诗友,开始其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之路。大学时期,张荃充分展现了文学才华,是最为活跃的诗社成员之一,也是她的成名期。在《词学季刊》《之江年刊》《中国文学会集刊》等杂志上发表古典诗词作品,发表学术论文《后村长短句考证》《刘后村先生年谱》等。

图1 张荃1934 年之江学院毕业照

这一时期,张荃的诗词创作受到婉约词的影响,尤其是后村词和易安词的影响,形成清丽婉约的风格,以影响较为广泛的诗词《喜迁莺·玄武湖》与《游西溪二绝句》[7]233为例。

喜迁莺·玄武湖

樱桃才了,又翠叶翻圆,游鳞吹藻。细蕊含羞,红葩卷恨,划破碧波舟小。杨柳浅浓摇曳,芦苇参差环绕。蒋山远,暗淡云天外,疏阴林表。

深悄;听杜宇啼血正哀,余响云霄袅。丛绿牵情,晚霞散绮,消得旧愁多少。归去画船人独,飞尽芳洲鸥渺。莫回首,但孤城岑寂,湖亭残照。

《喜迁莺·玄武湖》所描绘的是南京玄武湖风景,其句“归去画船人独,飞尽芳洲鸥渺。莫回首,但孤城岑寂,湖亭残照”明显有易安词的痕迹。

游西溪 二绝句

断桥垂柳拂轻船,落落清波媚碧川。

江雁一声秋欲尽,搴衣人去梦如烟。

夕阳古道暮天长,瘦蝶魂迷驿路香。

山上野风吹不尽,归来红叶满衣裳。

《游西溪二绝句》所描绘的是杭州西溪的景色。1932 年秋,在夏承焘先生带领下,之江诗社共17 人秋游杭州西溪。这是张荃游西溪时留下的作品,在风格上亦是婉约清丽。

这时期的作品还有《登摄山看红叶》《秋郊用杜工部玉华宫韵》《和朱朱漫题二绝句》《游理安寺》《雪窦观瀑歌》《之江诗社雅集即席志别》《咏荷》等诗作,及《一剪梅》(欲放新愁向酒边)、《凤凰台上忆吹箫》(蝶去花残)、《桂枝香》(兰舟欲发)、《满江红》(斗室书空)、《高阳台》(芦荻摇花)、《夜飞鹊·芙蓉》(纤云敛红碧)、《三姝媚》(山深烟护冷)、《水龙吟》(夜深独立回廊)等词作。张荃1934 年大学毕业之后在浙江私立甬江女子中学任教,因抗日战火在江浙燃起,于1936年夏南下广州从教。

二、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张荃在抗战时期的十年间(1936-1946)先后在广州私立培道女子中学、之江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并跟随所任教的学校躲避战乱、颠沛流离。迁徙的路线是:广州-肇庆-香港-杭州-上海-邵武-武夷山-坪石-长汀,虽然生活困顿,但教书和写作却从未中断。这段行迹历程都记录在诗词文章中,诸如《武夷纪游》《肇庆山水》《肇庆七星岩记》《香港西林寺游记》等游记散文,《渡江逢空袭》《端溪四绝句》《漱珠江探梅》《九龙寓居为瓶梅作歌》《登鼓浪屿望海》《晚发香江别诸同学》《纪事诗》《粤赣闽道中四首》《武夷山纪游》《别邵武》《赣州村居寄蘧老》《别诗,蛰存文海先生将离汀州即赠》等纪实叙事诗。张荃1936 年南下广州,在广州私立培道女子中学任教期间,从学黄际遇先生,诗词技艺渐长。1937 年抗战爆发后随培道女中先是迁校肇庆,1938 年又避战乱于香港。1940 年培道女中复在韶关坪石设校,负责人是刘公铎,张荃谢绝了续聘的邀请。1940 年私立之江文理学院改为之江大学,张荃受校长李培恩之聘,返回母校任教,1942 年随之江大学内迁福建邵武。1943 年之江大学再次迁往贵阳,张荃并未续聘,而是跟随黄际遇在韶关坪石侍读一年。1945 年经施蛰存推荐,在迁至长汀的国立厦门大学任教一年。1946 年张荃将此前主要诗词作品结集为手写油印本《荪簃诗词稿》,收入50 首诗和21 首词,共35 页,由时任中文系主任余謇教授(1886-1953)题签,并赠予厦门大学图书馆收藏。

