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针配合体针治疗灼口综合征临床研究
2019-08-28万怡赵李清
万怡,赵李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0011)
灼口综合征,又称舌痛症,是一组发生于口腔黏膜以烧灼样疼痛感为主要表现症状,无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并且查不到明显临床损害体征,组织病理学无明显特异性[1]。疼痛程度可以达到中至重度[2-4]。灼口综合征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0.7%~1%[5-6]。女性的发病率约是男性的7倍,发病年龄主要在围绝经期[7]。本病属中医学“舌痛”范畴,灼痛属火盛,久病多属虚,故本病多为肝肾亏虚,肝阳上亢[8]。目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诊断多以临床症状为主,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尝试用舌针配合体针治疗本病,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针灸科及口腔黏膜科门诊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9]
自觉口腔内烧灼样痛、麻木感、口干、味觉迟钝、异物感等,临床检查并无明显体征。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无明显的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类风湿疾病、消化道疾病、内分泌紊乱等;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舌淀粉样物质沉积等病;②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口腔刺激因素;③1个月内使用过性激素、苯二氮类抗焦虑药、三环类抗抑郁药、抗组胺类药物及局部使用过激素治疗。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取穴
舌针取心穴(舌尖内3分)、胃穴(心穴与小肠穴中间点)、肝穴(胃穴右侧舌中线与舌边缘)、脾穴(胃穴左侧舌中线与舌边缘外1/3)、肾穴(大肠穴旁开,舌中线与舌外1/3,边缘1/2处)、聚泉、金津、玉液。详见图1[10]。
图1 舌针示意图
体针取廉泉、太白、太溪、太冲、三阴交、中冲。
2.1.2 操作方法
舌针针刺前,给予患者碳酸氢钠漱口液漱口2遍,以清洁口腔。针舌面穴位,嘱患者将舌伸于口外;针舌底面穴位,嘱患者将舌卷起,将舌尖抵住上齿,使舌起到固定,或舌尖向上反卷,用上下门牙夹住舌,使舌得到固定。选用0.25 mm×25 mm针灸针,在选定的穴位上进针后,使用捻转手法,左右捻转10次,不予留针,在捻转时,进针1~3 mm,进针不宜太深,一般不出血。若出血,予清洁干棉球按压。体穴选用0.30 mm×40 mm针灸针,常规乙醇棉球消毒后快速破皮进针,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周3次,12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维生素B2,每次10 mg,每日3次;维生素E,每次100 mg,每日1次;丹栀逍遥片,每次8片,每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11]量化患者疼痛程度。VAS为一条10 cm长刻度的直标尺,“0”表示无痛,“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数值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疼痛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记录数值。
3.2 疗效标准
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VAS评分-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VAS评分]×100%[12]。
显效:疼痛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
好转:疼痛有所减轻,疗效指数≥30%且<60%。
无效:疼痛未减轻,疗效指数<3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下降;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t P治疗组 30 8.5±0.9 4.2±1.5 3.21 <0.05对照组 30 8.7±0.9 6.2±1.1 1.31 >0.05 t - 1.58 2.86 - -P - >0.05 <0.05 - -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0.0%,对照组为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3,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论
大多数学者认为,灼口综合征发病与唾液流量和成分变化、口腔微生物感染、局部刺激与过敏等因素相关;也有系统因素,如雌激素、甲状腺功能、免疫因素、B族维生素缺乏和微量元素缺乏等相关。目前有研究认为该病是患者人格和身心健康受损的内在反应,更有学者指出,精神心理因素是导致该病的直接诱因。
由于没有明确治疗标准,部分灼口综合征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维生素B族缺乏,临床上认为维生素B族参与新陈代谢,可维持黏膜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引起黏膜通透性改变,并可降低传导痛觉纤维的兴奋性,起到维持神经正常功能作用,保护皮肤和黏膜;维生素E是机体内最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之一,具有稳定生物膜的功能,可降低血管硬化的可能性。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局部致痛产物积聚,刺激传入神经末梢,使冲动传至大脑,从而产生疼痛,维生素B2配合维生素E具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局部微循环的效果。Lamey PJ[13]报道早期应用B族维生素治疗灼口综合征有效率可达到70%,但是临床研究发现B族维生素通过口服到达舌部量极少,因而作用有限[14]。除此之外,西医治疗上还有脱离过敏原,去除局部发病因素,积极诊断及治疗全身性疾病,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药物、激素替代疗法、精神类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治疗等。效果不是很理想。
