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情境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因素体系研究
——基于DEMATEL方法

2019-08-28李孟原陈晓荣

上海管理科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升级转型因素

李孟原 陈晓荣

(上海交通大学 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 200030)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随着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变化和竞争态势的不断升级,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双重挑战。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引发制造业回流,同时很多跨国公司纷纷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企业无法在品牌质量和产品创新等差异化竞争中获取优势,在价值链中仍处于“底端锁定”状态。中国制造业必须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转型升级。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互联网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与集成方式,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方向。不同企业基于互联网转型的结果有所不同,红领集团的定制业务、海尔的智能制造等都为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而曾经的通信制造业霸主诺基亚于2007年就布局了互联网转型战略,率先推出Ovi Store移动平台,但最终在耗资150亿美元后宣告失败。因此,互联网情境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是富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

1 文献综述

Gerefii(1999)最先提出转型升级的概念,转型升级是企业增强获利能力,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程。国外研究多将“转型”和“升级”分开讨论,而国内研究通常把二者结合起来(徐广林,2016)。本文也将“转型”和“升级”合并讨论,将互联网转型升级定义为“企业原有价值活动的边界逐渐模糊并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使产品更先进、生产更高效、服务更优质,增强创新并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制造业来说是突破困境的重大机会,同时也倒逼传统制造业进行互联网转型。首先,促进企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重构企业价值链,向价值链高端跃迁(厉无畏等,2001)。其次,促进企业管理方式转型升级,互联网的共享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能够促进管理模式改革,由金字塔式、命令式向开放式和协作式转型(童有好,2015)。第三,促进企业服务方式的转型升级,使产品与服务价值链渗透融合,如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等。因此,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运用互联网技术,将价值活动与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结合,促进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灵活化和服务化转型。

魏钢焰(2018)以企业转型升级动机为中介变量研究了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因素,指出转型升级的决策主要受企业家转型动机的影响,而转型升级绩效还受到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力资源、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等内部因素以及政府政策、金融政策等外部因素。吴家曦(2009)将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分为两类,即推动因素(竞争压力、行业发展、政府支持等)与拉动因素(企业发展、新渠道和新技术等)。苏贝(2018)指出企业的技术智能化、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化等内部因素,环境变化、市场需求等外部因素是提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要素。Andrea(2008)强调技术创新和积极的企业家精神会为企业带来显著的“创新溢价”。Sonobe(2014)认为政府干预能推动企业创新,是促进转型的重要因素。Yoruk(2002)认为企业资源和能力等内部因素,对客户的依赖、所处环境等外部因素影响转型升级的效果。

现有文献主要分内部和外部讨论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思路,但仍存在不足:(1)现有研究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角度,关于互联网情境下何种因素会促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绩效的研究较少;(2)由于转型绩效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现有研究往往选取几个角度,在系统性和全面性方面较为薄弱,选取因素时也缺乏具体的理论支撑;(3)关于转型绩效的定量研究多采用回归分析法,忽略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制造企业,基于资源观和权变理论,结合相关文献识别企业的关键资源、核心能力和外部环境等因素,尝试构建互联网情境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和因素体系。引入DAMETAL法分析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以识别出企业转型升级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和企业实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2 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构建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运用企业资源观和权变理论总结影响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的内外部因素,并构建理论模型,其中资源观选择确定内部因素,权变理论选择确定外部因素。

2.1 内部因素

企业资源观认为公司是资源的集合,其中可以帮助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和利润回报且影响绩效差异的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Barney,1986),这些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难以模仿性,被称为关键资源要素。企业转型过程中需要利用一些方法整合关键资源并赋予价值空间,这种整合资源的能力就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杜纲等,2000)。本文选取企业关键资源要素和核心能力刻画影响转型绩效的内部因素,关键资源要素包括资金要素、人力要素、物质要素(Grant,1991;Carayannis,2004),核心能力包括自主创新能力、营销动态能力和企业家精神(Coomb,1996;Garud,1994)。

