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是河长
——巡河》创作后记

2019-08-29任志忠

关键词:巡河主题性河长

任志忠 金 临

(1.中国美术学院 油画系,浙江 杭州,310002;2.江苏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镇江,212000)

在河在河,悠远悠远。临水而居的浙江人,也因水而兴。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孕育了长江以南的人类文明。这里历来雨水丰沛,河网密布。从尧舜开始,到大禹治水,中国人一直就有治水的传统。2014年,浙江省推行“五水共治”,之后“河长制”推行,既跨越千年光阴,又体现了如今浙江人对水资源、水环境的敬畏和保护。“七山一水二分田”,说的就是浙江,可见“山水”所占全境的比例。如今,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保护河流,养护青山,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一、觅河寻山

在“创研班”,我们最终的选题是《河长巡河》,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参考点。与其他的艺术创作一样,这幅作品从开始到结束,同样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波折。一开始,我们是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大主题切入的,选取了领导人的形象,与绿水青山一起,来揭示选题内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是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浙江安吉余村时就生态文明建设讲出的“金句”。同时,这句话也是我们这次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的选题。为此,前期我们多次走访习总书记走过的地方。

这个过程中,我们两下余村、下姜村和云和,走过习总书记去过的另一个浙江的村子—开化县华埠镇金星村,去体会浙江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绿水青山”给人民带来的实惠。在浙江“两山”实践中,另一个成绩比较显著的地区是丽水。我们多次到丽水深扎,去搜集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目的是想找到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以及绿水青山的治理理念被充分体现的地方。例如云和梯田就被我们选择性地记录下来,这样的场景十分具有代表性,习总书记主政浙江时,曾经前后八次到丽水考察和调研,这说明他对这方土地的绿水青山有着浓浓的情感。另外,我们深入到治水一线,观察河长巡河日常工作,体验他们在巡河中所经历的事情,尽量与他们打成一片,从生活中、工作中近距离地去感受河长巡河,以此来让画中的人物更加生动真实。为了增强画面氛围,在体验生活时,我们还特别注意巡河人员的着装和治水、打捞工具,为的是把“粮草”准备得更加充分。

同时,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通过我们的所观所看,能感受到浙江大地实行河长制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山变绿,水变清,处处山明水秀。正应了宾虹老人的一句话:“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这种真切的感受,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热情,也使我们有了大致的创作方向和思路。最终,我们想创作一幅既要喜闻乐见,让人民满意,又要有新意的主题性绘画。

《我是河长——巡河》200×480cm 2018-2019年

二、改弦更张

过程总不会是一帆风顺。当我们的稿子送京参加第一次评审时,由于一些原因受阻,最终让我们不得不转变思路,重新开始。之后,发布《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选题方案调整及增补选题情况》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选题编号93)继续空缺,于是决定继续沿用原来的主题,更换参考点,从“河长巡河”入手,寻找新的创作素材进行构思创作。从这个角度,我们一致认为应该从浙江的现实情况出发,从河长制的发起地寻找突破口,初步确定以河长带领巡河团队巡河为基本画面的构思,背景以浙江的山水衬托,呈现一个山清水秀的画面—河长巡河归来。

上世纪90年代末,为提升城市生态品牌,改善居民生活品质,长兴陆续在卫生责任片区、道路、里弄推出了片长、路长、里长。随后,将各类“长”的成功经验运用到水系河道治理上,率先在全国试行“河长制”,这就是“河长制”大致由来。“河长制”的推行,并在全国引领示范,这是浙江对全国的一个贡献。正是因为这样,浙江的条条江河变得清澈起来,先前处处可见的臭水沟也变了模样,一个崭新的浙“江”就此诞生。