图2 《荪簃诗词稿》(厦门大学图书馆藏书)

这十年间,张荃在动荡中辗转各地从教,深切感受到战乱时期家国危难、民生凋敝、颠沛流离的苦痛,创作风格呈现明显的多样化特征,时而淡远,时而豪放;时而忧愤,时而明健。诗文近似杜甫“诗史”的沉郁顿挫,真实记录战乱经历,抒发忧国忧民怜己的感伤。词作总体风格上有易安格调、苏辛风味,豪放与婉约兼具。游记散文《肇庆山水》记写了1937 年在空袭声中逃离广州的情形:

民国二十六年,抗战军兴,广州立刻波及,我随学校逃到肇庆。此行固然经历过平生未曾经历的艰辛,但也领略到往日所未领略的佳趣。今日追记,犹有余怖;而那慑人神魂的水光山色,却至今仍萦绕脑际,浮现梦寐。国难当头,民生艰辛,诗人历经劫难,诗词风格由清丽婉约而变得沉郁苍凉,笔触底端写满愁苦。如:《纪事诗》白描战乱中哀鸿遍地、百姓死伤的悲惨场景;《香江四绝句》抒发避乱香港的羁旅愁绪。

纪事诗

天岂能言者,呼之欲为何。

草草数年间,豺虎日喧豗。

烽火撼五岭,飞弹如奔雷。

哀哀此蒸黎,流窜迫寒饥。

儿骨杂瓦砾,母尚觅其儿。

断肢在母怀,兢兢坚抱持。

死者肤不完,生者饱鞭笞。

有泪莫号哭,有怨莫嗟咨。

寄身积薪上,去矣莫迟回。

香江四绝句 其一

涛声万顷撼长空,簸荡羁魂入梦中。

南北江湖壮士血,分来残照一痕红。

1940 年张荃从香港辗转回到母校之江大学任教,夏承焘为此写了纪行词《一九四○年重熙、荪簃先后自万县、九龙来会,皆之江从游也》,并言:“人间正有事无穷,不须便说相逢好。”正值抗战艰苦时期,师生相逢也是家国忧患当头。张荃的诗词风格和凛然气节受到夏承焘先生(1900-1986)的熏陶,在诗词《题瞿师北堂吟韵图》《踏莎行·和瞿师》等中有所体现。同时,她也受到所喜爱的诗人龚自珍的影响。七律长诗《龚定庵先生百年祭》曾刊发在《岭东民国日报》1942 年10 月1 日星期四文艺副刊《笔垒》,该诗写于1941 年9 月龚定庵(龚自珍)的百年祭,饱含借古抒怀的意味,深得黄际遇(任初)先生(1885-1945)的称赞。后四联慨叹自己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凄苦与孤单:

人间陵谷几推迁,湖山此日没烽烟。

苏公堤上千株柳,犹自因风咽晚蝉。

百年人事随水逝,流窜吾亦几穷悴。

诗成残月到吟边,胡笳凄凄空满耳。

这一时期从学与黄际遇先生的记录和回忆体现在《奉陪黄任初先生游端溪二首》《代柬答畴庵先生》《游宋王台呈任初先生》《记黄任初先生》《哭畴庵夫子二首》等诗文中,尤其是写于1948 年的长篇祭文《从游录——为黄任初先生逝世三周年作》深剖了师徒二人志趣相投的文学趣味与品格,记写了患难之中结下的师生情谊,表达了对老师不幸溺水而亡的深切悼念,感人肺腑。同时,这也是一篇学术评论文章,对黄任初先生的诗词艺术、文学思想、人格风貌等都有准确到位的品评:

