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时光缓缓流
2019-08-29朱雅秀
朱雅秀
70年前的福州,记忆中的岁月,对温金林夫妇来说,是一份遥远而真实的怀念。
温金林,江苏省常熟人,出生于1924年,今年95岁,有着传奇的革命战争经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国恨家仇让温金林心中自小就埋下了革命的种子。1939年,15岁的温金林加入江南抗日义勇军、新四军十六旅,自此走上革命道路,随部队转战于江苏、山东、上海各地,参加过反顽战役、反扫荡斗争、解放斗争,多次歼灭日伪军,与国民党大军展开激战。他坐过日军苏州监狱、南京老虎桥监狱,1943年1月从芜湖集中营越狱归队,历经战火洗礼,九死一生,至今脑门上、小腿上还留着子弹伤疤。1944年,温金林参加了缴获日军92炮的战斗,如今,北京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一门92炮,就是那次作战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
温金林
在温金林的收藏里有“上海市军管会经济接管委员会”“华东军管会财经处”的布质工作牌、“华中银行”的金属徽章等物件,既记录着他时光变迁的工作经历,更凝结着他对金融工作的情感。战火平息后,温金林奉命投身金融,成为中国第一代金融工作者。1949年4月,温金林跟随第三野战军作战部队解放上海,任职于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金融处,随后接管了位于上海外滩24号的原中央银行,并参与组建成立了华东银行,任总务科科长。1949年底,温金林带领旧上海银行几十位骨干来到福建,之后任莆田涵江银行副行长。1953年,29岁的温金林,从上海财经学院结束进修,来到福州,担任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福州第一营业部工会主席、福州中行代理行长,从此开始了青榕苍巷的福州生涯。
剪 报 本
温金林的珍藏本上,有一张集体照片,那是他到中国人民银行福建分行工作时与同事们的合影。在一幅毛主席画像前,三十几位同事排列整齐,朝着镜头洋溢着青春的笑容。照片虽已发黄,但同事们意气风发的神态清晰可辨。这张照片,时常勾起温金林的回忆。
当时的福州中行位于仓山区观音井路,一座三层高的砖混小楼坐落在街道深处,繁茂的大榕树在窗前洒下斑驳的光影。当时银行业务主要针对企业的存款、商贷往来等。就在这窗前,温金林处理着银行内的各种事务,聆听着窗外人来车往。当时虽然局势稳定,但不安全状况偶有出现。1955年,有人在银行门口发现了两枚定时炸弹,接到报告后,温金林即带上工作人员来到现场处理。当炸弹被安全移除时,温金林终于放下悬着的心。这两枚炸弹,估计是战争时期遗留的,幸好未造成事故。为此,银行加强了安全隐患的排查与安全巡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福州,百废待兴。除了一些个体、私营手工业作坊外,还谈不上现代工业,人们曾形象地形容福州有“四个烟囱”(发电厂、造纸厂、乌塔和白塔),只有两个会冒烟。1954年9月1日,福州市民天食品厂成为首个公私合营的食品调味厂,紧接着,肥皂厂、造纸厂、玻璃厂等15家私营工厂也被纳入公私合营的轨道。1956年1月19日,福州市在省人民体育场(现在的“五一广场”)召开大会,宣布全市41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遵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在于组织合作社的指示,福州从实际出发,手工业的个体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继完成,福州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行福建分行成立之初的旧大楼
至1952年5月,全市已发展了近9000个互助组,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生产气氛浓厚,农产品供应充足。1953年起,国家对粮食、棉花、油料实行统购统销,供销合作社在集镇和自然村扩大零售网点,增设采购,基本上控制了农副产品经营业务,福州也初步形成了以国营、供销合作社为主导,集市贸易为补充的商品流通体系。当时供销社作为官方经济机构,经营范围包括吃穿用各种商品,还有各式农具等。