为此,我们做了几套方案,不断调整构图和构思,试图创作出符合主题内涵的稿子。由于缺少这方面的创作经验,在画了几稿之后我们都不太满意,于是请教了何红舟老师,他在主题画创作方面有独有的心得。或许是由于何老师以前画过嘉兴红船,他给我们提示了一个创作思路:傍晚,河长在满天晚霞的映衬下巡河归来,远山含日、农人劳作后将息的秀美山河。我们拿出四套方案,在与何老师商讨后他确定了一个需要修改的方案—把河长治河巡查变成河长立于船上,率领巡河队傍晚归来。根据何老师这个构思,我们画出接近于终稿的第一个小稿,此后又多次修改。最后,经文化部国家主题性绘画创作专家委员会评审通过。

这一构思,突出了河长的形象。作为一个主题性绘画创作,我们还要考虑到浙江元素,全国影响,既体现一定的浙江特色,但又不能拘泥于某一点、某一个地区。于是,我们在“绿水青山”之外,金色的稻浪里有了收割机,天空处理得更加开阔,这些都强化了“主题”的地域特征。

2019年5月23日,我们连夜用投影放稿,定下大致位置后调整细节和比例。此时,距离交画的时间已经不多,有的同学的画作已基本完成。时不我待,接下来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才能按时完成任务。其实,回过头看,也正是由于“改弦更张”之前的“第一稿”铺垫,保证了我们之后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三、合作之道

合作,往往很“难”,合作之“难”。若是师傅徒弟,合作不难!若是水平相近,合作不难!若是性格一致,合作也不难!合作之难,有时不在画内,而在画布之外;不在技术,而在是否有人肯“退”;还难在是否同待名利、是否一条心。

于是,就有了合作之“难”。合作之“难”在哪?就这个“难”,孙景刚老师多次对我们二人讲到:既然合作,自然多少会有问题,一张画,不仅要学会并肩作战,还要学会相互沟通,彼此理解。甚至提出:为何不能像廉颇和蔺相如那样,最后结为“刎颈之交”呢?特别是何红舟老师,希望我们要珍惜好一起合作的缘分,把画画好。二位老师的叮嘱,都源于我们俩初次合作的相互陌生,也寄希望于我们合作成功。

从古至今,中外美术史上不乏合作的佳构。在欧洲绘画史中,马萨乔和马索里诺于15世纪20年代中期,在位于佛罗伦萨加尔默罗修会教堂的布朗卡契小礼拜堂,共同合作的壁画就是一幅佳作。马萨乔,开启了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风格,是第一个在绘画中使用线性透视的人,也是第一次使用消失点技巧的人。马索里诺要比马萨乔年长很多,他俩虽然风格不同,但结果是好的,为佛罗伦萨礼拜堂留下了不朽的巨制,这是合作绘画的典范。

在中国,关山月,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傅抱石,一代国画大家。他俩引以为傲的是为人民大会堂画的《江山如此多娇》,画中前景松树和远景的长城雪山是关山月画的,而大河上下的流水瀑布和山岩则由傅抱石所画。在草图阶段,他们每天就在一起研究、交流,互相提意见,反复修改草图。关山月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在四个多月的创作过程中,大家都从全局出发,从效果考虑,发扬各自所擅长、尊重对方的优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一致的目标下,我们都能自觉地在合作的全过程中,甘当对方的助手,乐于做对方的配角,又务求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长,全力以赴来对待这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他们都互尊互让,使画面上保留了南北各人的风格,并达到了最佳效果。与傅抱石一起的四个多月,关山月从傅抱石的身上学到很多,进一步认识了这位益友良师。后来,关山月写的《念傅公》中:“天成独我金陵笔,造化兴师岭表风。翰墨有缘融一体,江山点染息无穷。”很好地诠释了“合作”二字。

