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时代的初中科学拓展性课程目标设定

2019-08-29朱宇航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年20期
关键词:基础性课程目标学科

朱宇航

2015年起,一个新名词“拓展性课程”被教育者所熟悉,各地的拓展性课程建设如雨后春笋,不断萌生。在课程开发、实施及推广中让大家了解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课程种类。不同的办学条件、办学资源让拓展课程的借鉴显得不那么容易,因此学校必须因地制宜开发适合本校生情的拓展性课程,这无疑也是一大挑战。我校的初中科学拓展课程《生活对对碰》已实施三年多,被评为“杭州市第九届精品课程”,并获得学生、家长、同行的认可。其开发阶段同样经历数次“磨难”,本文结合《生活对对碰》的课程研发,系统阐述关于拓展性课程目标的定位与实践。

一、三问课程目标定位

1.拓展性课程与国家基础性课程是什么关系? 拓展性课程与基础性课程总目标一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是学生接受的核心课程,无论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都经过多年论证,其作用与意义不容置疑。因此拓展性课程应作为补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学习课程群,通俗的理解可认为拓展性课程开设是为基础性课程打“补丁”。

翻阅2011版《初中科学课程标准》,课程总目标“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校本课程《生活对对碰》的总目标也聚焦于此。既然目标是素养的培养,那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就会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素养的组成要素。

(2)基础性课程中难以达成的素养便是拓展性课程的素养落点。

(3)素养达成的路径。

2.增设课程,如何不加重学生的负担? 超越当前认知能力,被迫学习是学业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衡量学业负担不是单纯的学习时间延长,学习项目增多,如果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兴趣,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就不存在学业负担加重一说。

拓展性课程的开设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选择性,其目的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因此课程目标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与接受能力。《生活对对碰》属于知识拓展,但是课程开设的载体是形式各异的体验、探究活动。选取生活中的科学,又与基础性课程关联的内容便是拓展课程的内容。学习者感兴趣,喜欢了,便不再是负担。如果只是加深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或者将高中学习的知识提前介入,便是未考虑学生的能力。

3.课程能给与学生什么? 学科知识随着使用频率的减少,会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能力则会对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科学核心能力是什么?观察,测量,比较,迁移,下操作性定义,数据处理,控制变量,模拟……这些技能离开了学科背景,能被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这就是能力的体现。近年来杭州中考科学卷的命题特别突出“能力立意”,这就要求教育者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因此《生活对对碰》的课程目标在制定的时候重视体验,重视方法,技能优先,知识后退,回归生活,领悟精神。

能力的养成,需要思维支撑。思维的支撑,又体现了能力的进阶。能力与思维是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科素养是什么?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熟练使用常见科学方法,发自内心感受学科魅力,顺其自然表达学科精神。

港珠澳大桥的顺利通车,桥梁工程师克服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AI时代的到来,还有什么是人工智能所不能替代的?未来社会的技术发展速度究竟会多快,谁也无法预言。每一个社会人都需要不断学习,终生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核心素养是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具有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教育应具有前瞻性,为未来培养人才,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制定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设定的有效路径

1.以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为指标衡量课程成效 本轮教学改革的主题“变革学习方式”,全世界都在兴起一场学习方式变革的风暴,教师的百次讲,不如学生的一次练,让学习真正发生,让思维有效碰撞,必须进行学习方式的变革。体验与经历是学习科学的有效路径,课程是否有价值,其中一个关键要素应是课程是否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并对此向良性进行引导。

拓展性课程的实施效果,可以观察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对此进行评估。拓展的意义丰富而深远,学习资源的多样拓展,学习时空的无边界拓展,学习方式的多维拓展,融合课堂,沉浸式学习环境等要素综合体现了“学为核心”的理念。课程目标的设置中,呈现学习方式变革,必不可少。《生活对对碰》的课程目标中具体阐述了如何通过改变学习方式达成总目标,部分内容如下:

三、拓展学习时空,丰富学习方式

1.挖掘学习资源。让日常的生活、购物、旅行等都成为课程资源的组成部分。

2.拓展学习空间。将学习的空间从课堂里延伸至校园内、超市、公园、交通工具、旅游景点等,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

3.丰富学习方式。让学生体会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交互式学习。

4.强化交流能力。通过场景式体验活动过程与结果的交流,初步养成善于与人交流、分享与协作的习惯,形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5.创建学习氛围。通过日常化的体验活动,创设家庭形成良好的学习研讨氛围,增进亲子关系。

2.以目标细化为落点评价课程实施效果 课程目标的合理定位,是推动课程开发的首要保证,设定目标后,才能围绕目标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课程实施的建设,评价体系的架构。目标的可操作性与可测量需要具体实施的细则,因此制定课程总目标后,必须将目标进行细化与分解,逐点落实,让空中目标能具体落地。

比如对于“强化探究意识”这样的目标书写,经历了三稿(见表一),思考维度越多,达成率的测量越精确。从第三稿的目标细化中可以读出以下信息:探究意识怎么强化——目标1,如何强化——目标2,强化的标准是什么——目标1、2、5。同理“提升实验技能”的目标也进行了细化,需要提升哪些实验技能——目标6,实验技能提升到什么高度——目标3和4。

表一 《生活对对碰》拓展课程部分目标

每一个目标进行细化后,目标的达成有具体的细则可参照,课程的参与者则可以对照进行评判课程的达成度,评价课程的实施效果,推动课程的发展。因此目标建设能推动课程进步,课程的进步倚靠目标的细化,两者相辅相成。

3.践行拓展性课程的“补丁”功能 拓展性课程的总目标与基础性课程目标一致“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2011版《初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科学素养包含三方面,分别是:1.对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对科学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基础性课程中较好的落实了学科素养1的养成,因此拓展性课程可以将落实学科素养2、3作为侧重点。基础性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以知识体系为核心的普及性学习,拓展性课程是面向部分学生,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开拓型学习。因此目标要素中所包含的能力与思维可以略高于基础性课程中的目标设定。

4.体现课程目标的系统性与延续性 不同学段对相同知识的学习呈螺旋上升,小学初识电路,初中能够掌握电路基本分析判别,高中进一步学习电学本质与微观解释,大学细分电学分支,进入科学发展史系统学习。初中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含了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多个分支,随着学习的深入与专业性的独立,高中将进行分科教学。

初中科学与高中大理科综合一脉相承,因此初中拓展性课程的目标设定需参考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各学科的课程目标。如同在美国学习科学,会先拿到一个系统的十二年课程目标,这样对于相同知识的学习,在目标的设定上,既不会重复,也不会忽略认知发展,同时具有系统性。因此课程目标设定需要参考高中相关科目的学科素养(表二),对照之后,再拟定初中课程的目标。

表二 高中理化生学科素养

根据共通点,《生活对对碰》课程总目标的其中三条如下:

(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初步形成在生活中科学探究的意识;

(2)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关心科技进展,关注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培养具有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并加强表达,沟通,交往能力。

猜你喜欢

基础性课程目标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吕梁财政四项举措支持基础性养老服务发展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中国移动4G基础性网络部署策略研究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