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敏饱和灸量艾灸联合针刺对于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评价
2019-08-28金敏韩冰王孝维
金敏,韩冰,王孝维
(安徽省六安市中医院,六安 237006)
临床通常将颈椎病分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以及脊髓型。而作为各型颈椎病最早期表现,颈型颈椎病占有较大比例,在临床中极为常见[1-3]。颈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颈肩部胀痛、酸痛等不适感为主[4-5],部分患者因此产生活动受限甚至强迫性体位,更有甚者可出现一过性上肢麻木或感觉异常。目前,针灸疗法治疗颈椎病的短期疗效值得肯定[6-8],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示其对于临床症状尤其是疼痛感的缓解是极具优势的[9-11],但对于其长期疗效的评价以及对于灸量的控制仍需进一步探索。为此,本研究通过对10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给予不同灸量艾灸联合针刺疗法,以探索其疗效差异,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于六安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颈型颈椎病患者 100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 30例;年龄 30~53岁,平均(36±9)岁;病程 6~37个月,平均(11.29±3.81)个月。观察组中男18例,女32例;年龄30~51岁,平均(37±7)岁;病程6~37个月,平均(11.29±3.81)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12]中诊断标准。①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性或慢性损伤;②影像学检查可见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③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可以诱发;④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⑤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排除其他类型颈椎病。
1.3 纳入标准
①明确诊断颈型颈椎病;②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或先天颈椎畸形;③年龄>18岁;④凝血功能正常;⑤自愿参与试验并能够按研究计划开展治疗及随访工作;⑥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存在腰椎间盘突出、椎体骨折或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及先天畸形;②患有晕动病、梅尼埃综合征等影响研究结果观察的神经功能疾病;③凝血功能异常或有出血、血栓倾向;④精神状况异常,无法配合治疗及研究进行。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颈椎病常规检查,并嘱患者避风寒、清淡饮食。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灸量艾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
2.1.1 常规灸量艾灸
保持室内安静,控制温度范围 24~30℃,嘱患者俯卧并充分暴露颈项部,距离皮肤3 cm用点燃的艾条在患者双侧风池与大椎构成的三角区域内施行温和灸,当患者感到透热(艾热从皮肤表面向深部穿透)、扩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向某一方向传导)和非热觉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感觉时,此探测点即为热敏腧穴。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热敏腧穴被找出。以热敏强度最强2个穴位实施艾条温和灸,每日2次,每次15 min,2穴共灸30 min,治疗4 d,从第 5天开始改为每日 1次,共计治疗 10次,总疗程14 d。
2.1.2 针刺疗法
选取颈椎反应阳性平面的双侧夹脊穴、肩中俞、中渚及大椎穴。采用直径0.30 mm的一次性管针,颈背部穴位使用长度为40 mm的针灸针,中渚穴使用长度为25 mm针灸针,垂直皮肤表面刺入穴位,其深度依据个体差异,其范围为10~20 mm。所有穴位运针至得气并留针20 min。针刺结束后嘱患者休息5 min后进行穴位埋皮内针治疗。以上夹脊穴与大椎为一穴位组,下夹脊穴与双侧肩中俞为另一穴位组,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总疗程14 d。
2.2 观察组
采用饱和灸量消敏艾灸联合针刺疗法治疗。
热敏腧穴探查方法同上,以热敏强度最强 2个穴位实施艾条温和灸,每日 2次,以热敏灸感消失为度,每个穴位每次时长控制在 30~60 min,以此治疗 4 d后转为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共计14 d。
针刺方案及疗程同上。
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3]及颈部症状积分,基于以下4项对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评分。①颈部疼痛;②颈部压痛;③颈项部肌肉紧张程度;④颈项部异常感觉。4项症状各分为1~4分,分别对应无症状、偶感有此症状、常感有此症状、明显有此症状;上述积分与颈椎活动度(ROM)相加为临床症状积分,积分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时记录。
采用 McGill疼痛问卷(MPQ)[14]以及 Northwick Park颈部疼痛量表(NPQ)[15]对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临床症状进行评估。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使用卡方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及随访3个月时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随访3个月对照组 50 17.19±8.99 7.59±3.391) 6.15±1.541)观察组 50 17.12±7.13 6.12±2.611) 5.22±2.411)t值 - 0.043 2.430 2.299 P值 - 0.483 0.009 0.013