1.资金要素

资金要素是企业各项活动的源泉,在转型阶段,企业研发新产品、更新工艺流程、创建营销服务体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充裕的资金积累能够保证转型时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而成功提高创新水平(黄满盈等,2013)。吴家曦(2009)通过分析1851份调研样本发现,53.8%的受访公司认为资金不足严重限制了其转型升级,现金流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转型失败的风险。对于制造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来说,转型的周期长、成本高,具有一定风险,更加需要充分的资金支撑,以保证正常经营的同时获取转型成功。资金要素因素包括企业现金流状态、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资金运作能力。

2.人力要素

制造企业需要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模式来实施互联网转型升级,这些模式依赖于充分的知识储备,而知识的载体主要是员工。企业员工通过蕴含的知识、技术和经验能够快速地掌握先进技术和设备。人力要素对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控制和工艺流程的完整性有着重要意义(Lado et al.,1991)。企业的互联网转型是系统性工程,价值链上游需要高级研发设计人员,制造加工环节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价值链下游需要熟悉新型商业模式的营销人才,人力要素的投入对价值链中的各项活动均有促进作用,而这些活动的产出结果代表着转型升级的绩效。人力要素因素包括员工学历背景、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对员工的培训。

3.物质要素

企业的物质要素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如原材料、设施、工具等,代表着制造企业的硬实力(Amit et al.,1993)。互联网转型中,制造企业通过原有设施网络与计算技术融合,构建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运营等端到端的集成系统,如建立柔性生产系统以开展规模化定制(唐光海,2015),现有物质要素直接影响到企业转型时对设备升级改造的投入。Rai等(2006)指出企业现有IT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会影响供应链协调能力,继而影响企业整合和运作绩效。先进设备的拥有程度、网络资源建设程度、设施信息化程度是评价互联网转型物质要素因素的三个主要维度。

4.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指企业运用新的技术、工艺流程等创新性知识研发制造出新产品、新业务,并实现商业化价值的能力(傅家骥,1998)。互联网快速发展导致信息的高度协同和开放,市场中产品的同质性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绩效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对制造企业转型中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经营绩效等都起到决定性作用(Apergis et al.,2008)。因此,制造企业要实现互联网转型的成功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在研发设计、生产方式等环节创新,提高产品的创新含量,才能在行业中摆脱低价竞争,形成竞争优势。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因素可归纳为R&D投入和专利产出。R&D投入包括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占比,专利产出以专利申请数来衡量。

5.营销动态能力

营销动态能力是一种体现企业动态能力和营销能力的综合性能力,反映了企业面对市场环境变化时,开展营销活动以向公司内部传递信息的效率(Fang et al.,2009),通过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高效整合和重构价值链,确保最大化满足顾客需求。良好的营销动态能力可以有效应对互联网下行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促进企业成功转型(Eisenhardt,2000)。营销动态能力因素可概括为三个维度:(1)市场感知能力,识别顾客需求等信息并迅速传达到企业内部,并有效地分析市场环境;(2)界面协同能力,通过协调组织进行跨部门的业务流通,高效地实现顾客需求和价值创造;(3)客户响应能力,通过渠道推广、售后服务等营销方式为顾客传递价值,使企业在市场中突显出强异质性(李巍,2015)。

6.企业家精神

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改变旧的思维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领导的变革能力,如苹果成功转型的背后,是乔布斯卓越的洞察力和革新能力。Kotter(2014)认为75%~80%的企业转型成功都归功于领导者变革力,而变革型的领导者是通过企业家精神这一能力要素来配置资源进行战略决策的。企业家精神是领导者识别新机会、为应对环境变化做出思考、并利用机会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Michael,1994)。互联网环境中蕴含着大量的新技术、新思维,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探索新技术,加快开发创新,以增加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当外部环境改变时,富有企业家精神的领导者倾向于创新变革,并全力支持企业的转型战略,如为研发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专家团队等,从而促使转型成功。企业家精神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企业家受教育水平、企业家创新意识和企业家视角全面性(韩凤晶,2009)。

2.2 外部因素

权变理论认为不存在固定的决策模式,企业应在特定的环境中寻求自身资源、能力与环境的最佳匹配(Lawrence,1967)。企业转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合理利用了有利的市场机会。基于权变理论,本文将讨论影响转型升级绩效的外部环境变动因素,包括行业环境和政府政策两个方面。