合作,难免会有摩擦和问题。在经历了最初磨合之后,我们经常这样相互理解,商量着去画。随着画的推进,彼此之间协作能力有了提高,画画也随之渐入佳境。

正因为如此,上正稿前,我们就对工作进行了分工,以确保创作能按时顺利完成。按计划,一人做前期铺色与画面人物的初步塑造。在画面大的色彩关系完成后,由另一人开始最后攻坚,在之前的基础上深入刻画。其实,在创作的整个过程中,这样的分工一直是交替进行的,没有刻意的安排。深入刻画阶段,保持步调一致对整张画的创作非常重要。我们始终在协商中,保持一个比较“匀速”的画面推进,正是由于具备了这样一个融洽的合作气氛,这幅画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交叉补位,互相之间没有太多分歧,保持一个良性互动。就画而言,我们也注重主次,以及画面工作量的分配,做到谁的区域谁挑起担子,所以整个创作过程都我们都做到了有主有次。就像一场战役,我们往往一个人主战,一个人策应。平时,一个人主画,一个人主写,循序渐进,合理分配,逐步推进。

景行行止,且画且行。合作,既是挑战,也是锻炼,这是我们的体会。

三、推进深入

7月26日,“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第二轮验收,北京评审会召开。8月6日收到的反馈意见是:“色调很温暖,很好!”虽然专家没给出具体意见,但我们自己心里有数,作品的下一方向在哪儿。于是,又进一步调整了思路,在三个方面做了较大的改动,以确保下一次验收顺利通过。

首先,为凸显“绿水青山”这个主题,对整幅画的基调进行了调整,原作品有评委反映过于“橘红”,这次我们努力向“绿”的方向过渡,使之有清新自然、干净美丽的感觉。其次,让云活起来,把之前刻画简单表现不灵动的部分,再进一步深入刻画,并使之自然衔接。第三,调整人物关系,更换右边撑船的人物,把正面站立的人物动态调整为向河长方向转身交谈,这样画面人物之间就有了互动和呼应。对主要人物—河长塑造更加深入,在渲染了主题的同时,人物的表现力得到加强。最后,整体调整水的感觉,为此我们又专门去西湖边拍了一次水的素材,就是为了追求碧波荡漾、水波涟漪的感觉,把经过治理后水的“净”呈现给观众。

同样,一些古人追求的,也让我们多有思考。元代黄子久,为领略山林河川之情韵,居富春江,被两岸林峦景色吸引,画下“山居”图卷,让人知晓古人对“青山绿水”的向往。“苺苺兰渚急,藐藐苔岭高。”这是南北朝时伟大的山水诗人谢灵运游历温州永嘉的好山好水—楠溪江,所写下的偶怀。这一画一诗里,所表达的好江好水,不仅打动古代文人墨客,同样也激发我们的创作热情。“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同样,我们也有孟浩然之古意。要绿,似青,要水如绿,要山似青,这是我们最后给画定的基调,也是从古代诗书画意里感知的。

这时,在又一轮调整之后,我们更加明确了创作重点,就是以“河长制”的实际运行为主要线索,“要绿、似青”,从美丽家园、美好生态的角度切入并凸显“绿水青山”这个主题。同时,对整个画面的基调进行调整,努力向“山明水净”的明亮色调方向过渡,让整幅作品有清新自然、干净美丽的艺术效果。同时,继续深入刻画作品中的人物。画面正中一位河长眼望前方,引领着船队的行进。右边撑船的人物扭头望着河长,与左边打捞的工作人员一起构成一个有呼应关系的叙事性画面。远处金黄色的稻浪、辛勤的劳动者与收割机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劳动场景。更远处,青山旖旎白云舒卷,河道中,碧波荡漾水草丰茂。多层次的景深烘托出—“我是河长”—这幅画的主题和气氛。同样,“绿水青山”是我们的家园,也是我们世代栖息之地,维护生态环境是我们肩负的责任。这个深入阶段,我们在渲染了主题的同时,花大力气于画面人物的精细刻画,一方面突出人物,另一方面力求突出劳动者与时代的关系。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画中的河长,看着眼前的青山绿水,展望美好未来!