中医学称本病为“舌痛”,《灵枢·经脉》:“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但古代文献对舌痛的论述不是很详细,一般从“火”分析,分为虚、实,其中以虚火为多。《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病之无形说是火,但疼不肿是也。”用中医学理论分析,本病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宜、年老体虚等引起气机升降失调,脏腑功能失和,导致多种病理产物的壅塞和郁结,引起舌部所过经脉气血运行不畅,故不通则痛,或致气血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舌,故不荣则痛而发病。本病病位在舌,与心、脾、肝、肾均有关。中医学理论认为肝肾关系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肾阴不足亦可引起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导致肝阳上亢,肝阴不足,亦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致相火上亢。肝主疏泄,可调情志,协调气血运行。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代表方剂,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弱证。《内科摘要》在此基础上加牡丹皮、炒栀子,即为丹栀逍遥散,具有养血健脾、疏肝清热的作用,是调节情志、理气解郁、健脾和中最常用的中药方剂[15]。故本研究取丹栀逍遥片疏肝健脾,解郁清火,养血调经。
本研究对照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选用维生素B2、维生素E以及丹栀逍遥散,取西药的改善舌部黏膜及微循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以及中药的疏肝健脾,解郁清火,调情志。
舌针疗法属于针刺中的微针疗法,通过针刺刺激舌体上特定穴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舌针疗法起于现代,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舌部针刺的记载。如《素问·剌疟》:“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先其发时如食倾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继《黄帝内经》后,《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等古籍对舌上刺血以及舌部针刺都有不同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在生物全息理论及微小针刺系统的影响下,舌针疗法步入发展的快车道[16]。
中医学家管正斋率先提出舌针疗法,称之为管氏舌针[17]。继管氏舌针以后,又有孙介光、盛伟等学者先后提出不同舌针穴位分布,为舌针疗法临床应用作出巨大贡献[18]。并发现有较大临床价值的40个舌穴,舌背14穴,主要和个体脏腑相对应,舌底26穴[19]。本研究采用的舌部穴位选自于孙介光的《实用舌针学》一书。
舌针可以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节神经和体液作用[20]。针刺舌穴不仅可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并可通过与舌相关的经脉,调和气血,调畅脏腑气机,亦可以治疗全身脏腑疾病。故本病治疗,以局部舌针为主,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调畅脏腑功能气机,配合循经取穴,以心、脾、肝、肾经为主。
舌与全身脏腑经脉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夹咽,连舌本,散舌下……是动则病,舌本强……所生病者,舌本痛。”“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夹舌本。”可知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与舌本的关系较密切。审查二脏变化之病、二脉之应、经络之虚实,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脾原出于太白,肾原出于太溪。”故本病取太白调和脾胃,激发脾气升清以濡润舌本,取太溪以培补先天,引火归元,二穴相配,同时调节先天与后天。《灵枢·根结》:“足少阴肾经结于廉泉。”故取根者廉泉者。舌下两脉即金津、玉液,点刺“结”部之金津、玉液以清泻热邪,生津止渴;“根结”理论思想在本案中应用得恰到好处。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健脾益气,也可调肝补肾,调和气血。中冲善于治疗舌本痛。诸穴合用,通调经络气血,各穴远近相配,标本兼治,故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对于灼口综合征采用舌针配合体针,遵循了针灸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的取穴原则,也遵循了辨证取穴和对症取穴。从治疗原则上,遵循了对症治疗,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众所周知,针灸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因为针灸信号与疼痛信号在三叉神经脊束核、丘脑、大脑皮层等各级中枢进行整合,从而抑制舌部黏膜疼痛的发生。舌针是治疗灼口综合征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今后应进行大样本研究,从而更好地运用于临床。