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筌画派”的源流和传变(上)
2019-08-30周忠庆
周忠庆
《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 41cm×7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时期,兵戈不止,生灵涂炭。有学者将它与战乱分裂的六朝相提并论,称之“五季”。而就中国花鸟画史而言,五代却是极为重要的发展时期。尤其西蜀、南唐两地,名家辈出,画事繁荣,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不同风格,促成了花鸟画的成熟。以富丽工巧为画风特质的“黄筌画派”,由于适应宫廷贵族的审美意趣,在西蜀画院居于主导地位;及至北宋初期,又统治皇家画院近百年,致使当时花鸟画无不以“黄家”体制为准。其对元、明、清时期乃至近现代花鸟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左右着花鸟画的传承和演变。显然,梳理“黄筌画派”形成和传变的历史,是体悟花鸟画发展历史及其文化意蕴的重要一环。
“黄筌画派”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黄筌画派”的形成是花鸟画发展的必然,也是五代时期西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的产物。前后蜀的历代君主都十分重视绘画。他们对画家大力提携并为己所用,所以“蜀虽远僻,而画手独多于四方”。前蜀王建曾封画家贯休为“禅月大师”,其他画家如房从真、宋艺、高道兴等依唐旧例授予翰林待诏之职,并设置内廷图画库,任命专职官员管理。王衍修建秦州行宫,延请大批画家在宫中壁上作画。后蜀孟昶雅好丹青,招徕画家,于明德二年(935年)设翰林图画院,开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画院。孟昶十分重视画院的建设,西蜀画院人才济济。孟昶喜欢工致富丽的艺术风格,对黄筌“小笔精妙”的作品极为赏识,常常让黄筌绘制花草虫鸟,装饰宫廷或作为外交通好礼物,这对于“黄筌画派”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动荡之中。而西蜀之地由于未受战乱波及,居然能偏安于乱世,故而引得大批北方战乱地区的士人迁居避难。这其中就包括西蜀花鸟画的先驱滕昌祐和刁光胤。滕昌祐随唐僖宗入蜀,终老于此。其作品用色鲜艳,形神俱备。刁光胤于唐昭宗天复年间入蜀,居蜀地30余年,留下了大量画迹。可惜,由于历史的变迁几乎丧失殆尽,只留下一本颇有争议的《写生花卉册》。他悉心培养后学,黄筌即是其入室弟子。滕昌祐和刁光胤在唐至五代花鸟画的发展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绘画技法和审美意趣而言,他们直接推动了“黄筌画派”的形成。
“黄筌画派”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黄筌(903-965),字要叔,四川成都人,自幼聪慧好学,颇有绘画天赋,善于师法诸家之长。《宣和画谱》言其“花竹师滕昌祐,鸟雀师刁光胤,山水师李昇,鹤师薛稷,龙师孙遇。然其所学笔意豪赡,脱去格律,过诸公为多”。此外,黄筌还师法自然、重视写生。其所绘无论山水野渡、人物鬼神还是奇花异兽,都十分传神精妙,尤以花鸟画见长。
生活环境和个人经历决定了一个画家的绘画风格。黄筌年轻时就在皇家画院供职,应诏制作。他见惯了皇家宫苑内的珍禽异兽、名花奇石,这对其富丽工巧画风的形成颇有助益。就笔墨技巧而言,黄筌花鸟画多采用先淡墨细勾、后重彩渲染的双钩填彩法。这种精工逼真、妍丽细腻的艺术效果,在现存的黄筌真迹《写生珍禽图》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筌以高深的艺术造诣确立了其在画坛的地位,颇得统治者的赏识和重用。他17岁入前蜀皇宫,深得王衍赏识,官至翰林待诏;后蜀孟知祥授黄筌翰林待诏,赐紫金鱼袋;孟昶继位后,对黄筌更是恩宠有加,加授检校少府少监、检校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等职,受重视的程度几乎和唐代“丹青右相”阎立本相齐。在西蜀,学黄筌者形成了“黄筌画派”,主要有黄惟亮、黄居宝、黄居宷、夏侯延祐等。画派人数虽少,却主导着西蜀的宫廷绘画。
965年,后蜀被北宋所灭,黄筌随蜀主到开封,亦受北宋皇帝重视,然不久后去世。黄筌第三子黄居宷(933-993)成为北宋初年“黄筌画派”主要的衣钵传承人。其善画花竹、翎毛、怪石、山景,风格一如其父,喜欢表现宫苑内的珍禽异花,技法上工致周密、富丽端庄,深得帝王喜爱。入宋后,黄居宷绘画成就得到宋太祖和宋太宗的推崇并委以重任,曾先后担任翰林待诏、朝请大夫、光禄寺丞、上柱国等职务,赐紫金鱼袋。黄居宷成为北宋初年皇家画院的权威,“黄筌画派”亦成为画院的主宰力量。
黄居宷流传至今最为可靠的真迹是《山鹧棘雀图》。从笔墨技法上看,画家采用了“黄筌画派”的勾勒填彩法,尤其山鹧的红嘴、朱爪用朱砂画成,羽毛用石青罩染,色彩十分富丽,虽然历经千年,但仍然能让观者感受到山鹧的俊美和黄家体制的神韵。此时“黄筌画派”可谓阵容强大,主要有黄惟亮、夏侯延祐、高怀宝、董羽、陶裔、胡九龄、李吉、侯文庆、葛守昌、李符、李怀衮、傅文用、王凝、释惠崇等。
《山鹧棘雀图》北宋 黄.居宷绢本 97cm×53.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