3.3.2 两组治疗前后MPQ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次至随访3个月时两组患者MPQ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MP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PQ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MPQ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5次 治疗后 随访1个月 随访3个月对照组 50 18.95±5.35 14.55±4.431) 11.35±2.151) 10.58±3.811) 9.54±2.411)观察组 50 18.82±4.98 13.12±3.981) 9.62±2.581) 8.41±2.791) 8.01±2.141)t值 - 0.126 1.698 3.642 3.249 3.357 P值 - 0.450 0.048 0.001 0.001 0.001
3.3.3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N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次至随访3个月时两组患者NPQ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及随访1个月、随访3个月NP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5次 治疗后 随访1个月 随访3个月对照组 50 44.93±11.33 33.45±6.471) 29.15±6.651) 23.98±4.831) 23.12±3.101)观察组 50 44.52±10.53 33.32±5.561) 25.62±7.181) 20.13±6.191) 19.18±6.141)t值 - 0.187 0.108 2.551 3.467 4.050 P值 - 0.426 0.457 0.007 0.001 0.001
4 讨论
根据不同组织结构受累和不同临床表现,颈椎病被分为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及交感型[16-18]。其中,颈型颈椎病患者主诉以枕、肩以及颈部疼痛伴压痛为主,根据影像学诊断可见其颈椎退行性改变[19-21]。作为各型颈椎病共有的早期表现,颈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其预后至关重要[22-24]。由于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较其他类型轻且症状不典型,缺乏特异性,加之患者不重视,临床往往忽略诊断而导致其病程延长,反复发作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25-26]。西医目前针对颈椎病最初阶段的治疗缺乏特异手段,而诸如改变生活工作行为习惯、加强休息等对症处理的治疗干预措施往往因依从性的问题使其疗效大打折扣[27]。中医学治疗颈椎病已有多年历史,其治疗手法丰富且各有所长,其中艾灸配合针刺治疗对于颈椎病的疗效得到广泛认可[28-30],其为颈椎病早期阶段即颈型颈椎病的治疗带来了更为有效且针对性的方法。
在中医学中,颈型颈椎病属于“痹证”“颈项强痛”“头痛”“肩颈痛”“肩背痛”或“颈肩急”等范畴[31-33],其致病机理是以肝肾亏虚、筋骨衰退为基础,加以长期劳损所致的腠理空疏、气血衰少、筋骨失养,当风寒湿邪侵入,痹阻经络,使气滞血瘀便可导致发病[34-36]。《黄帝内经》:“阴闭者,腰椎头项痛。”《证治准绳》认为颈椎病为颈项强证,其风寒客于阳经,脉浮紧。《医林绳墨》记载:“气血虚弱,荣卫不通,气纵不收,所以麻痹。”可见,颈椎病的发病主要因为经脉阻滞、气血瘀滞、脏腑失衡、痰湿内聚所致,故治疗可以疏散风寒、理气活血、平肝益肾、养血通络为治则[37-40]。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治疗后及随访 3个月时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下降,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积分改善更为显著,可见针刺联合艾灸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患者可在接受治疗初期即得到临床症状的显著缓解,而对于远期预后,患者能维持疗效于较高水平,这对于延缓颈椎病的进展与预后尤为重要。在疼痛感觉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治疗第5次至随访3个月时两组患者MPQ积分均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MPQ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无显著差异,治疗第 5次至随访3个月时两组患者NPQ积分均显著下降,其中观察组患者疗程结束,随访1个月、随访 3个月 NPQ积分低于对照组。McGill疼痛量表中不仅包含疼痛感受,更包含情感因素以及认知成分,其积分的改善不仅能够准确评价患者疼痛感觉的缓解,更能对其疼痛性质以及多临床症状因素提供全面的评价。而NPQ颈痛量表通过临床痛觉、生活质量、社会活动、心理状态等 9大方面对患者临床疼痛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可见,MPQ以及NPQ两项积分的改善不仅证明了针刺联合艾灸治疗对于颈型颈椎病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更体现其治疗手段早期治疗益处以及远期预后的改善,此治疗特点相比于西医治疗颈型颈椎病其见效更为迅速,患者依从性得到大大提高。在本研究使用艾灸治疗中,相比于常规灸量,消敏饱和灸量艾灸根据患者个体化灸量需求给予足够量的艾灸治疗,使得其能够激发经气感传,更为接近“气至而有效”的治疗目的,故其治疗效果提升显著优于常规灸量。在优化针刺方案中,夹脊穴归属经外奇穴,可调节脏腑功能异常,肩中俞归属手太阳小肠经,主治项强、肩背疼痛[41-42],大椎归属督脉,寒可补之灸之,热可泻针出气[43]。二者联用可奏祛风通络、活血化瘀、补益肝肾、生血养筋之效。
综上所述,艾灸联合针刺疗法对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确切,且消敏饱和灸量艾灸联合针刺方案能够提升其治疗效果,其主要表现为患者临床症状的迅速缓解、远期预后的延缓以及疼痛感觉的显著下降,值得深入探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