余性褊狷,不谐于俗。幽忧之疾,久而弥深。每膏火自煎,孤情绝照,形骸土木,与世相遗者久矣。既而遇先生于羊城,纶音偶接,若合符契。

……

家外祖父秋园先生云:“任初天才磅礴,大气郁积,出而为文,无往不臻绝境。”

张荃自幼跟外祖父姚梓芳生活在一起,深得钟爱和教诲,祖孙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长篇叙事诗《忆昔诗为外王父七十大寿作》回忆跟从外祖父学习与生活的情形,抒发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漂泊在外的孤独凄凉及思乡思亲的情怀。开篇写道:

我吟忆昔诗,惓慕情无已。

忆昔初趋庭,视我同诸子。

挈我走南北,课我以文史。

孤馆听胥潮,一灯伴童稚。

涂鸦不计工,墨沈溅案几。

夜静漏声残,犹勉爱余晷。

十载勤琢磨,更进探根柢。

自谓学海中,庶几识涂轨。

1942 年的下半年张荃在家乡小住,与外祖父共研诗文,甚至还有同题诗作《题陈散原先生画像》,祖孙二人在《岭东民国日报》(揭阳版)文艺副刊《笔垒》同时刊发诗文,其乐融融。然而,这种欢聚的时光很短暂,1946 年张荃渡海远行。1952 年姚梓芳因曾任职于旧政府而获罪被捕,在狱中发病猝逝,张荃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回乡服丧。她在散文《故乡的兰花》中借回忆老宅庭前亲手培植的几十盆素心兰,抒写对外祖父深切的怀念与惨遭不测的愤慨,发出“以八十许高龄横遭辱戮,而为人子孙者,远隔海隅,呼天不应,救援无从”的哀叹,这其中不知隐含了多少无奈与伤痛。

1939-1944 年间,张荃有不少诗作书写回乡探亲的生活情形,表达游子的不尽乡愁。有《古沟即事》《节孝堂落成欣逢王母姚太夫人七十大寿恭述祖德》《到家》《村居即事》《得家书》等,既书写了揭阳古沟的四季风景与时代风云,也书写了鸟围村的秀丽山川与风土人情。《古沟即事》描写了揭阳古沟夏秋之际的秀丽景色,山鸟鸣禽、结盟鸥鹭、溪光云影,人与自然和谐共融,恍若世外桃源一般。然而,晓风拂面、曙光妍丽的美好梦境被战争打断,乱世离人想寻得片刻宁静已是非常不易,战乱的离愁涌上心来。

古沟即事 二绝句

山鸟鸣禽共一音,溪光云影自浮沉。

石头小坐盟鸥鹭,领取江天一段阴。

不辞小立晓风前,为爱朝来曙色妍。

梦断细寻余味在,乱人吟思是鸣蝉。

图3 揭阳古沟张氏祖祠建筑群(张树发供图2019)

张荃在战乱中辗转从福建邵武到厦门,准备过汀江回揭阳省亲,因路途不畅,由施蛰存引荐,在国立厦门大学任教一年。施蛰存在《张荃诗文集》序文中有详细记录:“一九四四年,余在长汀厦门大学。暑假时张荪簃自邵武来,欲泛汀江去潮阳省亲。波路恶又无便船,余劝其且住,遂留止焉。晤谈数日,以诗相酬答,因赏其才,遂为介绍与校长萨本栋。萨公欣然延揽之,余遂得与荪簃共事者又年余。每逢空袭警报,中文系师生群趋仓玉洞,踞岩穴间,议论上下古今,荪簃辄与焉。”并将昔年赠予张荃的5 首诗收录在《北山楼诗》中,同时也附录在《张荃诗文集》中。

三、台湾时期的文学创作

1946 年张荃渡海赴台,初在台湾糖厂工作,后在国立台湾大学和省立台湾师范大学任教。她的胞弟克仁、克悟在《张荃诗文集》中的《张荃小传》中叙述:

