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2019-08-29卢亚静
卢亚静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河南洛阳 471000)
临床上针对急诊创伤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治疗方法,但在手术后,为保证患者创伤得以完全愈合,患者需要长期卧床休养。所以,患者卧床期间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这类并发症。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症状,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加之长时间不运动,致使下肢深静脉中血液流动发生异常,导致血液凝固,阻碍正常血液流量和流速,若不加以救治,极容易发展成血栓,留下后遗症。这对患者日后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严重者还会引起肺栓塞,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患者手术之后还应该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避免下肢发生DVT。相关研究显示,对急诊创伤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患者下肢DVT症状的发生,使患者日后生存质量提高[1]。因此,该次主要针对急诊创伤患者采取急诊综合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进行分析,抽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接收治疗的70例对象并实施详细分组研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该次研究的70例对象均匀选自该院接收治疗的急诊创伤患者中,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作两组,各组35例。其中,甲组患者包括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处在 35~70 岁之间,年龄平均在(47.94±2.23)岁;乙组患者包括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处在32~72 岁之间,年龄平均在(47.38±2.06)岁。
1.2 护理方法
甲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办法,如:基础护理、病情监测、药物指导等方面[2]。
乙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肢体护理:利用软枕垫高患者下肢,高度与左心室持平,或者稍高于左心室即可。为避免血液凝滞,需间隔2 h进行一次被动或主动的功能训练,且明天需坚持进行关节活动,若身体状况允许,还应该下床进行适当活动。(2)血管内膜的保护:由于人体静脉内壁的内皮细胞表面有大量肝素存在,能够对血小板粘附起到抑制作用,进而达到抗凝的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在进行输液穿刺操作时,需选择较细的针头,注意不能多次对同一部位进行穿刺,尽量缩短止血带绑扎的时间,从而减轻远端血管和对局部的破坏。(3)心理护理:患者在入院之后,通常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过程中,需将治疗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告知患者,获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增加患者依从性。根据患者文化程度、社会背景以及性格特点,将该病症的治疗方式、诊断和预后选择性地告诉患者。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消除焦虑、恐惧的不良心理情绪。平时需对患者多安慰、多鼓励,对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将每项治疗意义和目的告诉患者,让患者能够积极乐观、正确的面对疾病,同时积极配合治疗[3]。(4)注射护理:采用皮下注射方式,以低分子肝素来进行抗凝,防止继发性血栓的形成。在实施皮下注射的过程中,选择患者下腹部两侧进行注射,注射不能过深,在注射完成之后,避免搓揉,防止发生皮下出血、血肿等情况。(5)术前护理:手术之前,准备各类药品和器械,进行心电监护,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便尽早发现肺栓塞症状。若出现如胸闷、意识丧失等症状,需立即告诉医师进行处理。(6)手术中的护理:在手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颈部穿刺位置是否存在血肿、渗血等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皮肤颜色、重症症状、疼痛感及体温等。合理选择气垫床,帮助患者进行叩背、定时翻身等操作,对患者患肢进行按摩,为患者缓解肢体肿胀的情况。采用硫酸镁溶液对患肢进行局部热敷,达到消水肿、减疼痛的效果。(7)术后护理:多活动、多按摩患肢,遵循医嘱服药。不能长期久坐或卧床,禁烟酒,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4]。
1.3 指标观察
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获的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经过护理后,乙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14%,明显高于甲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的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n(%)]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
两组患者护理前生存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乙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s),分]
组别时间心理生理环境 社会功能甲组(n=3 5)乙组(n=3 5)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4 8.3 2±4.3 4 5 9.2 8±5.8 3 4 8.5 7±4.2 5 6 8.3 5±7.3 2 4 4.8 5±5.0 3 5 4.1 6±6.2 4 4 4.8 3±5.0 6 6 5.6 7±9.1 4 5 1.5 4±5.1 3 6 8.4 3±7.6 6 5 1.9 6±5.2 3 7 8.1 5±1 0.5 6 4 7.5 5±4.8 3 5 7.4 4±5.9 5 4 7.1 6±7.1 3 6 8.7 6±7.1 3
2.3 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护理后,乙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57%,明显低于甲组发生率的3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 3。
3 讨论
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有很多,特别在急诊创伤患者手术之后较为多发。对于急诊创伤患者而言,大多手术过后需要长时间卧床静养,所以,在急诊创伤患者手术之后需对其进行护理干预,以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该次研究中采用的综合护理干预法,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本着患者至上的原则,结合心理护理、血管内膜保护护理、肢体护理、注射护理、以及手术期的护理多个层面形成了综合性的科学护理体系,要求相关护理人员从整体上掌握患者病情,有针对性的实施多方护理干预,使患者能够感受到护理人员的照顾和关怀,使病痛得以减轻,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此外,为患者进行相应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相关知识的宣教,能够让患者对该病症的护理方法进行了解,使患者对该病症的认识度得以提高,有利于提高患者在护理过程中的配合度,进而提升护理效果[5]。
表3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比较[n(%)]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护理后,乙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7.14%,甲组患者护理满意率为85.71%,乙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甲组;两组患者护理前生存质量(心理、生理、环境、社会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有所升高,乙组患者护理后生存质量更好;经过护理后,乙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该次研究结果可看出,无论是从护理满意度,患者护理前后生存质量,或者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控制方面,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创伤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能够预防和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还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临床上值得推广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