1.行业竞争环境

企业赖以生存的行业环境是促使其谋求创新的重要激励来源。刘志彪(2000)认为竞争导向下,当行业内聚集过多的低附加值产品时,将形成激烈的同质化竞争,逼迫企业进行创新,向高附加值端转型。企业的技术升级、智能制造等创新活动都是在与同类企业竞争中递进的(Hannan,1984)。同时,当大部分同行都进行了互联网转型时,企业也不得不选择互联网转型以避免被市场淘汰。行业环境是企业创新、优化结构的推动力。本文将行业竞争环境因素概括为两方面:行业同质化程度;同类企业互联网转型程度。

2.政府政策

制造企业仅依靠自身力量很难成功地转型,政府必须通过政策进行引导(陈洪涛等,2009)。《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出台以来,许多传统制造企业在政策引导下实施了转型。张飒(2016)对南通市86家制造企业调研发现,38%的企业已布局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等互联网转型模式,43%的企业在政策号召下初具互联网转型思维。企业需要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来进行互联网转型,也面临转型失败带来的风险,因此政府提供资金资助等优惠政策有利于缓解企业压力、降低企业转型风险(张亮,2014)。本文将政府政策因素归纳为互联网转型引导政策、财政税收等优惠激励政策、人才服务政策。

综上,提出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3 基于DEMATAL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构建因素体系

DEMATEL法(Decision 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由美国Bastille国家实验室于1971年提出,是一种运用图论和矩阵工具分析系统因素的方法(Altuntas,2015)。该方法在因素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构建直接影响矩阵,通过矩阵演算识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在系统中的重要程度。该方法在领域内专家的经验知识基础上,能够有效地识别多层次、多维度因素间的关系,结合相互关系的强弱和对因素体系的影响程度达到简化体系结构的目的,适用于多因素且因素间关系不确定的复杂现实问题。

基于上文提出的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分三个层级构建影响因素体系。第一级为内部、外部因素;第二级共8个因素,为资金要素、人力要素、物质要素、自主创新能力、营销动态能力、企业家精神、行业环境和政府政策;第三级因素是第二级因素的具体衡量因素,然后对各因素编码。

3.2 DEMATAL法具体步骤

1.请专家评判各因素间的关系,得到影响系数,即因素i对因素j的影响程度。以0~4表示影响程度,0代表“无影响”,1代表“较弱影响”,2代表“中等影响”,3代表“较强影响”,4代表“影响强烈影响”,并得出直接影响矩阵A。

表1 制造业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的影响因素体系

(1)

其中,1≤i≤n,1≤j≤n。

2.直接影响矩阵标准化

(2)

3.计算综合影响矩阵Z

Z=X(1-X)-1=(zij)n×m

(3)

4.通过综合影响矩阵计算影响度(P)和被影响度(D)。影响度反映了对应因素对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值,被影响度反映了对应因素受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值。

(4)

(5)

其中,1≤i≤n,1≤j≤n。

5.计算中心度(C)原因度(R)。中心度表明该因素在因素体系中的重要性,值越大说明该因素对研究目标的影响作用越强;原因度表明该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可以根据因素的原因度的正负确定原因因素和结果因素。若原因度>0,表示该因素对系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大,称为原因因素;若原因度<0,表示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对该因素的影响程度大,称为结果因素。

Ci=Pi+Di

(6)

Ri=Pi-Di

(7)

5.绘制各因素的中心度-原因度笛卡尔坐标系,进一步分析计算结果。

3.3 基于 DEMATEL 法的实证分析

依据构建的影响因素体系,对8位学术专家和在制造业从业10年以上的企业管理者发放问卷进行调研,在专家评判意见的基础上,以影响系数的平均值建立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的直接影响矩阵A,见表2。

运用公式对表2进行矩阵变换,得到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汇总如表3所示。

表2 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的直接影响矩阵

表3 DEMATEL法计算结果

3.4 结果分析

根据表3,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原因度为纵坐标,构建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影响因素的笛卡尔坐标系,如图2所示。

