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情注笔颂明灯
——杨之光、鸥洋《不灭的明灯》赏析

2019-08-30

老年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灯芯明灯油灯

边 霁

在江西省宁冈县(今属江西省吉安市)城东南16公里处的茅坪村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屋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当时,中国革命处于艰难创业的时期,毛主席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此时,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进攻和严酷地封锁革命根据地,党内机会主义者则怀疑是否需要和能否保住根据地,散布悲观论调。正是在那“大夜弥天”的年代,毛主席于1928年秋冬之际,在这所简陋的八角楼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光辉的马列主义著作,指明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杨之光、鸥洋创作的中国画《不灭的明灯》,描绘的就是在那严峻的历史关头和极其艰苦的岁月里,毛主席在深夜写作的伟大而质朴的形象。山区十月的深夜,其寒可知。毛主席和普通战士一样,穿着单薄的军衣,仅有的御寒物是一条围在腰背上的粗毛毯。他用的是旧木桌,坐的是粗竹椅。按照规定,连级以上的干部学习、工作可以点三根灯芯,但毛主席为了节省只点一根。就是在这盏青油灯下,毛主席彻夜不息,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写下了不朽的光辉著作!师从高剑父、徐悲鸿等大师的杨之光先生,在形成现代中国人物画新风貌和构建现代人物画教学体系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师从著名画家赵无极的鸥洋,通过不断探索“东方意象”的油画语言,将中国“文人画”的趣味与西方印象派光色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被誉为“中国意象油画拓荒者”。正是伉俪二人的精心合作,成就了这幅极具影响力的绘画经典。

在一次访谈中,杨之光谈到了关于此图创作前后的故事。他说:“对于《不灭的明灯》的创作,源于一次偶然的灵感。那是我们沿着长征路走的时候,到了井冈山、登上八角楼。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毛主席当年的工作环境,除了一张藤椅、一件毛毯、一盏放在桌上的青油灯之外,别无他物。当时,我完全用艺术的思维去想象毛主席当年在那里工作的情景——他坐在这里应该是怎样的状态?点灯的时候又会是什么神情?一想到那个场景,我就有了创作的冲动,就觉得自己必须得画这张画。所以说,这幅画的构图是当时就在大脑中形成了,等于是具备了创作的成熟条件。从井冈山回来后,我和鸥洋一起画了这张画。我们用象征的手法去表现那个很冷的晚上,主席披着毯子、拨油灯、指挥天下的形象。我脑海中还不时浮现出在寒冷的冬夜里燃起的星星之火,为以后中国革命所带来的燎原之势。后来,这张画受到了大家的极大关注,小学的教科书都用这个做插图。”

《不灭的明灯》杨之光、鸥洋合作 96cm×131cm 1977年作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此幅作品款识“不灭的明灯”,题跋写道:“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艰苦的寒夜里,在一根灯芯的小油灯下,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及《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字字句句闪耀着真理的光芒,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落款为“一九七七年秋,鸥洋、杨之光合作”,钤有“鸥洋”“杨之光”姓名印。中国画具有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强调意境,重在传神的特点。《不灭的明灯》在力求形象塑造准确生动的同时,运用布局的简繁粗细、笔法的刚柔虚实,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以丰富表现力使画面更具神韵。画家怀着革命激情作画,深情注笔颂明灯,更是引起了我们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此图,画家选取了一个含有深意的细节——毛主席在写作过程中,为了让光焰更亮一些而挑灯芯的瞬间。在画面出现的一刹那,顿时满屋生辉,使人的视野超出斗室之内的乡间习见事物,联想到室外广阔天地里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毛主席的著作,是革命人民战无不胜的武器,毛主席亲手点燃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作品静中有动,奔放寓于含境。画家正是用这样的气氛,烘托出毛主席高瞻远瞩、从容坚毅、思潮汹涌而又充满信心的伟大气概。

猜你喜欢

灯芯明灯油灯
欢迎提问
百年党史(一)风雨飘摇待明灯
一个“平凡人”,不努力会怎样?
灯芯草的陪伴
为什么要说“加油”
风中的灯盏
阅读是行万里路的明灯
大石灯草文化节
为什么煤油灯需要借助灯芯才能燃烧
◎朱德冬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