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点高校科研绩效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2019-08-28谭芳碧
●沈 烈 谭芳碧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肩负实施国家创新型建设的重任。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家对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约1170.36亿元,2016年约为 1222.69亿元,2017年约1244.27亿元①。随着我国对高校科技创新投入的不断增加,其支出管理与调控矛盾凸显:科研资源整合机制的匮乏,科研经费的低效、流失以及滥用,资金管理较为粗放,科研绩效考评和问责机制不够健全等。因此,如何对科研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分配,如何建立健全科研绩效考评与问责机制,从而更科学地统筹人力、物力与财力,更充分地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最终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效率,一直是探索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构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寻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运用回归模型对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进行实证研究等。如陆根书等(2007)建立了基于效率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王楚鸿(2010)、陈静漪(2016)采用 AHP、DEA 等方法分析了全国高校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的关系;陈贤平(2012)、朱建育(2016)、贾明春(2013)运用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了高校科研综合投入对高校科研产出的影响。
纵观这些文献发现,在评价指标选取的相关性、代表性方面还略显不足,缺乏近几年实证方面的探讨。本研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方法,以我国重点院校2010—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进行科研绩效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分组比较985与211院校、东部与西部院校科研效率差异,探寻影响我国高校科研绩效的主要因素。最后基于回归分析结果,结合高校科研管理自身特点,从高校内部控制角度提出加强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绩效管理的可行途径。本文主要的贡献在于:第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衡量高校科研绩效的综合指标,建立回归模型比较了不同类型、不同地区高校科研绩效影响因素的差异;第二,从内部控制角度提出高校科研资金管理措施,既丰富了高校科研绩效的理论研究成果,也为高校科研绩效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科研人员投入
科研人员是科研绩效影响因素中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素,对任何单位的科技产出都具有重要影响。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关键在于人才,把人才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要求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比重。李思宏(2009)认为,提高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和选拔具有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科技人才。陈静漪(2016)在教育部直属高校科研绩效动态评价中选取“高校科研活动人员”作为高校科研10项投入指标中的首要指标。“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已有文献证明高校科研人员投入会显著促进科研产出 (贾明春,2013)。
但是不同层次的高校其促进效果必然会有差异,科研产出并不是单纯的由科研人力数量的多少决定,还要受到各高校的发展定位、管理机制的影响。对于985院校,建设的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型大学和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以中国特色为核心,以世界一流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力争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对于211院校,则是集中央和地方力量建设学科或专业,使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以及一批重点学科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达到或接近国际一流水平的大学。可以说211院校是“重点”,985院校是“精英”。正因为二者建设的目标及思路不一样,985院校投入的科研人力可能更多,层次可能更高,科研条件、激励机制也可能更好,最终的科研效率可能比211院校更高。据此,本文提出第一个假设:
H1:比起211高校,985高校科研人员投入对科研绩效的促进效应更明显。
不同地区的高校科研投入对科研产出的促进效果也未必相同。一方面,自上世纪80年代初确立重点高校政策以及上世纪末开始实施“211”“985”政策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采取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不同省份、不同地区高校科研质量发展产生了不小影响,导致了我国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均衡,其中外在的表现之一就是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据了解,西部高校教师一旦评上了“长江学者”之类头衔就极有可能被东部高校挖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全国政协委员熊思东如此概括高校人才在中西部高校可能会遇到的窘境。人才流失已成为制约西部高校发展的瓶颈,导致东西部院校科研产出不均衡。
另一方面,东西部地区高校所处地区市场化进程不一样。东部属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高,高校容易与市场接轨,人才选聘、晋升、晋级、激励等内部管理机制比较完善。运用市场化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能够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更容易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其工作效率。而西部高校缺少的不仅仅是人才,更缺管理人才、留住人才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很多高校在用人方面,“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等传统的用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亦或行政干预过多,行政权力与学术自由这一矛盾比较突出。基于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假设:
H2:比起西部高校,东部高校科研人员投入对科研绩效的促进效应更明显。