四、几个细节

画的过程中有很多反复,即便是到了最后也还在调整,举几个例子:

8月中旬,画到了深入刻画阶段。

8月17日,孙景刚、何红舟两位老师提出意见,认为右边撑篙船工的头部姿势不理想。我们立即另外找了模特,以孔凡博同学为形象重新摆拍人物动作,动作设计成扭头回望河长。这个变动带动了整幅画的节奏和呼应关系,使人物配置更加合理。其实,作为画里的人物,在这幅画里改动的最多,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物变动之后,笔触与笔触叠加之后,形成了油画特有的材质美感,这是这幅画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8月21日,继续深入刻画河长,在色彩上减弱面部橘红色彩,使人物能够更好地融入环境。河长在几次深入刻画中,反复调整比例和透视,包括人物的细微刻画。例如河长面带微笑头微抬起,使他处于一个更加昂扬的状态。在这幅画里,河长是最主要的人物,在他身上我们花了最大力气。

8月23日,调整河水。力求水波荡漾且清澈透明的效果。之前我们已多次调整水面,从偏暖黄的傍晚颜色到偏暖绿色的,一点点地拉向绿水青山的“绿”。每一次调整,往往都是一整天。为了做到较好的色彩衔接,基本都是一遍改完又改一遍,而且都是大面积的修改。这幅画里的水,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整,从暖黄色调到蓝绿色调只是第一步,色调的大致调整,到了画的最后阶段,尤其调整到水,几乎是一天一个模样,绿到蓝绿,到蓝,最后再到绿,反反复复调整的次数不下十几次,就是觉得画面的“绿水”,总也达不到“一溪新水绿涟漪”的绿,于是不停地改。由于油画注重衔接,故都必须一天解决。正如同调整人物带来的画面肌理美感一样!水面在画笔反反复复的涂抹之后,同样也生发出一种绘画的美感,夹杂着颜色的美感,两种美感错叠在一起,甚是好看!

其实,就这张画来说,在没对山和水做大范围的调整之前,我们已经画得非常完整了。晚霞之下,河长巡河归来,金黄稻浪,大地、天空和群山一起,暖洋洋,呈现一种温暖的气象。但是正因为如此,浙江大地的那种一绿碧连天、江水潮头涌的感觉没了,于是我们下定决心,把整个画面的基调改了。这才有了之后天空中的云朵、层层的远山以及蜿蜒的河岸,一种蓝绿的色调,为此我们不知进行了多少次的调整。有时画好了,一个小时后再看,不满意,再调整!有时,下午画了临走又觉得不好就继续画,下班时间就不知不觉从下午5点延迟到晚上9点。第二天一进画室,再继续改!就这样,画面开始出现层层叠叠的肌理,像极了老树的年轮,承载着时间与历史默默无语。其中甘苦,我心自知。

“画不动了,明天再来。”这是我们嘴里时常说的,没有半点虚假。

9月18日,画送北京前夜,我们仍在赶画。手捧着快餐,猛“挖”一口,又连忙改上几笔,心里默默念叨:“要牺牲了,眼快瞎了!”此刻,象山九号楼下,大吊车正急等着这张画装车。

作品终于完成了,成功入选北京“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关注和好评。但是当我们转换角色作为观众审视画面时,还是发现一些问题留存缺憾。如果能有更多时间,再做一些调整,作品或许能有更好的效果。此刻,我们记住了:“我们这张画虽反复,但终究圆满,重点是你我合作有了一点心得和提升。”

五、心得收获

在“文旅部—中国美术学院”创研班学习期间,我们创作了《我是河长—巡河》这幅大型主题性绘画作品,就是想从现实主义的角度阐释环境与发展、现在与未来以及国家与个人等这些深沉而又迫切的命题,并从生活场景中呈现生产发展、生态美丽与生活美好这一美丽图画。最后,想把这些所有的线索都交织在一起,用绘画的艺术方式去表现—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