胜利后厦大虽力邀继任,惟姊以连年栖迟内陆,颇思海外壮游。卅五年乃渡海赴台,初在台糖公司第二分公司任管理师一年。对糖厂之重建躬尽厥职。卅六年夏,先后应聘国立台湾大学,省立师范学院任讲师有年。

“一甲子菁莪乐育,五十年荟萃开新”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60 周年(1946-2006)暨国文研究所50 周年(1956-2006)双庆人事编年史稿,记载:

1949 年6 月19 至25 日,三八级结业,本系教授:谢冰莹,副教授:张荃。【脚注37】按:张荃(女),字荪簃,广东揭阳人,私立之江大学文学士。曾任台湾大学副教授,台糖公司管理师。时寓和平东路二段一一四巷十六号。第6 页。①《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60 周年(1946-2006)暨国文研究所50 周年(1956-2006)双庆人事编年史稿》,赖贵三主编,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1995 年版。

张荃于1948-1951 年间在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任教,当时的同事也是挚友的谢冰莹(1906-2000)在《哭张荃》悼文中有详细回忆。不过,查《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系史稿》(1929-2014)附录②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系史稿》(1929-2014)附录,2014 年11 月。,1945-1948 年间并无聘用张荃任教的记录,还有待更详实的资料来佐证。张荃渡海赴台与张氏家族在台湾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关系,揭阳古沟张氏家族后人张树发先生在访谈中讲述:

古沟张氏十一代张加禄与姚孝贞(姚梓芳的姐姐)传十二代:张孟熙、张仲熙、张宗熙、张淑熙、张季熙。这五个儿子都是抱养的,因为他们自己不能生养。张仲熙和张季熙分别娶了姚梓芳的两个女儿姚元任和姚元瑞,张荃的父亲是第二个儿子张仲熙,母亲是姚元任,张仲熙传张克悟(张德培的爷爷)。姚秋园既是张荃的外祖父,也是她的舅爷。张季熙既是她的叔父,也是她的姨夫,张氏家族和姚氏家族关系非常密切。张季熙毕业于北京大学,是蔡元培的学生,是留学德国的博士。姚梓芳的二儿子姚万年也是留学德国的博士,著名的化学家,当年跟张季熙一起到台湾,也曾经在台糖公司任要职。①访谈资料:张树发(1965-),男,汕头大学教师,古沟张氏第十一代孙,祖爷是张兴春,爷爷是张旺梅,叔叔是韩师老校友张际德。时间:2018 年7 月12 日,访谈人:刘文菊。

张季熙被称为“糖业专家、台湾农业经济功臣”,当时台湾外汇80%以上是靠砂糖外销,民国四十年代糖厂总厂长的地位高过屏东县长。张季熙还是屏糖代用国小首任校长,他撰写的《记万年榕》一文被编写成中学的课外补充教材。1947年爆发了“二二八事变”,台糖总经理沈镇南叛乱,屏东糖厂也出现了暴动事件。张荃在台糖公司第二分公司任管理师一年,参与开创台糖公司员工子弟学校。她在1947 年夏离开台糖公司,不知是否与事变有关。现居台中的刘百忠先生是台糖公司的老职员,他在访谈中讲述:

我今年已经95 岁了,我现在还写文章。我是1946 年从韩师毕业就来台湾的,当时说可以去台湾,马上收拾好衣服就去了,很匆忙。来了台糖公司就从最基层干起,我读过书有文化,后来做到总务管理。我写过一篇介绍张季熙的文章《台湾光复接管台糖先驱张季熙一生奉献糖业》。我也写过一篇介绍张荃的文章,是根据《张荃诗文集》里的资料。1946年她跟着张季熙做秘书,后来就去教书了。离开台糖公司可能跟“二二八事变”有些关系吧。只是听说她去台湾大学和台湾师范学院教书,证人和材料我都没有。后来又去了南洋大学教书,她没有后代了,什么都不知道了。关于她的情况,我知道的也不多。②访谈资料:刘百忠(1923-),男,原台糖公司职员。时间:2018 年7 月13 日,访谈人:刘文菊。