图2 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笛卡尔坐标系

1.中心度分析

中心度排名前十的因素(如图3所示)如下:R&D经费投入F41>员工创新能力F22>现有设施信息化程度F33>企业对员工的培训F23>专利申请数F43>R&D人员占比F42>现金流状态F11>网络资源建设程度F32>先进设备拥有程度F31>融资渠道多元化F12。F41是影响转型绩效的最重要因素,该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联度最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能够提升创新能力,有利于改善设施资源的技术含量、系统的敏捷度等,从而提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对转型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员工是转型战略的具体实施者,提升F22、F23是促进转型成功的基本因素;F33、F32、F31是互联网转型的基石,决定着迈向互联网转型道路的起点;F43、F42象征企业的研发实力,是促进转型成功的必要因素;F11、F12决定了企业能否为转型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撑。这些因素是影响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绩效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转型时必须重点关注和提升这些因素,以促使转型升级的成功。行业同质化也对转型绩效有一定刺激作用,但外在因素主要通过作用于内部因素产生影响,因此其中心度较低。

图3 影响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的关键因素

2.原因度分析

原因因素中排名靠前的因素(如图4所示)如下:互联网转型引导政策F81>优惠激励政策F82>企业家受教育程度F61>同类企业互联网转型程度F72>人才服务政策F83>员工学历背景F21>企业家视角全面性F63。可以看出:F81是影响企业转型成功最根本的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重大且自身不易受到影响;F81、F82、F83共同构成政府政策因素,说明政府制定合理的“互联网+”引导政策,营造良好的互联网转型环境能有效影响其他因素,最终提升转型升级的绩效;F72、F61和F63也对其他因素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改进这些原因因素能有效地从根本上促进转型绩效。

结果因素中排名靠前的因素(如图4所示)如下:客户响应能力F53>专利申请数F43>市场感知能力F43>R&D经费投入F41>界面协同能力F52。F53受其他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是对企业互联网转型绩效最直接的影响因素;F53、F43、F52构成的营销动态能力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大;F43、F41也处于结果因素层。这些结果因素可以在短期内影响转型绩效,因此制造企业通过增强营销动态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快速地提升互联网转型的绩效。

图4 原因度排名前列的影响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DEMATEL法,基于中心度总结出影响互联网转型升级绩效的关键因素,基于原因度识别出原因因素和结果因素,进而分析了影响转型升级绩效的根本因素和直接因素。根据前文分析得出的结论,以下为在互联网情景下的制造企业转型升级提出相关建议。

(1)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研发专项资金用于配置研发人员和技术攻关。注重“产学研”结合,通过与高校、机构等协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设计创新及布局智能制造,提升价值活动的附加值。

(2)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企业应建立良好的人才招聘机制,引进高端人力资本,合理加大员工创新意识、专业技能等培训,培育出既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也拥有工业知识储备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转型的成功夯实基础。

(3)提升设施资源信息化。制造企业互联网转型是在融合了互联网技术的设备基础上进行产品创新和信息交流,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稳定、可靠且具有创新性的基础设施体系,如嵌入传感技术、大数据技术使生产设备智能化,依托互联网实现从数字化到网络化再到智能化的转型。

(4)提升营销动态能力。企业应注重提升对客户需求的响应能力,从传统的“先产后销”向“用户参与”转变,结合互联网技术打造柔性化供应链,使客户参与到研发设计等流程中,同时优化部门间的协同能力,最大化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5)提升企业家精神。企业家应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保持对政策环境、技术变革等的敏感度和前瞻性,并善于创新、敢于冒险,以全面的视角配置和优化企业资源,从而制定有效的战略决策,促进转型升级的成功。

(6)提升政府政策引导并营造互联网转型的行业环境。政府应为制造业互联网转型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互联网转型的布局规划等政策引导“互联网+制造业”的发展;增设示范试点企业,促进行业内企业实施互联网转型;设立扶持基金、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等转型;构建人才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储备和输送人才。

猜你喜欢

升级转型因素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解石三大因素
转型
回暖与升级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沣芝转型记
自主阅读,快乐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