(二)科研经费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一流大学必须具备优秀的科研人才、充裕的科研经费和宽松的学术环境等一些基本要素,科技经费投入是制约高校科技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李维春(2015)在其研究中表明,R&D的投入是高校科技创新产出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科技创新文化氛围浓厚的高校,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将会提高科研绩效水平,丰富科研创新成果,即科研投入的增加对高校科研绩效的增长具有直接促进作用。科研经费主要涉及投入与支出,本研究侧重分析其支出影响。
现有文献已证明,高校科研经费支出对科研绩效成果有正向促进作用(贾明春,2013;张林霞,2015)。但是985院校与211院校的促进效果可能会有差异。985院校目的是建设成世界顶尖的一流大学,是国内高校精英中的精英,由教育部直接管辖,基础设施、教学科研条件应处于国内高校前列。而211院校建立之初还要兼顾“各省至少一所,各行业至少一所”的思想,在资金投入与支出方面两类院校会有不小差距。比如2015年武汉大学科研经费投入约为12.8亿元,支出约为11.2亿元;而同处武汉市的华中农业大学科研经费投入约为6.3亿元,支出约为5.1亿元,几乎相差一半②。985院校聚集了业务素质更加优良、结构更加合理、人员相对更加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管理理念、管理方式更加成熟,更接近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可能设计更加健全,执行更加有效。据此,本文提出第三个假设:
H3:比起211高校,985高校科研经费支出对科研绩效的带动作用更明显。
由于三十多年来不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西部地区高校从政府部门申请经费的渠道狭窄,获得的经费有限。再者,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所以他们从企业获得的资助也有限。经费跟不上,直接影响了科研条件,科研硬件建设滞后,部分高校连图书馆正常的运营经费都明显不足,馆藏文献资料十几年没有更新或更新很慢,无形之中增加了师生科研成本。结合师生需求不断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软件方面,西部一些重点高校还没有诸如国泰安、万德等国内重要的科研数据库,极大影响了科研产出。同时,相比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的师生来说,西部地区高校师生获取最新信息的手段和机会都要少很多。
西部高校落后的不仅仅是软硬件,教育理念落后、管理制度僵硬也是制约西部发展的“天花板”。相对于东部高校大多处于发达的城市或地区,西部高校位于偏僻或贫困的省市,与市场接轨程度不高,制度不完善。项目审批、过程使用、结果评估等管理模式匮乏,科研经费预算、支出、核销等缺乏流程管理。很多高校可能存在报销与科研毫无相关的费用,或者科研经费结余长期挂账等情况。这些行为一方面是监管体系不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机制,导致科研人员逆向选择。多种因素叠加,必然导致西部高校科研经费支出效率比不上东部高校。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第四个假设:
H4:比起西部高校,东部高校科研经费支出对科研绩效的带动作用更明显。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为保证数据的权威性和可获取性,本研究选择教育部编制的 《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10-2017),以及中国校友会网与《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2011-2018)作为数据来源③,在校研究生人数数据通过查找各大高校简介以及研究生招生网站手工收集获取。
已有文献大多选取某个地区高校或者某一年度数据为样本,但数量有限,代表性较差,本研究选取2010—2017年我国重点大学作为样本。从教育部官网上了解到,截止2017年,全国211和985院校共有116所,考虑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高校为113所。剔除3所军事系统院校,最终确定样本为110所。
(二)变量定义
从现有文献来看,被解释变量“高校科研绩效”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发表论文数量、出版专著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申请项目数、技术转让收入。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当年申报项目总数、出版专著部数、在国外及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论文数量三个基础指标,然后根据因子载荷结果提取出一个衡量高校科研绩效的综合性指标(Ky)。
解释变量主要包括当年科研经费支出总数(Fund)和科研人数投入总数(Hr)。变量定义具体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表
(三)模型设定
为了检验前文所提出的四个假设,借鉴贾明春(2013)等人的研究,我们分别构建了以下四个模型:
(四)数据拟合分析
回归之前,我们先从图形考察高校科研人力投入、科研经费支出与科研绩效的关系,分别画出它们的散点图,如图1、图2所示。
图1 科研人员投入与科研绩效关系
图2 科研经费支出与科研绩效关系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高校科研绩效(Ky)与解释变量科研人力(Hr)、科研经费支出(Fund)取对数以后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初步判断本文建立的线性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 Panel A可以看出,2010年至2017年间,科研绩效取对数以后最大值为12.11,最小值为1.95。这说明我国重点高校科研水平差距非常大,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与贾明春(2013)的观点一致。从投入指标科研人员(Hr)、科研经费支出(Fund)来看,取对数以后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仍有较大差距,表明我国重点院校无论是人员投入数量还是经费支出金额都很悬殊,科研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从表2还可以看出,我国211院校占了总样本的65.5%
从Panel B高校类型分组来看,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对比,985院校与211院校之间的科研成果产出水平均在1%水平上显著。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985院校的科研产出总量明显高于211院校科研产出;再从Panel C高校地区分组来看,东西部地区科研绩效的均值与中位数对比,同样在1%水平上显著,东部地区科研产出总量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可见,科研发展的不平衡更多地体现在不同类型与不同地区的高校之间。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多元回归分析
本文基于短面板数据分析,回归时应在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之间作出选择。通过对四个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得出本研究适合运用随机效应模型,采用广义最小二乘估计(GLS),回归估计结果见表3。
1、科研人员与科研绩效。表3呈现了主要变量的回归结果。从第一行可以看出,第(1)、(2)列科研人员投入与科研绩效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第(3)、(4)列科研人员投入与科研绩效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这一结果说明了科研人员的投入会极大促进高校的科研绩效。
