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徐州市中考作文述评
2019-08-29张增光
名师简介
张增光 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徐州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现任教于徐州市开发区中学。
原题回放
题目:这让我难以拒绝
要求:①以“这让我难以拒绝”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透露考生个人身份的信息。
命题透视
2018年徐州市中考命题作文“这让我难以拒绝”在主题思想上遵循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要求,引导考生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1.在写作中考查生活思辨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具备了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甄别能力,思想倾向、是非判断也更加清晰明了。当代散文家王鼎钧说:“一个人,不论他是不是作家,他生活在世界上,人生和自然必定在他心里留下一些东西。”生活是缤纷的,同时也是复杂的。在十几年的生命岁月中,究竟有哪些东西在考生心里留了下来?他们对这些留下来的东西做过什么样的思考?因此,这道题不仅考查了考生的写作能力,更考查了他们对生活的思辨能力。
2.在思辨中甄别精神境界高下。
“难以拒绝”的立意可以有很好的区分度,而“难以拒绝”的过程则能够看出考生的精神成长。这道题富有哲理思辨色彩,既立足于考生的生活空間,为他们创造了叙写自己思想情感变化过程的可能;又打开了考生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深层次地思考生活,在自身的经历中体会人生,获得收益。
评卷扫描
1.审题不清。
审题仍然是考生写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这道作文题是“这让我难以拒绝”,不少考生却写成了“我拒绝了??”,审题上出现了偏差。例如,有的考生写网络对自己的诱惑,让自己不能自拔,而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自己终于下定决心,拒绝了网络的诱惑。这样的文章不在少数。“难以拒绝”和“拒绝”是相反的两种心理和结果,这篇文章的落脚点毫无疑问应该放在“没有拒绝”上。
2.视野狭窄。
生活中难以拒绝的事情应该很多,而阅卷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很多考生仅仅把选材的视野局限在校园里甚至是班级中。例如,不少考生写考试时同学要求“我”递纸条、传答案给他(她),“我”也知道这样做不好,但一想到他(她)是“我”的死党,平日里关系亲密,真是难以拒绝;或者,好朋友邀请“我”去某个地方,“我”本来不想去,却难以拒绝对方的百般请求。世界那么大,却没有走出去看看,只把目光聚焦在狭窄的空间里,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3.多柔少阳。
现在的学生或许是受家庭、学校、教师的影响,表现得柔性有余而粗犷不足,由此导致写作格调上大气阳刚不足。阅卷中,我们所见更多的是江南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等俊秀轻柔之美吸引了“我”,让“我”难以拒绝,却很少见到有考生写“我”难以拒绝“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雄浑壮观的阳刚之美。至于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对自己性格、人生的影响,更是鲜有考生能够想到。这样的写作倾向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4.缺少梯度。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在叙述过程中若能有一些变化,出现一些波澜,会对读者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描写人物的心路历程时,往往表现得跌宕起伏、曲径通幽,这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可是考场作文中,这方面的问题暴露得还比较明显,考生的人物描写以水平面式的平铺居多,虽也有对人物心理、思想认识的刻画,但不够深入、细致,缺少变化过程。例如,很少有考生能把“坚定地拒绝→慢慢理解→最终难以拒绝”的渐进过程写出来。
迷津指点
这道题中的“这”“难以”和“拒绝”是三个关键词。
“这”考查同学们的选材能力和思维品质,不妨从正面选材:既可以是美好的事物(美景、书海、历史、科技等),也可以是良好的兴趣爱好(音乐、美术、运动等),还可以是积极的情感(对戏曲、方言等的热爱和传承)。
关于“难以”,同学们同样可以选择从正面落笔,记叙“我”与“这”之间的故事,突出其魅力,挖掘“难以拒绝”的原因,阐述其对“我”的积极影响,抒发“难以拒绝”的美好感受。当然,也可以反弹琵琶,记叙理智与情感间的矛盾冲突,描写自己的心路历程,抒发情感波动,表现自我认知的再提升,突出“我”在“难以拒绝”过程中的思考和成长。
至于“拒绝”,主要考查同学们的行文立意和价值取向。“难以拒绝”的结果既可以是“拒绝”了,也可以是没能“拒绝”,而“拒绝”与否的结果会呈现出不同的梯度层次:可以是因为美好,因为挚爱,因为给予“我”正面力量,所以难以拒绝,挚爱不悔;也可以是理智上明白应该拒绝,却因为习惯、爱好、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干扰,让“我”难以拒绝,但最终做到了拒绝;还可以是虽然理智上明白应该接受,实际却在抗拒;或者情感及理智上并没有意识到“这”的美好本质,但最终在“难以拒绝”的过程中,感受、接纳、理解了“这”的价值,促成了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