此刻,想到了画中河长这个人物,联系到我们创作,我们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创作出真实的,又符合时代的人物形象,作为创作者必须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第一线,因为所有的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作品中的艺术感受都来自生活。我们这幅作品也不例外,除了让作品本身好看之外,我们还要以真情实感打动和感染观众,这是创作的唯一目的。把真实的人物,安置在真实的场景中,那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祈愿,就能够在画面里自然流露,呈现一个美好愿景。

20世纪50年代,大江南北掀起一股中国画改良的运动,由于意识形态的需要,同样也波及油画,一种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意识的艺术样态由此在中国展开。这种改造的后面,出现一大批体现时代特征的“主题性”创作,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罗工柳的《地道战》、詹建俊《狼牙山五壮士》,以及之后的陈逸飞、魏景山的《攻占总统府》等。到了新时期,在叙事和表达上,主题性绘画有了新的发展,那是一个“多产”时代。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主旋律作品。例如:何红舟老师的《启航—中共一大会议》等。进入新世纪,主题性绘画如何发展?创作出一幅怎样的主题性绘画?主题性绘画根本要解决的是什么?等问题依旧摆在我们面前。今天,这一系列的主题性绘画面临的问题,依旧是我们创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让人记忆深刻的东西,我们在这幅画里,试图就主题性绘画发展做一点新的尝试,使“主题”更接近生活,更加塑造“美”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河长的工作是对人类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一种“救赎”。自然、生态、水、和谐,这几年不断出现在眼前的词眼,不断强化我们对“绿水青山”的向往。同时,塑造一个个美丽家园、美丽山乡,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用画笔去描绘的。河长的身影和人类的信仰,作品的感人力量,笔下的对象,既表现的是艺术的再现,也是人们对美好世界的精神复归。艺术的语言,一方面演绎了作品的外延,丰富了视觉艺术的面貌;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忘记,一幅主题性绘画创作所要阐释的要义,是对事物的本质所要传达的一种揭示。这是我们在这次创研班学习的最大收获。沦为一种浅显的对象表达,既不是主题性绘画创作的目的,也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要去讴歌的。在这个进程中,绘画的意义变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启迪人的美好心灵。因此,建立一种新的评价体系,在建立和谐社会实践上,赋予主题性绘画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使其成为表达的内容更加坚实、语素更加准确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许是主旋律创作的一个前进方向。从这个层面上,主题性绘画或许才能够超越文化边界、审美差异和历史描述,唤起人们更多的共鸣。

许江院长在《祖国不老 油画长新》中,就“新中国油画的成长之路”谈到:70年油画始终有一种向上精神,集中体现在三个方向:一是与大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二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意识;三是持之以恒的语言专注与研究。这三个方向,未尝不是主题性绘画的方向,也是加深中国油画“深刻”塑造的一个重要部分。

六、结语

回望过去,我们努力创作,为时代、人民画像,在新时代里探寻主题性绘画的道路。不忘初心,体会“艺术源于生活”,以实际行动践行“艺术服务于时代”承诺,书写自己与时代新的篇章。

两年时光,匆匆而过。我们常常会因一幅画,想起一个人、一个班级和一个学校。全老师和许江院长,以及来自全国的专家指导团队,他们汇集在一起,在大家感到困惑和停滞不前时,及时为我们提供必要的指导,指引我们创作的方向。创作中,孙景刚、何红舟两位老师,他们为人的平和与做事的执着都激励着大家,让学员们明白一所学校的风范是如何被一代代人所传承。另外,创研班的很多学员,他们“离”家“弃”子,放下手边的工作,一心扑在国美搞创作,其实就一个目的—创作出为人民满意的作品,回馈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总之也给自己一个交代。

道同志易合!二人同心,不畏困难。通过这次合作,我们收获很多!

猜你喜欢

巡河主题性河长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巡河记
水利部部长为“记者河长”点赞
基于PC端和移动端架构的重庆市河长制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分析
“河长”不只是写在公示牌上的名字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主题酒店客房空间的主题性设计研究
特效电影中的音乐表现分析
布局著名变例典藏集锦
庄玉庭先负孙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