从交互项可以看出,Type×Hr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个结果说明,比起985院校,211院校的科研人员投入更能促进科研绩效的提高,即211院校在科研人员投入方面更有效率。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985院校对科研论文质量要求更高,比如要在国际知名期刊或者国内CSSCI期刊发表,导致其数量较低,单从论文数量上无法衡量两类院校效率差异;其二,985院校人员管理激励机制方面可能确实有欠缺,此方面的带动作用相对为低。所以H1并没有得到验证。
另一组交互项中,Region×Hr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比起西部院校,东部高校科研人员投入对科研产出的促进更显著,H2得以印证。事实上,东部高校经济发达,市场化程度高,人才的筛选、引入、考评、奖惩机制与市场接轨,制度比较完善。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激发科研人员的潜能,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促进了科研产出。
2、科研经费与科研绩效。 科研经费支出对科研绩效的影响,从第二行可以看出,第(1)、(2)、(3)、(4)列四种情况科研经费支出与科研绩效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说明了科研经费支出会极大促进高校的科研绩效。
从交互项来看,Type×Foud系数并不显著,说明985高校与211高校在科研经费支出与科研绩效方面效果并无太大差异,H3并未得以验证。985院校聚集最优质的教育、科研资源,理论上要比211院校科研促进效果更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可能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我们的主成分分析法并没有区分发表在不同级别刊物上的论文,单纯从数量上统计;另一方面科研经费对科研绩效的促进需要以完善的经费管理制度为前提,如果制度存在缺陷,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所以985院校在拥有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也应当建立健全有效的经费拨入、支出等内部控制体系。
另一组交互项中,Region×Fund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东部高校科研经费支出比西部高校正效应更明显,验证了H4。究其原因,西部院校地处欠发达的地区,高校管理理念、管理体制上也相对落后,科研资源即使向贫困地区倾斜,也未必能够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
另外,在模型中加入的控制变量“在读研究生的对数”对科研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统计的科研论文是在国外或国内重要的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发表的论文级别可能比较低,不在统计范围内;其次,研究生出版专著的可能性几乎很小。这些因素导致了在读研究生数量对科研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表3 高校科研绩效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证明研究结论的稳健性,本文用中国校友会网与《21世纪人才报》共同发布的《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的科研得分(Score)指标,作为科研绩效指标的替代变量,代入原模型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见表4。主要结论与前面基本保持一致。
表4 科研投入与科研绩效的稳健性检验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已然拉开帷幕, “拿着‘985’‘211’的船票上不了‘双一流’的船”④。如何提高我国高等院校科研绩效水平,是各高校争创“双一流”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选取重点高校2010—2017年数据对我国高校科研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
其一,科研人员投入方面,比起985院校,211院校的科研人员投入更能促进科研绩效的产出;比起西部院校,东部高校科研人员投入对科研产出的促进更显著。
其二,科研经费支出方面,211高校与985高校在科研经费支出与科研绩效方面效果并无太大差异;东部院校比西部院校在科研经费支出促进科研绩效方面效果更显著。
其三,在倡导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第一,现有的科研绩效考核指标构成因素欠缺、重成果数量而轻成果质量;第二,科研经费支出体制太呆板、报销难、造假,挫伤积极性,影响经费投入的绩效,同时,激励机制方面,科研人力价值无法体现;第三,监督与制约不到位,对违规、造假、低效等的制约、处罚不够,即重申请,轻管理。
(二)主要建议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科研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基于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进一步加强科研人力及经费投入。应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支出力度。科研经费投入方面,把单一的政府拨入方式转向校企合作、国际合作、民间资助、其他收入转化等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保证经费增长的持续性;科研经费支出方面,应当重视支出管理,加强财务报销流程审核。财务报销整个流程都要设立风险控制阀,找出关键的控制点,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应对机制,防止科研经费的流失、滥用、挪用以及浪费,从而提高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也要增加项目负责人的经费使用权限,提高报账效率。
2、完善科研绩效评价制度以及激励机制。科研人力对科研绩效的促进作用是本文的又一个结论,高校应重视科研人力的投入,但不应盲目注重投入的数量。正如回归分析表明985院校科研人员投入对科研绩效促进作用并不明显,西部地区院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绩效影响也不显著,可见科研人力效率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高。建议结合科研财务管理特点,研发科研管理专用的绩效评价信息系统,通过对评价手段的创新,实现各项财务数据的动态查询,最终把评价结果转为资金分配、职位晋升机会。这样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热情,提高科研人员工作效率,改变高校科研人员数量众多,而绩效不高的现状。要重视并加强结果控制,减少挫伤积极性的繁杂过程。同时,从间接费与劳务费管理、经费结余分配、奖励等方面重视人力价值方面的机制构建。
3、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监督检查。监督是保证各项科研管理活动有效运行的约束力量,科研经费的监督应采取内外双向约束机制。首先,高校内部科研管理部门应联合财务、纪检、审计等部门参与到科研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全程跟踪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让经费在阳光下运行,建立多位一体的科研经费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联动作用;其次,外部监督方面,国家审计部门也应发挥积极作用,联合或委派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科研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不定期抽查,详细记录抽查结果,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才能确保科研管理整个流程在可控的范围内运行,把各种风险扼杀在萌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