这些时事,都收录在温金林的剪报本里。1948年,温金林随作战部队参加了解放潍坊、济南的战役,并在济南组建华东金融干部培训班。从那时起他开始读报了解国内各种新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并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此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不忘读报学习,剪报收集,时间久了,厚厚的剪报本积了二十几本,堆成高高的一摞。这些发黄的剪报本,是当时福州发展变化的缩影,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如1954年9月15日,福州实现棉布计划供应;1955年4月,福州玻璃厂建成投产;1955年6月,福州造纸厂100吨平板白报纸首次出口,运往印度;1956年1月7日,福州薪炭、猪肉、鸡鸭、蛋品等8个行业零售商贩组成合作商店……
1957年之后,温金林又相继在福州商业部门、饮食服务处、糖烟酒专卖公司、水产局、副食品公司等部门工作过。这些剪报本,也伴随着他度过不平凡的岁月。当时,很多工农干部和温金林一样,都在抓紧时间学习充电,在自学中成长。温金林的爱人黄素琴也是如此。
“六好”奖章
黄素琴比温金林小4岁,也是江苏人,系温金林同一家银行的会计。尽管已是91岁高龄,却面容清癯,耳清目明,说起话来思维敏捷。
一枚红色的“福州九中”校徽,黄素琴珍藏如新,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青春岁月。黄素琴白天上班,晚上在福州九中读夜校。黄素琴过去在供销社当过会计,学的是“布记”算法,进入银行系统后,新的工作对业务有着更高的要求。夜校的充电使她的业务能力更上一层楼。
当时各种复杂的报表制作、繁杂的数据计算等主要靠珠算来进行,黄素琴经常忙到通宵。安静的夜晚,办公室内回响着噼里啪啦清脆的珠算声,一部算盘在她手中已拨得出神入化。
谈到珠算,黄素琴十分自豪:“我的珠算在系统比赛中,年年得第一名呢。”黄素琴的珠算不仅速度快,而且差错率低,年年评先进受表彰,家中至今还珍藏着当年“六好职工”的奖章、合影和表彰会议的纪念章。纪念章呈圆形,边缘环绕着红五星与金色稻穗、齿轮的花纹,“中国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全省模范工作者会议纪念章”的红色繁体字清晰可辨。
在福州待久了,黄素琴还学会了听懂一些福州方言,以便于地方工作。从刚开始的“鸡同鸭讲”,到之后的会心一笑,黄素琴从福州方言中慢慢感受到福州文化的魅力。
步 步 看 好
温金林的儿子温健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对儿时的生活记忆犹新。在困难时期,温饱是个普遍问题。市民购物限量供应,买米用粮票,买布用布票。当时大家穿的是棉布,化纤布“的确良”衣服是当时的新潮,经济相对宽裕的双职工家庭才穿得起。许多市民因粮票欠缺不够全家人消费,就用地瓜米、土豆等混在米饭中凑着吃,以解决温饱问题。“大米不够地瓜凑”,成了一代人日常生活记忆。
有一次,父亲外出到供销社排队买地瓜,天黑了还未回来,他饿得哇哇大哭,母亲一筹莫展。当时物资供应匮乏,很多家庭吃不饱,黄素琴不得不饲养几只母鸡,用米糠混合菜叶来喂,家中偶尔才吃上鸡蛋。回江苏老家时,黄素琴会带回一些磨成粉的麦子,掺到米饭里,作为主食的补充。虽说日子苦,但那麦粉在唇齿间留下的却是异常难忘的香。
相比于父辈,温健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他当兵时每个月领的是6元津贴。1977年他分配到冷冻厂工作时,每月38元的工资,之后转行到糖烟酒公司、烟草公司,工资待遇更是节节攀升。相比于过去,如今的生活水平突飞猛进,发展步伐实现超越,真是步步看好。
听温健说,心细的父亲还有一本工资记录本,对多年来的薪酬及生活开支都有记录,遗憾的是一时找不到。对于温金林夫妇来说,70年的时光就像一扇厚厚的毛玻璃,隔着它回望过去,很多已渐渐模糊,记不真切了,只能循着一些事物的线索方可捕捉到一些记忆的片断。
采访结束时,黄昏来临,温金林夫妇相互搀扶着,准备到西湖边散步。在绿柳拂堤间欣赏湖光水色,在忆旧中品味当下美好生活,是这对恩爱夫妻多年来的一个习惯。看着他们饱经沧桑后恬淡的笑容和远去的身影,我不禁在心中感慨:时光如流,而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