1947-1951 年期间,张荃寓居台湾教书和写作,与母亲及家族亲人生活在一起,安稳平静。这一时期,张荃的诗词创作活动比较活跃,整理和刊发旧作,也写了不少新作,主要在《台湾训练》《建国月刊(台北)》《台糖通讯》等刊物发表诗词作品。这时期仍以创作古典诗词为主,刊发的诗词作品多半是旧作。如,《定庵先生百年祭》《哭畴庵夫子》《从游录》《忆昔诗为外王父七十大寿作》《渔家傲》(回浪平沙随地涴)等。这时期也有一些新作,如《高雄狮子湾望海》(《台湾训练》,1947)、《草山春游》(《建国月刊(台北)》,1948)、《草山看樱花》(《台糖通讯》,1948)、《虞美人·草山看杜鹃》《摸鱼儿·别台湾友人》等。这些写景抒情的诗词作品依然保留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清雅中折射出一种哲理意蕴。

图4 张荃1946 年在屏东

《高雄狮子湾望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描绘的是一幅高雄西子湾的海景图,风格疏朗豪放:

双击如驰电,云天指顾通。

江山犹峻险,乔木自巃嵸。

一棹风烟外,三山落照中。

快游从此始,得失付鸡虫。

《草山看樱花》刊发在《台糖通讯》1948 年第2 卷第9 期的《同仁园地》栏目“诗苑”,同期还刊有丁樵隐和林兰园的诗。《草山看樱花》共有4 首,是描绘台北草山(阳明山)春景的写景抒情诗,勾勒出一幅春雨樱花图,风格清新婉约,诗歌境界别具一格,如,其中第一首:

一角遥山覆锦霞,雨丝披拂湿烟遮。

和云和雾几千树,独占东风是此花。

张荃这一时期也有不少散文作品,从内容或者文末时间可以看出是寓居台湾时期的作品,对于一个有写作习惯的作家来说,散文可能是最日常化的写作方式,虽然不能查阅到更多的刊发作品,但这一时期的创作应该不会减少,如,《台旅月刊》(1949)记载本刊常撰稿作者中有谢冰莹和张荃,推测可能会有不少作品创作和刊发,散文的创作甚至一直持续到马来亚时期。张荃的散文清新流畅、朴素日常、贴近生活。如,《被人遗忘的一群——台湾女侍应生》《饮茶艺术》《诗钟》等。《被人遗忘的一群——台湾女侍应生》写于1947年,她关注到台湾在日据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个畸形社会现象:女侍应生之多,这群青春女性被生活所迫咽着苦泪出卖自己,让人无限同情和惋惜。她主张“由人权来说,她们有理由要求应得的权利;由人类进化上说,我们亦不该让这许多精力浪费;为后一代的台湾国民着想,我们更需要许多健全的、贤明的母亲。”她呼吁“愿从事妇运的姐妹们,切勿忽视这个严重问题;愿负责建设新台湾的人们,亦勿视这仅仅是妇女自身的事。”表现出作家关注社会发展以及进步的女性观。张荃在年轻时代就接受了现代男女平等思想教育,积极参加揭阳早期的妇女解放运动,曾与同学们一起争取男女同校的权利,才得以在1924 年进入揭阳县立榕江中学就读。1926 年参加“揭阳县妇女解放协会筹委会”,在许玉磬主席的带领下成为妇女骨干,在桂岭鸟围一带开展妇女解放宣传活动。1927 年春“揭阳县妇女解放协会”成立,与张永钊一起成为主要委员,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平等、自由、独立、自强的先进女性观。①揭阳市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揭阳县地方史(1919-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年,33 页。纵观她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历程都反映出一个独立自强的现代女性形象,即便在学术文章中也能表达理性鲜明的性别文学意识。如,在《谈李清照的诗词》一文的结论中写到:

过去诗文选集,偶也编入妇女。但往往在卷末,与和尚道士同列。……至于妇女,她们是人,她们不想成仙成佛,她们也有她们的快乐和悲哀,她们一样需要发泄,而男人却认为她们无才便是德,好像能诗能文的人,尽是不祥之物,故意抑低她们的地位,使她们永无出头的一日。……在这种社会环境中,是难会有特出人才,而易安在这种情形下,能有如此成就,益觉其为难能可贵了。……写到这里,不禁感触万千,真欲为古今数不清的才女一哭。

这不仅是为千古才女的不公平待遇而鸣不平,也有反身自指的意味,为才华横溢同时又是命运多舛的自己鸣不平。作家的文学史命运与时代、环境、种族等因素紧密相连,女作家的文学史命运更多受性别因素的强大影响,她们的文学命运与个人生命史之间有着更紧密的联系。女性的重大生命事件,如家庭、婚姻、生育、疾病等对女作家的影响大于男作家。张荃这一代女性抗争在传统与现代社会的罅隙中,她们既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认同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性别价值,也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中男女平等的价值理念,甚至也有着本土化与国际化并行的生活方式。影响她们文学史命运的因素除了时代、种族之外,更多的是性别身份的束缚。在重读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的时候,需要深思的是如何解开这个女作家的千年魔咒,对女性悲剧命运进行多维度的阐释与观照。

四、新马时期的文学创作

1951 年夏,张荃与地质学家陈恺结婚,辞别了在台湾共同生活了5 年的母亲及亲人远游新马执教。先后在麻坡中化中学、怡保霹雳女中、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1956 年兼聘马来亚大学吉隆坡分校中文系讲师,1955 年患病,1957 年春,病剧辍教,并在此年最后一次回台湾探望母亲,1959 年3 月17 日病逝于吉隆坡。《南洋商报》1959 年3 月20 日刊登了4 则挽联,分别是:痛失词宗(陈恺先生担任顾问的麻坡美陆(吉山)锡矿有限公司敬挽)、痛失导师(马坡中学许明义等14人同挽)、痛失良师(梁环清等14 人拜挽)、痛失贤师(容瑶陆余秀斌敬挽)。这些挽联对张荃的诗词水平和师德风范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张荃迁往新马短短五六年便患病辍教,缠绵病床,创作渐微,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如,散文《彭亨山中杂写四篇》《寄语四篇》《落叶寄语》《云》《金鱼》《冬至》《故乡的兰花》等,诗词《邝君钧昌像赞》《哭鸿鑫兄四首》等。散文《彭亨山中杂写四篇》记写假期里在马来西亚中东部彭亨州的山中闲居的生活,《山中的生活》描写山中金矿公司的工人们在上工的汽笛声中早出晚归、按部就班、简朴快乐的生活,抒发向往乡村生活的归隐之情。散文《金鱼》文末署有“一九五四、七、十于新加坡”,描摹住在吉隆坡时邻居家里养的一池金鱼们的生活情景,托物言志,由金鱼安于不及十尺大小方池中的宁静生活,表达对浪迹天涯、流寓颠沛的生活的厌倦之情,散淡之中透出无奈与感伤。

图5 张荃在马来亚

在尊孔中学学生的记忆中,张荃是一位有才华、有创意、有激情、有责任、和蔼可亲的好老师,她曾经推动了全校的壁报运动,鼓励学生文学创作。如,在《峰与谷——尊孔校友访谈录》一书中,有多位当年尊孔中学的学生回忆张荃老师:

另一位教过我华文的是张荃老师,她跟随丈夫从台湾来。她的丈夫是个地质学家,在政府的矿务局工作。据她说,台湾当时处于白色恐怖,所以在这里说的话如果传到台湾,她的家人或许会遭殃。因此,她对于那边的专制即使不满,也不敢太过批评。她十分欣赏李清照、苏东坡。对于苏东坡的豪放,她形容为“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她介绍李清照的诗词也讲得十分扣人心弦,如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陈:她讲文学史不是照书的,而是自己编的,十分有系统,让学生皆觉得豁然开朗。)她本来想介绍我到新加坡教书,后来阴差阳错,新加坡已经请人,我于是无法到新加坡去了。[10]

张荃的丈夫陈恺(1908-?),揭阳籍,地质学家。1932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是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学生,同年入北京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曾在北京西山研究地质构造,参加扬子江下游铁矿调查和个旧锡矿地质调查等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返原籍。1944-1949 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进行构造地质研究。1948年同饶宗颐等在潮汕地区地质考察,受聘主修《潮州志·地质志》。[11]1951 年与张荃结婚后一起前往马来西亚,曾任职于麻坡美陆(吉山)锡矿有限公司。马华作家萧遥天(1913-1990)是陈恺的老友,也是张荃外祖父姚秋园的学生,曾在散文集《热带散墨》中记写1957 年到吉隆坡的十日游程,在八月八日的游记中记录了前往陈恺寓所探视张荃的情形,并且详细描述了陈恺为夫人张荃遍请名医的传奇医案,张荃自1955 年患小便泻血逾2 年,久医难效,病剧而辍教。陈恺揣测用高丽参解寒,在药方中私增剂量,张荃竟暂有好转。[12]不料,1959年春张荃再次发病,不治去世。他不胜感叹唏嘘,写诗《哀荪簃女史》[13]记录并致以哀悼之情:

哀荪簃女史

一九五九年于吉隆坡

张荃字荪簃,诗格近苏髯,藻思澹美。旧任之江大学教授多年。晚归陈恺,随陈来马。一九五九年卒于吉隆坡。余幼受知于荪簃外王父秋园先生,方快旧雨相逢,忽作人天永诀,逝景劳尘,曷胜唏嘘。

维摩沉疾心为危,奇药偏方宁敢疑。方启篇章温笑貌,迟移桐梓拂哀丝。秋园法乳君宜寿,漱玉诗肠谁与知?诠次遗书真一恸,斟词煮酒竟无期!

[注]荪簃患血球素破裂症,中西医敛手。恺兄曾试进独参偏方,果大有转机,然再发卒不起。秋园讳梓芳,名古文家,著有秋园文钞,学苑丛刊。

从陈恺所在的锡矿公司敬给张荃挽联“痛失词宗”上足以看出对张荃诗词水平的高度称赞和敬仰。不过,张荃本人以及谢冰莹等闺蜜对陈恺颇有微词,二人的婚姻生活也不尽如人意。也许感情与婚姻的私密性是史料考证可以绕过的谜团。张荃盛年离世,文学创作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叹息。

综上,张荃属学者型诗人,是一名从事古典文学教学、研究和创作的教授。故而,研究张荃不能忽略她的学术思想。她一生笔耕不辍,撰写了不少学术研究文章,《后村长短句考证》《刘后村先生年谱》《刘后村满江红词七首笺》等学术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今仍是刘后村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她的学术笔记和学术文章有自己独到的阅读体会、文学见解以及文学史观。在《诗与音乐》一文中,她谈到自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诗界革命,认为抄袭古代或欧美的定型诗体并不是成功之路,如何为中国诗界找出一条康庄大路是需要深思的重要问题。对照当下诗界学者对新诗百年发展史的反思,有不少学者认为在发展白话新诗的同时,不能彻底废弃古典诗词,虽然白话新诗是主流,但是文言诗词的生命力依然顽强,并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学界为旧体诗词能否进入现代文学史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讨论,不少学者主张文言诗词应该入史。比如,黄修己先生认为现代旧体诗词“同是现代人的创造,同是现代人的优秀精神产品,当然应该入史。”[14]曹顺庆先生呼吁文学史应该收入现当代旧体诗词,要重建中国文论话语。[15]杨义先生在《以大文学观重开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新局》[16]一文中指出,文学史存在“现代性”观念与通俗小说、文言诗词的尴尬,文言诗词是新文学家的“双轨写作”。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先生指出,在现当代中国诗史上,形成新诗和旧诗双峰并峙、双水分流的奇观,这在世界诗歌史上应该是一个非凡的特例。[17]张荃对中国诗界发展问题的思考具有深刻性与前瞻性,她的诗词创作也是中国诗界百年发展史上的重要个案存在,具有一定的参照与借鉴作用。张荃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反映了个人写作历程与行纪历程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汉语新文学创作多元离散的格局,是解读中国现代文学百年发展史上“古典与现代双峰对峙”现象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家。

