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墨竹何以成『派』
——从文同与『湖州竹派』谈起

2019-08-30

老年教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墨竹湖州苏轼

卢 勇

《墨竹图》北宋.文同

关于墨竹的起源之说大概有三种:第一种即比较普遍的说法是起于唐明皇李隆基。元代张退公《墨竹记》曰:“夫墨竹者,肇自明皇,后传萧悦,因观竹影而得意。”二说是起于吴道子。元代李在《竹谱详录》中说:“墨竹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黄太史疑出于吴道子。”三说是起于五代时蜀国的李夫人。《图绘宝鉴》卷二记载:“李夫人……月夕独坐南轩,竹影婆娑可喜,即起挥毫濡墨,模写窗纸上……自是人间往往效之,遂有墨竹。”其他类似的说法还不少,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又缺少实物佐证。但从实物与文献的综合考察分析,墨竹起源于唐五代之间,应是可信的。

涓流入海,代代相传。墨竹绘画成为中国文人画极为重要的一脉延至今日,并被赋予高风亮节、虚心上进、凌寒不凋之高尚品格的象征。从绘画史的角度看,中国墨竹画科的出现要远早于“湖州竹派”,它与“湖州竹派”并非是一个完全重叠的概念。中国墨竹绘画虽“亦起于唐,而源流未审”,但“湖州竹派”起始于北宋,因文同而开宗立派,却是十分明确的。

文同(1018—1079),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宋史·文同传》记载:“元丰初,知湖州。明年,至陈州宛丘驿,忽留不行,沐浴衣冠正坐而卒。”苏轼在《文与可谷偃竹记》中云:“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殁于陈州。”说明文同在赴任湖州途中去世,并没有到过湖州,但依旧例而被称“文湖州”。苏轼曾说:“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又说明文同本人并没有自命“湖州竹派”。但苏轼与文同是表兄弟,感情非常亲密,而且自谓“吾为墨竹,尽得与可之法”。因文同“知湖州”途中去世,改由苏轼接任湖州知州事,故苏轼有《次韵子由题憩寂图后》云:“东坡虽是湖州派,竹石风流各一时。”所以关于“湖州竹派”的命名出于苏轼,应该是比较合理和可信的。明代莲儒曾撰《湖州竹派》一卷,列叙文同以下画竹者25人,近代有人以之判定“湖州竹派”一词出自明代莲儒,并非允当。

所谓文同“湖州竹派”,有其独特的技与道的内涵,并非可以泛化的概念,绝不是历史上所有用墨画的竹子都能归纳为“湖州竹派”的。文同之前如此,文同之后亦如此。

墨竹这种表现手法并非文同原创,但为什么在历史上,文同会被一致公认为墨竹绘画的鼻祖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同“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的文化精神。宋代葛胜仲在《丹阳集》卷十三中说:“造物亭毒之妙,此君能发之;此君生植之妙,与可墨君能发之;与可墨君之妙,东坡诗文能发之。”近人陈师曾也说:“至文湖州竹派,开元明之法门,当时东坡识其妙趣。”无论苏轼是出于什么原因推崇文同和“湖州竹派”,客观上讲,“文同的竹,苏轼的文”是“湖州竹派”的本质核心。二是文同画竹的高超绘画表现技巧和艺术水平。正如李在《竹谱详录》中所言:“文湖州最后出,不异杲日升空,爝火俱息,黄钟一振,瓦釜失声。”倘若文同画的墨竹,仅仅是停留在精神层面,在绘画技巧上无以服众,那何来“黄钟一振,瓦釜失声”呢?因此,文同画竹的高超绘画技巧和风格,也是我们判别是否“湖州竹派”的重要标准之一。

文同的“湖州竹派”在绘画风格上一脉相承,相较明清时期则更注重观察和写生,表现手法上趋于严谨和工整,是道与技、形与神、文心与艺术的高度融合,且宋元时期,长于画竹的“单科”大家辈出,这是明清之际所不及的。“湖州竹派”之发展,既有继承,也有出新,绝非守成不变。“湖州竹派”在各个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面貌和精神气质,以及不断丰富的内涵,成就了“湖州竹派”在中国墨竹画史上的巅峰地位。

明代夏昶之后,学习文同者在绘画水平上相去甚远,墨竹画的主导方向也转入了大写意一路,失去了“湖州竹派”沉稳清雅的流派风格特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不能归入“湖州竹派”之列。在我看来,文同的“湖州竹派”应以夏昶为殿军,其后虽繁花纷呈,各尽其姿,终无复“湖州竹派”在中国墨竹画史上那一段别样的精彩。

《迎风》明.夏昶

猜你喜欢

墨竹湖州苏轼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闫正国墨竹欣赏
从善如流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胸有成竹”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探究文与可与苏轼的友情空间
墨竹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