附:

张荃简谱

1911 年:2 月11 日(花朝前一日)生于北平。祖籍广东揭阳古沟,字荪簃,别号念孙。幼失怙。七岁随外祖父/舅爷姚梓芳(秋园)游学京沪。姚秋园1925 年归休榕城揭阳。

1924-1927 年:秋,从上海回乡,入揭阳县立榕江中学就读。参加“揭阳青年团”,争取男女同校的权利,同学有张永钊/林子萱(1906-1966)。1926年参加“揭阳县妇女解放协会筹委会”,作为骨干成员在桂岭鸟围一带开展妇女解放宣传活动。1927 年春“揭阳县妇女解放协会”成立,与张永钊一起成为主要委员,积极参加妇女解放运动。

1928-1930 年:因榕江中学关闭,转往南京读完高中。

1931-1934 年:私立之江文理学院国文系就读,师承夏承焘,同学朱生豪。加入“之江诗社”。创作诗词《喜迁莺·玄武湖》《游西溪二绝句》等。发表学术论文《后村长短句考证》(1933)、《刘后村先生年谱》(1934)。

1934-1935 年:浙江甬江女子中学任教。

1936-1940 年:广州培道女子中学任教,期间从学黄际遇。随培道女中迁校肇庆,1938 年又避战祸于香港。

1940-1943 年:秋,受聘母校之江文理学院任教。1942 年随之江大学内迁福建邵武。1942 年10-11 月回乡小住,在《岭东民国日报》(揭阳版)文艺副刊《笔垒》刊发《龚定庵先生百年祭》等五首诗作。

1945 年:经施蛰存推荐,在迁至长汀的国立厦门大学任教一年。

1946 年:《荪簃诗词稿》刊印,厦门大学中文系主任余謇教授题签。现收藏于厦门大学图书馆。

举荐毕业生李焕明前往台糖公司任职。

夏,渡海赴台。在屏东台糖公司第二分公司任管理师,张季熙经理为其叔父/姨父。开创台糖公司员工子弟学校。

1947-1948 年:1947 年春,引荐好友张永钊从汕头赴台任教。1947 年夏,离开台糖公司。曾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

1948-1951 年:1948 年夏,应聘省立师范学院副教授,1951 年暑假离开。1948 年秋,谢冰莹受聘省立师范学院,二人成为挚友。1946-1949 年间,在《台湾训练》《建国月刊(台北)》《台糖通讯》等刊物发表多篇诗词文章。

1951-1955 年:1951 年夏,与地质学家陈恺结婚,离台前往新马。

先后在马来亚麻坡中化中学、怡保霹雳女中、吉隆坡尊孔中学任教。有同事兼好友邢广生、陈淑贞。

1955 年患病。

1956 年:聘为马来亚大学吉隆坡分校中文系讲师。

1957 年:春,因病辍教。

本年最后一次回台省亲。

已患溶血病。住孟沙医院救治。

1959 年:3 月17 日(花朝前三日)病逝。卜葬于马来西亚吉隆坡蕉赖律基督教坟场。

1990 年:《张荃诗文集》出版,李焕明主编,施蛰存作序,台湾明文书局出版。分为散文、游记、书信、诗词、论著等,约二十余万字。现收藏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

猜你喜欢

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